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从三个“高大上”活动看上海书展的新格局——2023上海书展侧记

作者:刘瑞丽   2023年08月24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虽然叫“书展”,但其实上海书展的风格非常接地气,看起来更像“书市”。在展会现场,每个摊位上都挤满了读者,展台的图书多为书脊朝外,同一种书放着多本,给人一种以销售为主的书店陈列即视感。今年,由上海新华打理为主,少量出版社自己负责的展会收银台前,读者也排起了队伍。多家公司的播音喇叭里放着营销台词,如“限时5折,全场5折,赶紧进来选,错过等明年。”它不是安静的展台,而是喧闹的卖场。

据初步统计,2023上海书展线上线下销售齐发力,较2019年总销售增长41.47%。但上海书展又不太甘心仅仅成为一个“书市”,“面向全国开放办展”,是今年特别着重提出的亮点和主题。今年,上海书展吸引全国20多家出版集团、350余家出版社携18万余种精品图书参展,主会场入场近30万人次。四川主宾省团实现总销售码洋781万元,现场零售码洋45万元,其中文轩出版码洋34万元。本届书展也是首次走出上海,在福建三明开设分会场,吸引5.3万人次参与,团购及零售码洋超440万元。

好成绩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今年上海书展的特色——三个“进一步”。一是进一步提升服务全国能力。面向全国开放办展,在呈现优质沪版图书基础上,引入更多更好的国内精品阅读内容,满足广大市民读者阅读需求。二是进一步提升空间利用能力。实施主会场空间挖潜,整合无效面积、提升展位效能,统筹好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场地资源。三是进一步提升书展品牌影响力。办好主会场活动,打造特色分会场、阅读分会场,线上线下阅读联动,营造“书香满城,全民阅读”氛围。

更重要的是,在疫情之后,几乎全国图书消费者的行为习惯都发生了变化,线上购书逐渐“主流化”,上海书展上大量的活动吸引了读者来到现场。而有了流量,让读者“走进门”,自然会带动销售。今年有近300家出版商参加上海书展,举办约850场活动。

自2008年上海书展提出“上海首发、全国畅销”以来,“首发机制”成为上海书展服务读者、服务行业的重要发力点,经过十多年的积累,越来越多的国内大社、名社、强社以8月为节点制作重点书籍,将书展作为新书首发的重要平台。2011年,上海书展首次设立上海国际文学周,把眼光放向全世界,从此每年都会邀请国际上的知名作家与读者见面,参加作品研讨、演讲和对话活动。

今年,在经济社会已经稳步恢复的情况下,上海书展抓住时机,进一步提升上海书展的规模性、人流量、效益比、影响力,希望把文化消费带动起来,充分彰显“上海文化”的强大韧劲和生机活力。2023年上海书展,至少有三个首次举办的活动,或许在某中层面上展示了上海书展的“新格局”,在为“较2019年总销售增长41.47%”这个数据鼓掌的同时,我们有必要给予关注。

可以看出,上海书展并不满足于卖书,重视于向全国性的文化文学交流活动转型,想真正打造出“服务全国的文化大平台”。

书博会传统名片“读者大会”移师上海书展

中国出版集团倡导发起的“读者大会”自2008年在郑州第1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首次亮相以来,已连续举办13届,是书博会的一张文化名片。

今年,“中国出版集团第14届读者大会暨‘书香中国’上海阅读论坛”首次移师上海书展,罗平汉、葛剑雄、许宏、莫砺锋、朱嘉明、陈劲、曹文轩、樊登等作家学者将以访谈、演讲等形式,与读者共同分享阅读之美。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茅院生在开场仪式中介绍称,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是出版“国家队”,旗下汇聚一批“中字头”“国字号”“人民牌”“老字号”文化品牌,去年出版发行了《复兴文库》第一至三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作序,强调要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业绩和荣光。

“中国出版集团将谨记嘱托,认真做好《文库》第四、第五编的出版工作,积极承担《永乐大典》、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作出新的出版贡献。”茅院生说。

“读者大会”的伟大复兴板块邀请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平汉开启对谈。两人围绕上海的红色文化,如何更好地学史、知史、用史,黄河与中华文明是什么、如何发扬等话题,结合葛剑雄新近出版的《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展开了深入探讨。长江和黄河成为了承载中华民族最基础的一种物质载体,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符号的一种象征。葛剑雄认为,所谓传承和发扬长江、黄河这两条大河带给我们的文化,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因为物质财富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具体的物质文化千变万化、与时俱进,唯有精神部分始终不变,它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发展到今天,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传承板块邀请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莫砺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宏,共话文化传承。聚焦考古初心使命、唐宋诗词传承等话题,围绕“解读早期中国”丛书等图书,两位嘉宾展开了精彩的对谈。许宏指出,考古虽然与国计民生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考古可以满足人类的文化需求,满足人类对自己历史的好奇心;能够使我们成为有历史教养和文化教养的人;还可以安顿我们的身心,在面对考古对象的恒久历史时,看淡个人荣辱得失。

