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本篇是我们整理的《爆款文案的核心算法》第1期跟班课的留言。这也是本门课除了音频课程之外,最有价值的存档内容。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每个学员思考的不同角度,文案练习中对于买点的提炼、对于文案撰写原则的应用等等。引用其中一位学员的话来做为编按文眼:根本不止于一堂文案课,而是关乎营销、运营、管理、团队、人性、审美等主题的综合课。能get并实践多少,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马莉 数据时代,人们接触数据的机会很多,数据让人们获取信息便捷许多,更自由,但真正能运用数据来解决问题的人并不多,这就是数据素养缺失。这篇文章里,卢老师再次强调了要观察而不是调查。观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消费者的行为,从而分析其背后的动机,调查就限定了范围,使数据搜集者的搜寻范围被固定,最终形成一叶障目的结果。这篇文章卢老师一如既往地强调了对数据的重视。数据采集要从大数据的角度入手,而非小范围采集,这样也能较准确地分析出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及需求,为产品的打磨校准方向。如同之前课程里讲的,数据素养是每个面向市场的从业者必须具备的,通过数据了解消费动机和消费需求,通过数据扩大品牌影响力,通过数据招募气味相投的陌生人组成新社区。卢老师花了十多年养成数据素养,我们起步晚,但好过不起步。
王旭坤 5月31日这天,微信群的讨论一直持续到凌晨一点。主题是“为咱这门课,写一个裂变海报文案”,180多人,只6人当晚交了作业,卢大的点评异常凌厉,我们在屏幕外站着受教。12点24分,丢出一篇四年前的旧文《要么滚,要么站着接受耳光》,“请看伤疤”。文章第一句就是“如果有人想知道在我身上曾经发生过哪些故事,我推荐《爆裂鼓手》这部电影。”又布置了一个新的作业,写三句话读后感。后来几日,交作业的人从六个陆续增加到六七十个,留言飙升。我想起那句老话,“自助者天助之,自弃者天弃之,自立者人恒立之”。他一直在不停地行动,音频课件的重新组合设计,带班课上的解惑答疑与鞭策,没有简单的重复,更没有假装客气。近身受教,幸运,服气。学友刘艳的这篇作业得到卢大的称赞,我也特别喜欢——“有一千个理由’滚’向彻底平庸的终点,唯有一个迎着耳光站稳的姿势能超越一次次极限。”OK,let’s do it.
吴双英 卢俊老师的系列文案课程,虽然没有全程跟班学习,但整个音频都无一漏下,全听了一遍,信息量很大,感觉很受启发,其中不少金句直切出版本质,不少经验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是非常专业的文案创作教程。文案在我的理解中是内容中的内容,文本中的文本,是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提纯。好的文案既能发现、呈现用户的需求,又能引导、满足用户的需求。我非常认可只有了解生活,才能做出有温度的文案,只有理解人性,才能做出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文案。
朱玲 “用持续不断的小创新让用户一直喜欢你、信任你”,这几天又反复听了几次课程,今天又听到这一课,恰好手里在做新的少儿选题,觉得这个理念不仅仅可以用在爆款文案里,在图书选题中也同样试用。有很多畅销品图书是不是就是模仿+创新的结合呢?模仿是取长,创新是补短,能有让用户喜欢的创新用在选题中就是锦上添花了吧。
姜璐 卢老师的课设计得非常好,先给点,然后给案例,回过头再提一下点,但对我们来说需要学习和消化,这两天的课下来,正好回顾了一下最近写的新书文案,基本感觉得推翻重来了!激发用户的恐惧感,勾起他们的购买欲望!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打磨,带领团队头脑风暴,不能各自关在屋子里憋!累死也做不出好文案!
