【百道编按】用一支曲子来概括本期访谈应该是恰当的,因为这些文艺榜的好书细腻从容地关注着文化中美好、真诚、动人的部分,沁人心脾,每时每刻。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作者和编辑袒露的诚挚之心,体会那些敏感细微的精巧内容。编辑和书之间的偶遇和彼此发现的过程时常是奇妙的,这恰恰是编辑工作的一种美吧。因篇幅限制,我们略作节录,以飨读者。此为上篇。(欢迎点击http://www.bookdao.com/bookstag/4282/浏览2月文艺榜全部好书。)
(Photo credit: Ceris)
北方文艺出版社王爽谈《春华秋实》:作为这本书的责编,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时刻,就是一位读者,在明媚又阴凉的午后,悠悠逛在群妍竞艳、百舸争流的书架中,目光缓缓落在一本有着素雅淡绿色封皮的书上面,走进那个质朴却丰富的世界,由此获得一段百感交集的美妙旅程。
今年我们社里选题的一大重点方向就是文化名人与文化经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才全心投入地扎实去做一些雅正庄重的题材。而《春华秋实》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不是接人待物中规中矩的“大客厅”,而是属于傍晚时分闲庭散步的“后花园”。梁实秋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贡献和地位自不待言,这本书是他的小女儿梁文蔷老师于晚年写就的主要关于家庭的回忆录。其中没有对时代风云激荡的正面渲染铺陈,即使是乱世生活的回忆,也只是以那动荡作背景,一笔一画娓娓道来的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饭一蔬,人间烟火的一颦一笑。
当初,讨论选题时,最打动所有编辑的正是作者平实的笔调。她是一名营养学学者,没有受过专门的文学训练与培养,笔墨修辞完全没有铅华,平实得让人不忍去作所谓的润色。小女儿的视角是无可取代的,她笔下的、她眼里的梁实秋先生是空前鲜活立体的,不仅是一位学者、作家,也是一位丈夫、一位父亲,值得一写,值得一看。
梁文蔷老师已定居美国多年,年过八旬的她保持着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令人敬佩与感叹。经过出版界前辈的引荐,我们建立与她起了真诚高效的联系,从图片的选择,到图下注文的措辞,一次次在讨论中定下相对理想的方案。我想,我们的不辞辛劳、精益求精,不仅是对读者的在乎与重视,也是对一生严谨勤勉的梁实秋先生的真诚致敬。
一本书从酝酿到最终摆到读者面前,它的气质与品格可以说是一目了然。《春华秋实》是一本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和谐的书。这里的“和谐”,即谓全部遵循了朴质大气的风格。
所谓“相由心生”,首先,封面就是一本书的“相”。我们和不同的设计团队磨合、讨论、互不相让,同时也认真倾听对方的声音,力图达到庄重但不呆板的效果,一定要体现出这本书和名字一样意蕴悠远的精神气质。“春华秋实”,一代学人之家几经风雨的喜怒哀乐,沉实、厚重却有一脉生生不息的精神在里边。若干套方案的几经比较之下,活跃于日本大正到昭和年间的版画家蕗谷虹儿的作品进入我们的视野。简简单单的枝繁叶茂,与清清淡淡的两只栖枝小鸟,当它出现在我们眼前时,觉得它就是为“春华秋实”而诞生的。
当然,最终的评判权在读者手中。从已有的反馈中,我们欣慰地看到所有的用心都被眼明心亮的读者“意会”了,他们所给予的“用心”“可靠”“做得细致”的评价让过程中所有的磨折都变得不值一提。进言之,也许根本不存在最完美的NO.1方案,封面所要传递的只是做书人的精诚之至。
其次,书中大量的历史图片绝大多数都是独家资源,我们无比珍视,一心想让它们以看上去最舒服的面貌呈现在书页间。于是就是考虑版式安排、图片效果,以及图下注文的准确、通顺。有时为了一幅装裱书法的照片,我们拿不同光线下的作品插入文中反复比较打量;为了同一主题下几幅照片的取舍,同事们争执不休;对这本书而言,图下注文是相当大的一部分工程,为了保证史料信息的高度准确,一次次与大洋彼岸的梁老师核实确认,生怕有讹误的信息经我们之手传播出去。一本书的内核已经内在地规定了制作它的方式,这些文字与图片交织在一起,不为图文并茂,令人目眩神迷,只是为了淡淡地诉说这些人曾这样生活在那个时代,生活在我们这个国度里。