书香少年板块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樊登,围绕儿童文学创作、如何选书、读书,以及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等话题,展开了讨论。曹文轩认为,现在出版门槛变得较低,图书数量增加,如何挑选书变得非常重要。作为读者应该承认图书有质量高下之分。他认为,“专家需要告诉人们哪些书才是值得阅读的,读者也需要依赖专家的建议;在儿童阅读方面,家长应当担起给孩子挑选合适读物的责任。”而樊登认为,家长不需要为孩子设计阅读路线,不该强迫孩子阅读,让阅读变成玩耍的对立面,让孩子兴趣全无。家长唯一要做的是自己多读书,以身作则,如果家里有讨论书籍的空间和氛围,孩子自然就会学习,并且喜欢阅读。两人的观点碰撞在当下时代非常有代表性,给读者启发。

此外,科技强国板块邀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以《百年科技创新强国梦》为主题,围绕科技在中国的发展,科技进步与强国建设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牵手作协一线作家,联展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

去年7月,中国作协正式启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截至今年7月,共推出了三期47个支持项目,出版了22部作品,并与平遥国际电影展合作设立了“迁徙计划”、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合作设立了“扬帆计划”、在中国作家网合作开设了“行进的风景”专栏,意在为优秀作品提供全流程、全生态的支持。

8月18日,“行进的风景——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启动式在上海友谊会堂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在会上表示,无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有多么复杂的细节,它的宗旨是简洁的帮助中国作家收心,并出版更好的作品。作为体育爱好者,毕飞宇对攀登本身也拥有更加直接的认识,他认为攀登的每一步都要克服自己的体重,是一项挑战自我,并有能力和恒心去完成另一个自我的运动。

“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充分表明,我们总是在自己的内部成长,无论是知识还是经验,无论是思想还是实践。无论是族还是群。我们自身的负荷算不了什么,我们的偏见和局限算不了,只要攀登不止,我们的创造想象和表达就生生不息。我们感谢中国作协的帮助,帮助可能是有限的,但是当攀登有了计划,帮助有了计划,这样的帮助自然就带上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它是鼓舞,是激励、鼓舞和激励,总是可以超越物质性,直接抵达精神的层面。我相信随着攀登计划的蔓延和攀登者一起生长的不只是攀登者,还有山峰,我们不介意山野多高,我们介意的是战胜自我的伟大渴望。”毕飞宇说。

2023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杨志军总结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四个特征:时代性、文学性、创造性和计划性。“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核心价值,也就是它的精神纬度,那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应该是我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当代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情怀、理想、抱负,这就是我们应该攀登的精神高峰。”他认为,攀登计划不仅有关个人的写作,更有关整个时代,“一个人的历史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一个人的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情怀是民族情怀的一部分”。

作家小白指出,人类是一种“叙事动物”,不同的人正是通过叙事来互相理解、互相沟通,最终团结成为紧密联结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文学是必需品,它是增进人类互相同情、互相理解的最好工具。“攀登计划的提出正当其时,我们需要更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回应时代的变化,中国文学也需要在技术、方法和视野层面,去与世界文学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作为中文写作者,有责任对此做出最大努力。”他表示。

在启动式之后,“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在上海书展上举办7场作品分享会,作家以对谈的形式进行作品分享,包括毕飞宇的《欢迎来到人间》、陆天明的《沿途》、欧阳黔森的《莫道君行早》、杨志军的《雪山大地》、熊育群的《金墟》、李凤群的《月下》以及小白作品等。中国作协还将在11月举行的“中国文学盛典”系列活动期间,举办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邀请各成员单位负责人相聚茅盾故里桐乡。

首次举办2023上海书展行业高峰论坛

2023年8月17日,上海书展邀请中宣部领导以及中国出版的领军人物等出席“2023上海书展行业高峰论坛”,聚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出版人的使命”主题,探讨出版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下,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发展思路和应有作为。这也是上海书展这么多年来首次举办行业高峰论坛。

论坛上,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茅院生以《践行“中国出版”使命 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题,介绍了中国出版集团近年来做得两件大事。首先,集团一直以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立根”做出出版贡献。其次,集团在出版工作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加强理论总结和现代阐释出版物的规划出版,努力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铸魂”做贡献。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徐海围绕《从推陈出新到守正创新》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我们国家的古籍出版和传统文化的出版近十年基本达到“推陈”和“出新”两件事同时做,大部分是“推陈”,小部分是“出新”。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不仅仅是在“出新”,而是“守正创新”,这个工作才刚刚开始。例如,徐海经过调阅发现,德国、美国两个国家2022年度的畅销书榜,其中德国的2022年人文社科类畅销书前五名的四本,都是研究当今国际政治和当今德国社会现状的图书,国内2022年度人文社科好书,十本书都是历史类书籍——徐海认为这就需要创新。因为我们生活在现代,我们需要作为现代人看现代社会,了解现代人的困境,解决中国的现代经济问题,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无论是人文社科和社会科学都应该这样做。