刘知英 今晚卢老师分享了很多,印象最深、醍醐灌顶的几点如下:少用形容词多用名词,比如“宏大宽广”,就不如“有足球场那么大”;少说抽象多说具体,“风很大”,就不如“猪在天上飞”;少用概述多用量词,“销量领先”,就不如“绕地球三圈”;少用描述性词语,多用打比方的方式来介绍产品;“中国篮球明星”,就不如说“堪称中国版乔丹”。深受启发。感谢!
崔岩 怎样能提高一个人的讲故事的能力,这个思维逻辑,每个人都不一样。是不是不会讲故事的人就不太适合做文案,我遇到过这样的人,很会讲故事,但是一到上课的时候就不会给学生讲故事,这个有因人而异的原因,但是,怎样提高讲故事的能力,是多听故事吗?还是多获取一些有意思的信息?我认为一个人的内心也许很平静,但是这个人不见得不会用手机聊天,也就是说要多参加讨论和互动,才能提高这部分人的讲故事的能力和策划能力。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能写出好的文案,这样的几率不大。
胡晓阳 早在第一二季课程就经常听卢老师讲到用户需求和动机挖掘,而在本课中卢老师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介绍,有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在需求与动机挖掘的四个维度中,我对人设清晰和场景塑造已经养成了明显的思考意识,比如我会在选题初期反复提醒自己书是给谁看的,目标读者确定后,也有意识去捕捉他们使用场景。但是在信息密度和对象感知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而我认为信息密度和自己是否在某一细分领域重度垂直有关。
胡晓阳 最近在审稿时有一个明显感觉,如果作者在某一个段落的段首不表明论点,直接举例子开始论述,会有强烈的不清晰的感觉,会感觉看着很迷糊,有时候在段末看到总结性语言,才能明白作者要表达什么。所以先表明论点,再进行论述,读者读起来才明明白白。正如卢老师所讲的信息的主题化表达,论述和表达没有主题,表达效率就会非常低,这一点深有感触。另外,本课关于隐性信息的部分,如果能有一个例子,理解效率会更高。
姜璐 经过两天的作业实践,以及昨晚卢老师犀利热辣的点评,深深觉得写好文案不是一朝一夕能的事,需要多学习,多积累,多分析,多练习,需要沉淀,需要思考。编辑确实是一个需要永远学习的职业,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习和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也许永远也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但我会一直在这条路上努力前行。
胡晓阳 很早就听完第一讲,一直没留言。最近开始整理笔记,联想日常工作,我发现:首先,我还没有养成召开文案策划会的习惯,都是自己写完一一和市场部同事以及其他策划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其次,他们给意见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他们的感觉和喜好,并没有从这本书如何解决目标读者的痛点问题出发。而卢老师开门见山地指出文案的本质是用来解决用户的问题。这也让我反思到,日常工作要基于某个明确的目标,再展开讨论,才有价值。
王琦 今天听清楚了老师讲什么是故事,这里的故事绝不简简单单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或者是什么故事中的故事。对于图书策划来说,从广泛调研或者是大数据提炼中,发现存在认知上的问题或者冲突,或者是大家心里想却又实现不了的东西。想起了天天能看到的足力健老人鞋,老人怕摔跤还想外出锻炼,这里提及的一个冲突,文案中马上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防滑底、轻便、美观时尚,还有高科技的鞋子。这里就应用到了卢老师说的,先预设冲突又在软文中解决冲突,这就是老师说的故事。个人理解可能缓慢,但通过听课提问再分析老师的答疑过程,明白了什么是故事。