一本如《春华秋实》这样的书几乎不会热销,本身亦不是火爆热销的“坯子”,但它又永不会过时,可以在岁月更迭中,在书店的某个位置长久占据着一席之地,默默讲述那个普通又不普通的中国家庭的故事,在浩荡的大时代中一个也由父母子女、快乐悲伤构成的小家庭,还有那几代人对文化与心灵家园的执着坚守。作为这本书的责编,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时刻,就是一位读者,在明媚又阴凉的午后,悠悠逛在群妍竞艳、百舸争流的书架中,目光缓缓落在一本有着素雅淡绿色封皮的书上面,走进那个质朴却丰富的世界,由此获得一段百感交集的美妙旅程。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作者:梁文蔷 著
出版时间:2014年02月
浦睿文化张雪松谈《肥肉》:在创作中,朱赢椿老师想了很多办法搜集关于肥肉的故事,编者本人的诚意已经十分让人感动了,而书稿中邀请到的百余位作者从各个角度写下了自己对肥肉回忆、感触或是专业见解,不仅很好地结合了“肥肉”这一主题,而且以一个手术刀式的精准切口体现了一段漫长的历史。
我们与朱赢椿老师合作过很多次,主要分三类,一类可以称作他的整体设计作品,从文章到表现形式都有朱老师的美学理念在,比如《一个一个人》,朱老师相当于第二作者;一类是他的封面设计作品,这种一般是我们提供书稿请朱老师进行创意工作,朱老师是装帧设计师,比如《此生未完成》和《肖申克的救赎》,第三类是朱老师的个人创作作品,比如《空度》。
但是朱老师不仅是个优秀的设计师,也是个优秀的编辑。这几年在《肥肉》的打造中,所呈现出来的是他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化对美的观察。长达五年的编辑创意,最终凝结成这本精彩的书。
因此,我们始终保持沟通,早就坚定了要做这本书的想法,直到如今,在朱老师精细打磨之后面世。
在创作中,朱老师想了很多办法搜集关于肥肉的故事,编者本人的诚意已经十分让人感动了,而书稿中邀请到的百余位作者从各个角度写下了自己对肥肉回忆、感触或是专业见解,不仅很好地结合了“肥肉”这一主题,而且以一个手术刀式的精准切口体现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这里面的情怀,令人动容。很多人都在回忆往事,但以这么一种特别的形式,把几代人、几十年的共和国故事浓缩进来,我想还是很少见到的。
本书无论是文字还是设计,细节上处处流露出精致之感。朱老师用了长达五年的时间来编辑、创作这本书,对其中的每一页每一处,都有过反复的推敲。可以说这是一部心血之作,是由无数精雕细刻的细节所构建起的纸上建筑之美。
营销推广方面,1月份,浦睿文化和南京先锋书店合作了一场“先锋书店今日卖肉”的活动,现场购买一本《肥肉》,将《肥肉》一书用保鲜膜包装成超市里贩卖的冷冻肉模样,放在购物车里售卖。此外,现场购书还可直接领取由易果网提供的火腿一份。
活动还邀请了近20位参与《肥肉》撰文的作家,如殳俏、张嘉佳、鲁敏、申赋渔……一起在现场分享他们心中关于肥肉的记忆和故事,并坐在一起,为每一位购书的读者签名留念。事后有读者称:从未参加过这么多名家共同签名的签售会,像一场流水席的“书宴”。
书里,朱赢椿请到了农民、老人、大中小学生、医生、美食家来谈肥肉,甚至还有出家人。关于“肥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也有自己的回忆和体会。因此,这本书的受众是广泛的,生命力必将是长久的。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赢椿 编
出版时间:2014年02月
江苏文艺出版社刘佳谈《我也叫萨朗波》: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女人的秘密
小说家虹影,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和虹影在邮件的往来中谈起近来的创作,她无意提到一些未及在小说和散文中抒发的情感,都不停歇地在诗中表达了。而写诗,可能是这位作家在小说创作之外更私密的一种表达,可以说诗歌,是虹影在小说中表达的一些情感的注脚和补充。
我说希望把她这些新近写的诗结集并附上其中部分诗的英译稿,她同意了。英文诗稿是著名汉学家陈顺妍教授翻译的。诗稿刚在澳大利亚出版,在《虹影、翟永明和杨炼诗精选集》中,英文书名为“HONG YING, ZHAI YONGMING & YANG LIAN —Vagabond Press Asia Pacific Poetry Series”。 在后来诗集的设计制作中,又加进了虹影旅居国外期间在世界各地的一些摄影作品和家庭生活剪影。这些摄影中,很多出现了女儿瑟珀的影像,可以和书中写给女儿的诗相映照,看得出一个女人在成长为母亲的经历中,所爱与所托付。
