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华东师大出版社顾晓清谈《学以为己》——学术出版的守护者价值与接力旅程中编辑的最后一棒

作者:陈冰洁   2018年05月2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华东师范大学推出的《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领域毫无疑问将具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作者李弘祺先生原本应荷兰博睿约稿,为西方读者撰写一本关于中国教育史的手册;与此同时,他又萌生了为中文读者呈现出教育史通论的磅礴面貌。因此,从西书约稿到中文简体字版推出,其间经历二十年。责任编辑顾晓清在为本书中文简体字版接受百道网的专访中表示:“这样漫长的接力旅程,在今时今日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很难想象,然而学术出版的守护者价值也正在这里。作为最后一棒的图书编辑,非常幸运,能够发现和陪伴这段旅程。这也是做这本书最大的感触。”

《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套装上下册)》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弘祺 著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推出了《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一书,作者李弘祺专注于研究中国教育史三十余年。在本书中,李弘祺从经济史、政治史、哲学史、民俗史等多学科角度考察学校的设立,考试选才的体制,大众教育、家庭教育的开展等方面,并以教育为基点勾连起与传统教育相关的思想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日前,本书荣获第十三届文津奖,借此之际,百道网采访了本书责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科事业部主任顾晓清,请她为我们分享本书的出版经过。

百道网:这本书的策划缘起是怎样的?最初是怎样与作者李弘祺老师取得联系并得到书稿的?

顾晓清:这是一本引进书,最早是在一次香港书展上发现的。在比较注重实用性的香港图书市场,这本以中国教育史为主题的繁体中文大部头有些曲高和寡。后来也据同业介绍,本书的繁体版在三年里印刷两次,销售五百册左右。在人声鼎沸的书展现场对这本七百多页的学术书做判断不是很容易,但当时站在那里翻完附录部分——“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与反省”一章,我已经被深深吸引,当即买了一本。在讨论传统教育方面,往往不是没有东西可写,而是内容太多,如何表述很重要。这本书把“学以为己”标出来,作为传统教育最典型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想,令人耳目一新。

随后面对的就是社层面的选题论证。我所在的华东师大出版社在教育出版领域深耕多年,对于“中国教育史”这个题材,无论是高校教材还是个人专著都出版过不少,并且有可观的销量和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这本《学以为己》角度新颖,不同于中国教育史通论惯用的编年体书写体例,而是以整个社会为横切面,从经济史、政治史、哲学史、民俗史等多学科角度去考察。同时,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这是一本“带有个人主观见解的历史书”,比如从引言开始,本书就使用了“教育的理想”而不是“教育的原则”或其他偏客观的词语,让人得以想象其心所怀。这些鲜明的特征,一方面意味着不能按照通常的教材销售或学术资助的路径去做这本书,另一方面又意味着另辟蹊径的可能——是否可以就此定位成面向大众群体的泛学术出版物呢?在社会陷入教育焦虑的当下,是否可以回溯到中国教育的源头,梳理这一对中、日、韩、越南等国家影响甚远的中华文明传统,从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教育细节出发,归纳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并发掘传统教育的现实意义呢?既接纳了广大中文读者的自身教育体验,又水到渠成地导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讨论。

选题获得了通过后,接下来就是进行版权接洽和购买。幸运的是,当我们报价的时候,尚无竞价对手,虽然外方对简体中文本的首印要求有点苛刻,但我们还是拿下了引进版权,并且邀请远在美国的李弘祺先生专门为简体中文本的问世撰写新序。令人感动的是,邀请作序时,年愈七十的李先生还在发烧,但他两天之内就回复了邮件。

百道网: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以及您与李弘祺老师的沟通过程中,发生过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顾晓清:通过和李先生就书中问题的请教,安排媒体采访的讨论,对相关论文、材料的整理,我逐渐对这位历史学者有了更深的了解。李先生高中毕业时成绩优异,被保送到不少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台湾成功大学电机系,但他却逐渐在历史学科中发现了更合自己心性的方向,于是毅然弃工从史。后来他从台湾大学历史系去耶鲁大学读博士,深受史学大家彼得·盖伊和鲍默的影响,走上中西文化和史学比较之路。这样的人生经历,不禁让人想起李先生自己论文中提到过的,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经历兴衰起伏的希腊人,努力描述“人如何应用他有限的能力来缔造自己的命运”。

这本书的出版可谓一个学者人生的写照。李先生在结束了香港中文大学十七年的任教工作之后,定居到纽约市,并在纽约市立大学亚洲研究学系完成了本书的雏形,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a, a History,在荷兰博睿(Brill)出版社出版,从约稿到成书历经五年。

原本这只是一本有关中国教育史的手册,就是他们所谓的handbook,主要交待研究的方法、近况、参考文献及数据。但李先生在写作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想法动向,那就是尝试将此书翻译成中文,并改写成一本磅礴的教育史通论,讨论中国人的教育如何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与人格形成和道德培养紧密相连的问题。为此又耕作了十年,本书的繁体中文本得以问世,为部分学者所知。再过了五年,本书的简体中文本出版,并在2018年获得了第十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成为年度入选的九本书之一。这样漫长的接力旅程,在今时今日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很难想象,然而学术出版的守护者价值也正在这里。作为最后一棒的图书编辑,非常幸运,能够发现和陪伴这段旅程。这也是做这本书最大的感触。

百道网: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特色,为什么会采用这样的设计方式?

顾晓清:本书的封面图取自清朝《同治鄱阳县志》的学宫图,是现存比较完整的一张史料图。上下册字样用红色印章落款。因为学宫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方学校,通常同时有孔庙和儒学建筑,兼有祭祀孔子和培养人才的双重功能。

如今的装帧潮流是越做越厚,但我总觉得厚厚一本拿着会很累,通常要寻个桌子或是靠背才能从容地看书,如果常翻常看又容易断胶,所以当自己有机会处理“阅读友好”选项时,就采用了分册锁线装的形式,上下册分量适宜,完全摊开也不用担心损坏图书。

现在流行的笔记本限制较多,,做读书笔记不能随心所欲地画图书写,所以这里就附赠了空白内芯的100g全木浆纸自制笔记本,让读者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想写就写。而且,笔记本是没有计入成本核算的。

最后那个硬皮面壳,是为了书的保存。出于减轻书的重量考虑没有做成硬壳精装书,但在保存时,平装还是会遇到褪色起折等问题,所以把重量加在了外面。

百道网:这本书适合哪些人群阅读?有怎样的出版意义?

顾晓清:签约时,尚未想到这两年迎来“历史阅读热”,这本书经历了一步步为大众所知晓的过程,也受惠其中。如今已过立夏,古语云,读史宜夏,其时久也。也正是本书的阅读好时机了。

首先,这本书适合对传统中国教育感兴趣的人群阅读。其次,对儿童教育感兴趣的人群可以阅读,该书从蒙书的分析到童子科的取消都有涉及。此外,对大学教育感兴趣的人群也可以阅读,本书关怀当前的大学与社会进向,在讨论两汉和宋元明的中央与地方公私教育的同时,也质疑当时求学生员的实际目的;在论宋代的考试制度时,间接批评了今天大家对文凭的迷思。

(头条图片来源:“新时代杯”2017时代出版·中国书店致敬活动(精典书店),本文编辑:C)

作者:陈冰洁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