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主宾城市上海为法国巴黎图书沙龙带去十本什么样的书

作者:陈熙涵   2014年03月24日   来源:文汇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14年巴黎图书沙龙(又称巴黎书展》的海报

创办于1981年的巴黎图书沙龙(又称巴黎书展)偏重公众参与,是欧洲主要书展之一。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作为纪念活动的一部分,上海受邀成为书展的主宾市并派出了最强作家阵容参与本次盛会,王安忆、金宇澄等近20位上海和国内作家将带着各自的代表作参加书展。“法国人对上海最感兴趣的是文学,书展是上海作家提高在法国知晓度的机会。”不久前来上海的巴黎书展主席孟泰屹(Vincent Montagne)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从1988年起,巴黎书展每年都会邀请一个主宾国,2011年起设立主宾市。主宾国和主宾市的设立,让被选国和城市的文学格外受法国人重视,有力促进了版权交易和作品的翻译、推广。

据了解,法国是中国作家作品在西方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相比英美读者对翻译作品的偏见,法国人乐意读翻译作品。尽管如此,中国作品在法国的出版量仍显得非常有限。作为主宾市,上海在今年的巴黎书展上拥有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舞台,20万公众的参与,是上海作家提高国际知晓度的机会。

作为今年巴黎图书沙龙的主宾市,上海将以“魅力上海,美丽中国”为主题,设置300平方米的特装展区,展出近800种、2000册精品图书,部分为法文版或英文版图书。

据悉,主宾市上海“赴约”巴黎带去的亮点图书和活动,以作家和文学为核心的交流活动占了近一半。在近20位作家中,王安忆、孙甘露、刘震云、毕飞宇、李洱等的作品已先后进入法国图书市场,拥有了多个法语翻译版本。而作家小白以上海为背景创作的小说《租界》正在进行法语版的翻译,年内可望与法国读者见面。

《小饭店》

王安忆是当代海派的代表性作家,她的一些短篇小说往往讲述文革期间知青插队落户的故事或上海小市民阶层的生活,以朴素的语言和细腻的笔法,描绘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和心理,大多真实亲切,栩栩如生。她的这些小说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注重细节化和散文化,用作者惯常的细致观察,缜密细腻地白描着人们生活的片段。

本书为短篇小说集,由9个短篇组成,以《小饭店》为名。短篇小说《小饭店》开头用很大的篇幅描写了一条杂沓纷乱的弄堂,然后是身处其中的一家小饭店的方位、外形等日常景象,以及老板、打工妹、大师傅等各色人物。小说在不动声色中缓缓展开,相当逼真地呈现了弄堂和小饭店。作者在零散、杂沓的描写中营造出浓浓的氛围,散发出日常的诗性。

《小饭店》 王安忆 著 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 出版

《法兰西在中国》

由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记者伯尔纳·布里赛(Bernard Brizay)先生撰著的《法兰西在中国》(la Franceen Chine)一书,2013年由法国Plon-Perrin出版社出版,上海远东出版社引进版权出版。

此书首次系统梳理和考察了从路易十四到戴高乐三百年间中法的交往历史。其间,有和平友好的交往,有摩擦、争吵,甚至有战争、屠杀,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全书资料丰富,考论精深,行文流畅,既有学术的深度,又有引人入深的可读性,是一部难得的论述中法关系史著作。在中法建交50周年的当下,引进出版这样一部全面系统梳理中法历史演变的学术著作,反思历史,展望未来,意义非凡。

上海远东出版社将邀请原著作者布立赛先生莅临2014巴黎书展现场,就“法兰西在中国”议题进行主题演讲,旨在介绍回顾两国交往源远流长历史,吸引两国读者加以关注由他所著的此书,加深了解,增进理解,继续促进友好交往,为此次巴黎图书沙龙上海主宾市整体活动起到烘托作用。