虹影在小说中所讲多是有关命运的事。所以她的诗中依然有故事,你读虹影的小说,读《饥饿的女儿》,读《好儿女花》,母亲、小姐姐、小姐姐的女儿……故事中的爱与恨是情节,这些情节,在诗歌中,变为音符,闪烁着星星点点的亮光,映照关于一个女人成长的秘密之源。
如果谈一本诗集的生命周期,我想除了新书上架时初相逢的惊喜,对于诗歌的读者来说,更多是一种不期而遇吧。诗歌好像盛着某些情感和情绪的漂流瓶,那些恰好经过的人,在当下有相似经受的体验,必是会与这些诗相爱相惜的。一本诗集的生命周期如果是“缓慢的长久”,就很好了。
要特别提到的是,在诗集的网络预售版中,虹影在自己摄影的明信片上签名,赠送读者。卡片上的画屋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它坐落在威尼斯城外的阿斯诺山丘上,房主是虹影先生父母家的老友,因为丈夫想画画,就一起到意大利买了这片地和另一所房子,丈夫画画一举成名,在世界各地办画展。这墙画是那位丈夫画的圣经故事。房主去年底90岁去世。虹影和家人每年都会到这里来,画屋前奔跑的小女孩是虹影的女儿瑟珀。虹影签名时,瑟珀会在妈妈的名字旁留下小小的画,幸运的读者会收到母女一起的祝福。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虹影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宋佥谈《未来是一只灰色海鸥》:她(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价值是不受时空束缚的,正如她诗作中的那一幅幅意象。
《未来是一只灰色海鸥》是美国战后最伟大的女诗人、1982年普利策诗歌奖得主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歌全集译本,也是国内首部完整的普拉斯诗歌集,书名出自录入诗集的一首普拉斯诗作——《一生》。本书的英文原著系普拉斯的丈夫、英国桂冠诗人泰德•休斯于1981年汇集编纂的《普拉斯诗全集》。也正是泰德主编的这个1981年版在来年为普拉斯赢得了迟来19年的普利策诗歌奖。西尔维娅·普拉斯作为美国战后最重要的女诗人,她的大名在国内诗歌界和美国文学界可谓如雷贯耳,她的各种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和日记)之前也都有过中文译本,但唯独她最重要的作品——诗集——从来没有得到完整的翻译出版。这本身就是出版这本普拉斯诗全集的充分理由。
所有的外国作品中,要数诗集的译者最难寻觅了。有人说,诗歌就是在翻译中丢失的部分,可见要挑战尝试这项任务需要多大的勇气。普拉斯的诗句文字在现代诗界并不算是最晦涩的,但要准确掌握英语诗歌的语言特征,拿捏住各种微妙的色彩与转折也绝非易事,没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是办不到的。另一方面,要将这种理解转化为中文的诗句又需要译者本人就是个诗人。于是我们最终找到了南大英语博士冯冬先生,而他本身也的确是一位诗人,酷爱写诗,出版过个人诗集。事后证明,他的确普拉斯诗集的理想译者。
我们在编辑处理译稿的过程中,当然是把文字本身放在首位。普拉斯写诗并不过于引经据典,但她对希腊神话显然有偏爱,因此我们在校稿时完备地提供相关的背景注释,同时又尽量压缩注释文字,不照搬各种百科,而是提炼出与诗句本身相关的信息,尽量不打断读者的思绪。
我们在选择书名《未来是一只灰色海鸥》时也颇费了心思。要从普拉斯的274首诗中找到一句既能给整本书画龙点睛,同时又适合为封面背景提供意象的诗句绝非易事。而这句诗恰好满足了所有条件,同时又能为普通读者接近这位神秘的女诗人提供一个很好的阶梯。
诗集出版伊始,我们就在北京字里行间书店举办了一次新书发布会,现场气氛热烈,多多、王家新等几位诗人嘉宾慷慨陈词,活动举办得很成功。本月12号,我们还将在上海思南读书会上举办一场相同性质的读诗会,预计也会取得不错的反响。
普拉斯的诗充满了强烈的意象性,几乎每一首诗歌都包含了足以勾勒出一幅鲜明的超现实主义画作的元素。这些比现实飘渺,但比梦境严酷的画面组合毫无顾忌地违抗所有的逻辑、因果乃至时空的束缚,解构众神与基督、圣哲与贞女,看似无可理喻,但这一幅幅荒谬、颠倒、时空倒错的画面所传达的焦虑、受挫与被压抑的欲望却是如此地令人心悸、过目难忘,这是任何悦目的色彩所无法企及的。普拉斯用诗句描绘的意象有的宏大荒寂,有的怪诞戏谑,但几乎都隐含着一种内敛的悲伤。因为这些是从一个悲伤的灵魂中自由流淌出的。