胡志华 之前老师用药盒说明和药品说明书打比方,特别贴切,尤其是针对专业的技术教程类图书。在看“反用户诅咒”时不知不觉又想起这个比方。写文案时提醒自己,你是在写药盒说明还是药品说明书。
王双双 这节课老师讲到了“超越心锚”,其中提到一个例子就是某健身教练说的脱口秀,其实这个节目我也看过,但是我也只是看过,看过之后就淡忘了,并没有对其进行延伸、总结。今天这节课感受最深的就是要善于去总结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因为创意就来源于生活。
尤玉琢 自己对数学不是很在行,所以卢老师说算法就感觉很深,但是写软文就是写文章吧,要想写得好要多学习精品才行,把别人写得好的方式灵活应用到实际中去,在学习这课时就在想如果我要拍宣传片应该怎么开头,应该设定一个怎样的冲突能够吸引眼球。
王琦 本讲提及了信任,举例为罗胖,结合自身来说,可能我没打造成完美产品×完美销量,但我认同编辑给读者的一种传达,你用好的产品内容、好的纸张、好的版式设计换来读者良好的体验,那么如果读者认你的话,再推你策划的其他书,也会相对买账。等于下五子棋一样,自己为自己铺路,自己为自己搭桥。请教:除了罗老师那种方式,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增进粘性,提升信任,进而达到出啥买啥推啥买啥的效果。
王琦 温和的领先,首先要判断出来,领先体现在哪里,其次再从程度上区分暴力和温和。如果对是否领先都没有清晰判断,那么就无所谓暴力抑或温和。请教,领先怎么看出来的,是作者传递的信息,还是头脑风暴得出来的结论,还是自我苦逼自己自然而然形成的?
谢爱友 完成今天的作业,对照老师的文案后,说几点心得:1.课程名中的“教养”“清单”是反复打磨出来的,回头再看确实很恰当,比什么情商课之类好多了,教养的表述温和、接地气而又直触痛点,清单的说法简洁更易接受,海报中应该强化。2.主图提炼的关键词准确有力,后边的解读先有理性的数字概括,再有感性的情绪表达,确实有吸引力。3.详情图的情境设置确实有代入感,比贩卖焦虑更有效果。
夏萍 之前发现过一个书的文案,是国馆公号写的,属于那种看完就特别想买的文案。于是做了搜索进行了文案对比,总结了微信推文技巧。做这个对比分享对我的帮助也挺大的。国馆的文案标题是《没有手机的年代,溥仪、鲁迅都在玩这个!玩着玩着就成了学霸》,分享给大家。
尤玉琢 高度的增量对于一本书来说是什么呢?一本书出版之后反应还可以,然后需要围绕它去开发一系列的东西吗?就是把这个用户群体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吗?是不是书的出版都可以参照网络大V,网红的模式,书的文案与现在很多其他公众号的文案有什么区别,比如卖化妆品的,既然是文案我们学习应该可以先借鉴吧,多借鉴好的,是不是就可以变成自己的了。
夏萍 大多数情况下是编辑来写文案,尤其是微信文案,很容易直接放基础资料,没有深度的加工,更考虑不到信息的有效传播。在和编辑沟通的时候,虽然不懂这么理论专业的内容,一直希望编辑能把文案写得更亲近读者,就像与好朋友对话一样,亲切友好真诚,而不是假大空的虚话,硬邦邦的介绍,华而不实的辞藻。
秦丽叶 好的文案,需要理解用户,发现其需求和动机,使得文案具有对象感。对象感具备4个要素:一是信息密度,即有用的信息。在信息交互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冗余信息,即噪音,无用信息,我们要学会适当过滤。在处理信息密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因为过高的信息密度会使客户的接受程度较高。应在信息冗余度和信息密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二是人设清晰。文案应根据客户对象,设定清晰的人物特色,找准定位。三是对象感知。在设计文案前,需要充分了解、感知用户、读者的需求,虽然可能做不到量身定制,但至少应为满足目标用户的通用需求,并具有一定的特色服务。四是场景塑造。在文案设计时,应找到上下对接自洽的场景,进行场景假设,把客户置身其中,从而更好地发现文案是否真正适合客户的需求,引起客户的购买欲。