徐海指出,要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从今天起就应该进入创新时代。具体来说,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是工具创新,我们用现代的出版方法,现代的创作方法,现代的研究方法探讨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如何让中国走到现代化的大路上,为2035基本实现现代化和2050年实现现代化提供科学工具。第二个关键在于创造性的转换,创新性发展。有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资金、更多的资源集中于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我们才能推动中华民族创建现代文明。古籍整理的再好,也需要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最后他表示,做出版,应当和做教育一样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舍此无路”。

中信出版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陈炜以《重新发现中国:融出版实践如何焕新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演讲。他表示,就在今年,整个出版业都感受到了AIGC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传统行业的冲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实感受,一下子扑面而来。当前,AIGC等新技术与出版的深度融合渗透到了选题规划、内容生产、编审校对、发行营销等传统出版流程体系中,在行业的提质增效、内容二创、融合出版方面不断有创新涌现。对于技术变革,我们不能迟疑。

在今年上半年,中信出版集团就针对出版的数智化转型开展了一些探索和实践,AIGC对于图文的生成和加工能力,已经可以嵌入到业务流程中。有关元宇宙、虚拟人等新的发展方向,各个合作机构也在积极探索,而陈炜特别强调,全媒体时代的出版机构在不断探索载体创新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内容或者IP本身,融合出版的大势下,“内容为王”的重要性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弱化。“顺应智能技术发展趋势、紧跟信息革命步伐,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探索新产品、新场景、新思路,成为出版业融合与创新发展的一道‘必答题’。但同时,善用技术工具,促进科技向善、内容向善,推动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共同实现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陈炜说。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周亦翔以《以高质量出版 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主题,介绍了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四种探索——做强重点项目,深入阐发文化精髓;做实精品出版,致力古籍大众化普及传播;做新融合出版,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做优版权输出,扩大中华文化和湖湘文化的影响力。

周亦翔提出,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时代出版责任之所在,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重大使命。中南集团将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打造精品,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出版精神,从政治的高度、历史的深度和时代的角度,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出版转化和推广普及,深耕传统文化出版领域,精准策划出版选题,推出更多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二是技术赋能,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的新技术、新载体、新现象予以及时关注,主动把握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多种新兴媒体手段,创作出既充满优秀传统文化韵味,又具有数字科技品味的文化产品,借助短视频、网络直播等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拓宽中华文化传播渠道。三是创新机制,要加大投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特别是工程性出版的力度,以作品育名家、以名家出精品,着力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古籍出版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支持他们成长为新时代的大家名家。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以《坚定文化自信 增强历史主动 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新高地》为主题做交流发言。他提出,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新高地,应全新市场需求,通过强化优势特色和转化优质资源,在“高质量”和“新形态”上实现重大突破。一是聚焦“高质量”,组织实施高精尖重大文化工程,推出一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集成性、标志性学术文化成果。二是聚焦“新形态”,推动优质出版资源向市场转化,推出一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大众化、数字化出版创新产品。

阚宁辉还透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近期提出,要发挥集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领域学术积淀深、综合实力强、品牌认同高的特色优势,以最学术打造最大众,集结旗下出版社精兵强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产品研发与开拓为突破口,正式启动“大虹桥”出版计划,目标是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质出版资源向市场转化,切实增强集团主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有效提升“世纪好书”的文化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读者大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2023上海书展行业高峰论坛……从2023上海书展来看,上海书展在主打卖书之外,正在重视更高端的另一条路线,开始引入一些更多“大高上”的文化论坛和行业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吸引到线下流量,同时加强了上海书展的影响力,也给所有读者带来收获。正如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所说,上海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要求,将上海书展打造成服务全国的文化大平台,以满城书香赓续城市精神和城市文脉,以全民阅读增进文化自信自强,让上海成为优秀文化产品的重要原创地、中外文化精品的首发地,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持续提升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

一个喧闹拥挤的卖场,是出版方最喜闻乐见的场景。2023上海书展上,如果你问问在场的发行人员和编辑们,他们都会告诉你,“上海书展的销售是最高的”,“我们最重视上海书展”,“上海书展最好,因为人最多”云云。读者对读书和买书兴趣大,出版社给出的优惠力度大,两者相辅相成,让我们看到图书行业的人气儿和生命力,看到纸质书和线下销售的希望。

不过,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和“上海文化”品牌的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配合上海书展“服务全国的文化大平台”的野心,出版社们未来可能有必要在卖货吆喝之余,更关注在卖场上植入更丰富和有深度的文化创造与传播。

作者:刘瑞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