普拉斯在1963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82年,这位死去19年的女诗人被授予普利策诗歌奖。这在普利策奖的历史上是罕见的。直到今天,她的诗作和她的生平依然是一个谜。她的价值是不受时空束缚的,正如她诗作中的那一幅幅意象。普拉斯研究在西方学界早已成为一个当代文学的重要课题,而在中国依然方兴未艾。这本翻译诗集的出版或许能帮助中国的读者更近距离地接触这位传奇女诗人的思想与情感。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西尔维娅·普拉斯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段宁谈《迷失的建筑帝国》:冲破“迷失”,回归理性
何谓“标志性建筑”?如今,世界各地都在炫耀着自己的标志性建筑,这些大都出自“明星建筑师”的手笔,在城市的天际线上、在媒体上争夺着人们的眼球。但近几年,对这些夸张的“姿态性”建筑的批判却与日俱增。作为出版者,我们一直希望能出本书真实反映这种对新奇建筑的批判以及对建筑设计回归理性的希望。
好的建筑究竟应从建筑师个人的兴趣出发,还是从城市的文脉和实际出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虽然这只是一本小小的32开的书,但封面上红色的楼和楼间的黑洞给人以强烈的冲击,书中的批判精神瞬时汹涌而出。翻开这本书,发现作者试图从纷繁复杂的现代明星建筑师的得意建筑作品中透析当前这些标志性建筑设计的核心设计理念。同时,作为建筑师和规划师,作者倡导一种对建筑设计的现代化更新,反对过多地建造意在表达建筑师个人兴趣和喜好的个性建筑,呼唤建筑设计应该从城市的文脉出发,从城市设计出发,将建筑单体的设计与城市规划整合起来,从而挽救当今建筑设计令人痛心的疏离状态。其实作者的这些想法,也真是当前大众及很多建筑业界人士对各种标志性建筑的期许。
正当我们发现这本书时,也收到了有关专家写信向我们推荐本书,认为这本书的内容符合基本的建筑理论研究的趋势,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以激发建筑理论研究者、从业建筑师、在校大学生更加全面理性地认识当前繁杂的建筑设计市场,树立自身科学、理性地设计取向,使建筑设计将来能够理性发展。这也是我们出版本书的初衷和意义所在。
在本书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与作者取得了联系,并交流了对这本书的一些想法,使得译作更精准反映了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意图,语言也更地道,避免了很多译作夹生的感觉,这点也在部分读者的反馈中得到了印证。在本书的排版过程中,也应作者要求,加入了一些图片,使得本书更直观形象,弥补了英译本中没有图片的遗憾。
一本经典,应既是畅销书,又是常销书。这本书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有略带苦涩的幽默,同时怀着对现实真切的关心,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经典建筑类图书,时时给我们些许惊醒和启迪。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英] 迈尔斯·格伦迪宁 著 朱珠 译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中国青年出版社李佼佼谈《爸爸丰子恺》:丰子恺先生在文字和画作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散淡、从容和坦然的气质,原来那是看透世事的洒脱,历经磨难的美好。
我是丰子恺先生的脑残粉。上中学时读了先生写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爱到不行,把当时市面上能找到的丰子恺先生的文章全都找来看了一遍,当时深深着迷于丰先生的率真、从容和淡然,觉得心目中完美的人就是那个样子的。没想到工作了之后竟然能责编丰子恺先生的传记,这还要多谢我的同事申永霞老师。申老师前几年责编了《我们这些大人》,是一本丰子恺先生谈儿童教育的书,编得非常好,因此与丰子恺的家人关系很密切。去年适逢丰子恺先生诞辰115周年,申老师拿到了这个选题,她知道我一直仰慕丰子恺先生,就放手让我来做责编,实际上她才是这本书的策划人。