甄明哲 深夜听课,很喜欢“喜欢=陌生×熟悉”这个说法,回味无穷。卢老师的课每节课都有一两个金句,让人眼前一亮。
杜秉旭 听了卢老师这堂课,我发现打磨对于文案撰写而言的确非常重要。以前写宣传文案的时候总喜欢“一气呵成”,改也不改就发出去,导致出现有很多问题,后来逼着自己写完后再改一遍,最多改两遍,因为再改就吐了。今天听了卢老师的课以及所举的例子,我感觉一个好编辑要对自己负责,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所以文案写作不可草率,自己如果实在改不好就发挥团队的力量,但切不可不负责任地放任。
马莉 一、如何写渠道文案学习梳理:渠道文案核心物料的准备,包括软文、媒体评论文、图片、音频、视频、H5。文案是一切的基础,写作时注意以下几点:1、与读者有关联性;2、简单、具体、意外;3、有节奏性、层次感,遵循金字塔原理,从最重要的说;4、熟悉*陌生=喜欢:既要有套路又要超越套路。5、情感代理:理智、欲望和恐惧。抓住卖点、适读夸张、语境转换,可感知。二、思考题:我认为在渠道文案写作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写文案拼的就是文化的积累,逻辑搞懂了,需要大量原料的东西展示文案,那么如何积累呢?1.充分地学习和生活,多走走看看,了解不同人的生活和文化,研究它们产生如此习俗和文化的原因。2.同时,把学习到的知识结合生活来思考问题。比如儿童科普知识,完全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现象,看看生活中到底有没有书上说的现象和原理,去实践。3.多看纪录片,增长见识,纪录片资料详实可靠,尤其大品牌的纪录片,视角端正,策划思路较为清晰,并且能够带给我去思考生活和工作以外的东西。总之,让自己成为一个丰富的人,才能写出别有洞天的文案。
段琼 特别赞同卢俊老师说的,文案不是自己坐在屋子里写,而是一定要走出去,多看多了解。虽然自己现在的文案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但是每次写文案都希望能多看,不止看与马上要写的文案的相关选题,而是杂七杂八地看,说不定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有形式或者内容上的灵感。同时非常感谢昨天卢俊老师的回答,无论有没有孩子,一定要用心,用心关注自己所做的领域才有可能做好。
秦丽叶 好的文案策划,应该是以解决客户的需求为目的,具有创造性,从而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文案的创作过程,应以充分的调研,梳理分类信息,进行信息交互,头脑风暴,形成具有创意的方案。可是在实际工作怎样做到具有创造性,往往很难,比如市场同质化产品太多,如何推陈出新恰恰是编辑遇到的一大难题。
王海英 现在感觉有些书文案写得太好了,图书都是塑封的,一般看不到内文,读者通过看封面文案宣传,觉得书不错,但买回家后看内文有些失望,我自己都有不少这样的经历。结果是,慢慢再好的文案读者也不上当了。编辑在努力把文案写得越来越好,但读者越来越不相信了。
王海英 阅人无数,才能了解人性,了解人性是做好任何与人打交道的事情的前提。销售较好的书从书名、宣传语等,都会抓住人性,洞察人的内心需要和关注的事情。具体来说,如何把书的特点与人性结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对编辑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越深入这个行业,越觉得其难,以及自己的无能,编辑尤其是策划编辑,需要懂的知识太多了,一起加油吧!
王海英 编辑要了解读者对象很重要,现在很多策划编辑都闭门造车,总是以自己的角度认为读者对象喜欢什么,事实上,与实际差之千里。编辑要多与读者对象接触,因为每隔四五年就是一个代沟,我们与读者对象的代沟往往不只一点点。
王海英 这节内容偏于理论化,稍微有点难理解。在图书文案中,多用提问的方式,可能会更加引起读者的兴趣,更加有利于信息有效表达。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广告文案让人莫名其妙,看不懂,我当时的感觉就是这个广告白花钱了。找关键词,以最简单的语言凝练主题,这是一个能力,就像小学生找语文课文的中心思想一样。
吴双英 我非常认可只有了解生活,才能做出有温度的文案,只有理解人性,才能做出能满足用户需求的走心文案。平时,我们常常强调知识储备,强调价值发现,但往往忽视将心注入。要写出爆款文案,也许需要不仅仅有强大的专业知识做背书,敏锐的生活洞察力和文字表达力,还要有打动人心的情感。只有打动了自己的文字、内容,才能打动读者,只有带入了情感的文案,才能把情感带入给读者。
夏萍 作为营销编辑对图书编辑文案没有话语权,往往图书印好了编辑把书给到你,书的文案大多是辞藻堆砌,没有主次更谈不上读者需求。更麻烦的是图书本身策划的时候就没有找到读者某个需求点,这本书本身的需求卖点就是凭借编辑自以为是的市场需求编出来的。特别是多版本的书,别人都在出,你的版本哪里好,为什么好,别人为什么选你不选别的版本,文案里都看不到。文案很重要,这里面的逻辑结构道理我都懂,可最源头的策划阶段就不曾考虑过的需求问题,文案再怎么编码也不能把塑料的东西说成贵金属。这也是目前我工作中对文案上的苦恼。
崔岩 经过卢老师的提醒:1.构建属于自己的信息采集体系,形成一个科学的信息层次分类,这样信息的来源和采集就可以是完整的多样的,可以更好地为文案服务。2.有意识地整理自己的信息,就像归纳自己的书架自己的衣柜,需要什么就可以及时调用,养成好的储备、整理习惯,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你的‘’好习惯‘’。3.学会将自己整理好的信息网络、信息体系关联起来,加大自己对知识网络的关联意识,提高自己交织信息的敏感力和洞察力,以及联想能力。形成一个自己可以随时调用的思维模式,甚至可以说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虚拟的思维APP,精心维护,随机更新。
马莉 文案训练从逻辑开始连贯之弧:从一个逻辑引到下一个逻辑,必须连贯,表达清晰和高效。节内有节的训练:拆解讲述,复杂的问题分步说。金字塔逻辑:从大范围说到小范围,让人明白你在说什么。认知链接效率:锻炼让人秒懂的表达能力,从而接受你的引导。思考题:在文案逻辑方面,你有哪些好的方法给大家推荐。在做原创书的过程中,由于找不到好的童书写手,有些时候我要又当作者又当责编。这就培养了我列大纲的能力。这是一个提升逻辑能力很好的途经。一本书大纲列得好,就完成了60%了,剩下的是填充细节和执行。在列大纲时,我从一个探索者的角度列出认知一件事需要哪些元素,根据这些需求,我会大量阅读本选题相关的资料。然后梳理出我这个选题有关的具体知识。一个初步的大纲就完成了。然后审视整个大纲,是否符合读者的认知习惯,是否很有条理地讲述了这本书的主题。前后是否连贯,有没有中断和跳级。然后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来梳理,按照这个方法,一本原创书完成后,不管具体内容如何变,大框架都是不变的,这能够很好地预防在创作过程中的迷失。包括现在,我写软文也会把大纲列出,梳理好大纲后再开写。以上是我的经验,希望为大家带来启发。