拿到稿子后,我一口气读到夜里两点钟,不得不说这是我读过有关丰子恺先生的传记中最亲切、最直接、最真实的一本。作者丰一吟女士是丰子恺先生最小的女儿,从未离开过父母,她对父亲,尤其是晚年父亲的生活,最为清楚。现在丰一吟女士也已是八十多岁,记性一年比一年差,所以她要把自己记得的事一字不漏地写出来,这本书她写得“最从容、最畅所欲言”,呈现了很多真实动人的细节。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丰子恺先生在文字和画作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散淡、从容和坦然的气质,原来那是看透世事的洒脱,历经磨难的美好。他的朋友曾说他是“秋天里的春天”,他的散淡并非消极的避世,而是出于对生活本身的热爱,无论是在日寇侵华时期他被迫在逃难路上颠沛流离,还是在文革期间遭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他都能泰然处之,活得自在而充实。
这本书是由后声文化的张金亮老师操刀的。他为本书倾注了大量心血,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想法。比如开篇第一页的莲花,既表明丰子恺先生是一名佛教徒,佛教思想对他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莲花的高洁也正像先生的品行。这次我们花了很多功夫,找到了丰子恺先生练太极拳的自画像,并用在封面上,想突出生活气息,同时也区别于市面上常见的将丰子恺先生的微笑的照片用于封面的其他传记;开本我们选了32开,虽然可能让书变得很厚,成本相对也会提高,但是我们很想要那种小巧精致、拿在手上很舒服的感觉。同时我还有个私心,在丰子恺先生的画作中挑选了另一张他的自画像,窗外是他爱的垂柳,他在窗前埋头工作,同时烟不离手,将这幅画作为附书附赠的藏书票,以纪念丰子恺先生诞辰115周年。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丰一吟 著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浦睿文化成黎谈《迈尔斯•戴维斯自传》:这是一本提供给真正热爱迈尔斯、拥护音乐文学的人的经典传记,它的生命会是绵长而坚韧的。如果你一生只读一本有关爵士的书,那无疑就是这本!
迈尔斯•戴维斯是一代爵士大师,是爵士史上绕不开的一个名字。他个人的人生经历也很传奇、励志。浦睿一直比较关注经典人物的传记,这是我们非虚构产品线的一个亮点。
这本书是迈尔斯•戴维斯逝世20多年来留下的唯一一本自传,独家收录了111幅珍贵历史照片,荣获美国全国图书奖。在打磨文稿方面,我们邀请了刘元、张晓舟、孙孟晋、任宇清坐镇特邀顾问,并邀孙孟晋担任特邀翻译,生动还原一个传奇和那个诞生传奇的辉煌时代。
在外观制作上,封面得到了较多好评。这张照片我们挑了很久,过程中所坚持的是,照片不仅要能代表迈尔斯个人,也要适合做封面,试了很多张之后,最终确定了现在这张。他远远地站在那里吹小号,一束光打下来,就像粉丝心中迈尔斯该有的样子。同时,这本书里珍贵的照片,是一次完美的收录,精妙的文字,也非常值得去读。
后期宣传中,我们请了音乐圈名人来作推荐,也约了译者写译后记等。此外,3月15日下午,我们在上海LaVidaclub组织了一场“爵士大师 迈尔斯•戴维斯”私享体验音乐会,特别邀请了著名乐评人孙孟晋老师来解析不同时期的迈尔斯•戴维斯爵士风格,并由沪上著名爵士乐手们精彩演绎。活动现场,孙孟晋老师也分享了《迈尔斯•戴维斯自传》译作背后的故事,为大家推荐、解析这本书。
这是一本提供给真正热爱迈尔斯、拥护音乐文学的人的经典传记,它的生命会是绵长而坚韧的。如果你一生只读一本有关爵士的书,那无疑就是这本!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迈尔斯·戴维斯,昆西·特鲁普 著 孙侃,李奇 译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欢迎点击http://www.bookdao.com/bookstag/4282/浏览2月文艺榜全部好书。)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