马莉 思考题:还有哪些方法能够提高文案的对象感?和用户接触,比如我是童书编辑,我的用户是孩子的家长,主要是母亲以及孩子。我需要了解大多数家长与孩子相处的场景和常规亲子活动,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的需求和动机,了解幼儿园及小学的课程设置,了解儿童培训市场的分布和竞争,这样我才能了解家长为什么会选这个产品而不是那个,为什么某种产品会火起来或是凉下去。我也会和幼儿园及小学的老师交流工作,参加学校举办的亲子运动会,了解老师的生活、学习状态甚至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国家的教育政策,这些都会影响到家长对出版物的认知和选择。
王旭坤 音频课、微信讨论课、毕设点评里那些“卢氏金句”,已经烙刻下来,留待你我进阶路上随时调取——无论站在哪个新赛道。“文案的本质是以解决用户问题为目标的文字解决方案”“营销就是信息分发的效率”“开篇是高光时刻,浪费了就全盘皆输”“一手威逼,一手利诱”“温和领先,而不是暴力领先”“金字塔原理,总结3-7个重点”“从技术到艺术,最后成为直觉”“呈现用户需求,强化用户需求,引导用户需求”“人性的深度挖掘”“你犯了认知诅咒”“界面友好度”“信噪比要平衡”“研究人和生活,这是根本”“从来没做过加法的人,是不可能会有效的做减法的。”“故事建立了你我想象空间的连接点”“审美是终极PK”“没有信息的输入,就没有信息的输出”“建立自己的心智模型,用快捷键调取”“你只是在假装学习!”“你只是把自己感动了!”“做真实的人,用真情实感,将心注入”“超越路径依赖,永远用变化的方式理解变化。”
马莉 文案课的第一个算法:发现用户的需求与动机,首先要有对象感,即对用户的需求有足够的了解和认知,关于对象需求的感知有四个子算法:1. 信息密度适中,保证信燥度能够使受众一直专注关注不走神,不放弃。2. 有清晰的人设,这个人设是受众认可和接受的人设,可以宣扬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受众喜欢的感觉或者理念。3. 对象感知,写的文案要考虑用户看得懂,听得懂,不能脱离他们的理解力和经验。这取决于对用户的深度了解。4. 塑造场景,预设一个用户使用产品的场景,让用户为了这个场景而选择产品。比如茑屋书店的装修符合日本中产的审美,给追求精神生活的人提供了样办,宣扬了一种生活方式。宜家给喜欢家居整洁的人提供了一种生活提案,时尚、现代、轻松,呈现理想中生活的样子。《时间线》的信息密度适中,人设是比利时的艺术家的作品给孩子提供洞察力,思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场景设定是在家里和孩子一起看超大尺寸地板书,对象感知方面的表现是:精美手绘,打动父母。思考题:还有哪些方法能够提高文案的对象感:和用户接触,比如我是童书编辑,我的用户是孩子的家长,主要是母亲以及孩子。我需要了解大多数家长与孩子相处的场景和常规亲子活动,
胡晓阳 认知董事会的比喻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部分心理学中提到的观点,每个人的内在有很多部分组成,当我们遇到外界情况时,其中一部分就被启动,来激起我们的警觉,保护我们,避免危险。了解人性很重要,不但能让我们写出好文案,还能让我们更了解生活的意义。了解了自己,也就更懂得了人性。
王琦 今天逛某宝,看见了图片部分精美的图片,选好的角度,恰当的光线,不同的方向,画龙点睛的文字。联想起来,就图书来讲,文案作用是不是等同于这些看到的图片。本来不想买此物,看到了精美的经过精心设计的图片轮播,产生了想再继续看详情页的欲望。好的文案就是能吊起读者的胃口,提升兴趣,从而带来最好的购买行为。从这个角度来分析问题,文案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而是与读者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寥寥几行,如果抓不住读者勾不起读者的欲望,那么书里面有再多干货、设计再精美、编校质量再高,根本就没用。那些好是真的好,相当于人的内在美,而内在美的展露尚需时日,文案要达到的目的,相当于外在美,一见钟情。在图书产品日渐丰富的当下,如果不能用文案等呈现在海报等媒介上与读者第一次接触的那一两分钟之内,相当于这本书的一张脸,达不到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恐怕这本书就很难再被提起。当然,作者名气很大,指定的书名的除外。听了若干天的课,又看了某宝的图片而产生的顿悟,是为记。
李佩颖 课后认知:从用户需求出发,简单具体意外,有逻辑有递进有层次,搭配好的视觉设计,才能形成一份优秀的文案。在背后,需要文案写作者长期反复的写作训练,只有多样本积累才能优化写作。一个好的编辑一定要有好的文笔,能洞察人性,能从用户需求出发。
袁月 《使女的故事》: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曾真实地发生过。文案一句话已经足够引起人的恐惧了。因为历史本身就证明了历史的重复性,这一切既然曾经发生,那也可能再次发生。
马莉 就像你打算去市场卖菜,要先了解市场里的菜品流通情况,找到适合自己售卖的菜品,这句深受启发,我们不能一上来就卖自己喜欢的菜,凭运气赚钱。做有准备的事,才能少掉坑。做书的调研工作不可少,大部分编辑准备工作不到位,跟着老师继续练习和实践,一点点往前走。
崔岩 经过这么久的学习,结合自己的工作习惯,加之平时的实践积累,确实发现,一个编辑的风格和能力确实需要许久的沉淀,需要动脑千百次的思考和打磨,不可能是一蹴而就。正如卢老师所说,虽然不是每个编辑都能准确地对总统的传记下手,但是一个好的编辑应该努力做到逐渐把自己变成半个作者。落实到真实的学习中,不是简单把文案写的天花乱坠就是自己的风格,不是对读者投其所好随波逐流,而是要带领读者的情感,激发读者对文案的兴趣。没有自己的情感的文案让读者味如嚼蜡,包括我们这次课程,不是在这次带班课上简单写写评论敷衍了事,而是每个人学会如何用卢俊老师给的白菜籽,种出自己的白菜园子,这才真正学到了东西。日后如果有人夸赞你的白菜很棒的时候,大家可以骄傲地说出白菜籽的来源。课程即将结束,感谢卢俊老师,感谢班主任和百道网。
张敏 做好编辑工作,需要顾及方方面面:关注具有潜质的选题,引导版权编辑一步一步拿下授权;严格把控稿件内容质量,优化文本呈现方式;准备各种营销物料,在关键时间节点密集分发信息;与渠道伙伴密切沟通深度配合……当有N本书的上述不同阶段彼此交织,缠绕共生,再加上部门之间的横向纵向沟通,以及团队内部的分工协作⋯⋯编辑工作变得复杂而充满挑战。卢老师在课程中提到逻辑树,编辑心中真的要有一棵挺拔茁壮的逻辑树才行呢。
袁月 想到了很多年前的“文案天后”李欣频。还有sk2的广告从16年到18年关于女性独立、婚姻、剩女一类的文案,虽然反感的人觉得吵冷饭,但确实拍得挺真诚,能切入现代女性的心理。
曹秋梅 通过上这个课,感觉自己在不断学习提升,但是课程还要有消化吸收的过程,老师不要着急,这里学习的人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让所有的学员都快速提升,就是不断从实践中总结,修改,不断完善。
易小燕 系统学完,相比过去靠灵感和顿悟,这是一套实用的方法论。
夏萍 对于三大平台要区别对待这一点上,卢老师谈到亚马逊的用户更倾向于朴实不夸张的特点描述,那当当京东天猫的用户偏好又是怎么样的呢?目前我观察到的是天猫淘宝用户对优惠折扣很敏感,当当和京东两个平台就不知道了,还需要继续研究研究。
夏萍 最后关于H5的文案写作,说到有趣,社交属性,粘性,用户要愿意分享。到这里可以说是H5的一个创意策划,怎么设计它才能得到高效率的传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亚马逊一个H5,设计了关卡,做心理测试题,最后看你是哪本书。从整个题目的设计,测试里逻辑的关系,最后指向哪个答案都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希望未来自己也能有能力策划出高传播的营销文案。
王旭坤 默念“理解用户需求,表达用户需求,强化用户需求”无数遍,希望发生咒语般功效。反复琢磨布谷听听哈佛教养课跟给孩子的科学简史两个banner,对照修改了一天法律咨询产品的文案,第七稿了,11页。待会还得再做减法,字越少越难。
卢亚兵 说一说我对“共享认知,升级行动”的感想吧。一个人如果要想输出有价值的认知,那么他一定需有巨量的认知储备,就像冰山理论。这种认知储备其实就依赖于长期的专注和思考,激发出创造性的发现,从中得到认知成就感。共享认知,也能够从共享和交互中得到更多的认知。将认知投射到行动,是最难的,因为意味着要打破惰性,倒逼自己突破常态,用行动检验认知,成为更新的自己。卢老师绝对算是一位成长励志大师,有着“纯粹的光辉”。
王琦 今天看了您讲的,文案好产品不见得那么好,又学习了卢老师点评,产品好是硬道理。这里的产品好是编辑的自我认知与评价,还是销售数据给出的评价。非常理想的是产品好×文案好=销量好。还有点欣慰的是,未听课前做的书文案肯定不行,但产品本身还是可以的,差的是文案功夫,从书名到文案,海报都有缺憾,看到了该努力之处。
胡晓阳 把控稿件政治问题,把握作者文风,根据信息密度进行增删改调,清晰道出了编辑的基本工作职责。只要是内容从业者,在这些方面就一直有无限的精进空间。
张孟桥 今天这节课确实道出了编辑工作的基本啊,为作者和读者搭建桥梁,做好服务。这个度确实非常难以把握。有些作者,尤其是老一辈的文学作家并不喜欢编辑对其文稿进行修改,编辑就变成只能改改错别字,数字体例的校对员了,有时候真的是很为难。
王旭坤 一直遗憾对于法律出版社司法考试产品的营销没有做到位,它俗称“三大本”,学名是《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全三册),定价三百多,可谓法律社的镇社之宝。2018年司考变法考之后,这本官方背景的考试辅导教材变成了五大本,折后约476元。这十几年来,在周围司法考试培训学校自编教材攻城略地中,不进则退,销量从顶峰时期的二、三十万册掉到不到十万册。有点珍宝在手而不知何攻的遗憾?买点没总结到位,营销分发渠道单一,“一手威逼,一手利诱”的手法不会用,产品不迭代,被制肘的运营。其实,所有的一切结果都已经在过程中孕育着了。这是曾经负责了两年市场营销工作的一大遗憾,唯一一个创新点跟留下来的物料是点击了五百万次的司考微电影《这一路》。一个产品,遇到不同的操盘手,它的命运可能是迥异的。听着课,唏嘘感慨。如今置身赛道之外,祝福。
孟坤 有领悟了,我是做科技书的,卢老师明白我的困难在哪里。我们属于情怀派,但也努力把内容和用户统一起来。这个营很好,在慢慢尝试,有收获,虽然是付费的,但还是为卢老师的执着引领表示感谢!顺祝身体健康。
王旭坤 第六季了,我还在。21天跟班学习,手把手教授,掏心掏肺去鞭策——因为不愿意浪费彼此的时间。这些都是我继续留下来学习的原因。但也只是表相。更深一层的缘由,是好奇,都第六季了,卢大还能有新东西讲么?课程还能有突破么?刀光剑影的好戏还有么?20堂音频听下来,微信讨论课跟下来,所有的留言评论都看了一遍——还有新信息,还有新例子,还有新理论——即便在持续跟班五季之后,仍然可以从这门课上汲取很多养分——因为他对文案问题的思考已然跳出了“一篇文章”的表相,他眼中的文案是出版业的底层逻辑,文案是“解决客户问题的文字方案”,归纳出了具体可得的方法论,信息模块可以自由组合,成功案例信手拈来——在某种程度上,有点自成一派。或者可以说,这六季根本不止于一堂文案课,而是关乎营销、运营、管理、团队、人性、审美等主题的综合课。能get并实践多少,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本文编辑:水英、任静)
爆款文案核心算法第二期 11月18日 即将开班
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课程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