《法兰西在中国》 [法国]伯尔纳·布里赛 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

该书不是小说,也不是回忆录,而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的第一部非虚构类作品,讲述了他在泰州兴化一带街头长大的童年往事。

毕飞宇描述早年的自己是“一个黑色的、皮包骨头的、壮怀激烈的少年”,他把自己称为一个“年少的、远东的‘堂吉诃德’”。这个“堂吉诃德”感情深邃敏感,天性聪颖早熟,内心则充满了没有来路的正义,有着无数的假想敌。作为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毕飞宇津津有味地讲述着自己儿时的生活,讲述着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有趣往事。比如游泳,没有哪个孩子是真正学过的,但是人泡在水里,居然划着划着就会了;比如坐在桑树枝上,用红领巾裹住脑袋吃桑葚;比如看母猪喂崽,感受猪妈妈喜气洋洋的热闹怀抱;比如深秋时节去水边采集蒲苇棒,在冬天的暴风来临之后,打一场男孩子之间“雪雨腥风”的战争。另外,还有过年的期盼,吃肉的等待,看露天电影的兴奋,如此等等。毕飞宇以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简单,并不意味着单调,因为没有玩具,身边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成为玩具;贫瘠,并不意味着卑微,尽管生活贫瘠,但每一天都可以过得充实饱满、兴高采烈。

该书此次赴约巴黎,实际上是开启了一段特殊的旅程。法国菲利普·毕基耶出版社已经购买了该书的版权,并在巴黎图书沙龙与“九久读书人”签约推出该书的法文版。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 毕飞宇 著 明天出版社 出版

《文字·传奇》

袁筱一是目前国内难得一见的集翻译、创作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多面手。她还身负一个传奇:大学时代的一篇法语小说《黄昏雨》获得法国青年作家奖的荣誉。

这本《文字·传奇》是经课堂讲义整理而成,内容关于9位法国作家。如果说这次带去的书中有一些面孔易引起法国人的共鸣,那这本书一定逃不掉。书中有被划入存在主义名下的萨特、波伏瓦和加缪,有在中国很红火的女作家杜拉斯(老太太今年4月即将度过100岁的生日)和萨冈,也有近来两次光临上海而为人所熟识的克莱齐奥,还有以“零度写作”闻名的罗兰·巴特,去世的罗布·格里耶,以及移民作家米兰·昆德拉。可以看出,虽大体上遵循了已为文学史所订立的标准,这种选择仍然是作者个人式的。在袁筱一看来,“读者的角度是平等的角度……是准备好出发和这些精心构建的文字彼此交缠、肌肤相亲的角度”,因而总要在小说世界里读到自己的梦想、等待和破碎。

这决定了《文字·传奇》是一本亲切的书,它在法兰西文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却没有权威的姿态;它是一杯午后的下午茶,讲讲故事,解解生活的乏味;它还像一个刚认识不久的朋友,愿意与你分享一些过往,但必定带着一点冷静的克制。

体察式阅读是本书的一处特色,这使得它带有浓厚的感悟色彩。它往往基于具体的文本、个案的分析,融入作者的生命体验,使得小说阅读真正实现了“小”说,而不是大家之论。

虽题为“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与作品”,却很难在此书中找到对名家名说的海量引用——这常是此类书籍的惯用写法——相反,处处是“我”的视角,处处是偶然的情境,却透着生命的鲜活。这是女性的特质,也是一种文学观念使然。布鲁姆在其《西方正典》中说道,“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的死亡相遇”。这是终极的相遇,要你将自己的内心赤裸展开,进行一场赤手空拳的搏斗。


 《文字·传奇》 袁筱一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

《中国改革30年研究丛书》(英文版)

这套丛书内容涉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制度创新与经济改革、公共部门与政府体制、农业改革与农村经济、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市场体系与经济发展、企业改革与产业调整等14个重大选题。参与这套丛书的研究和写作的经济学家,都试图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以问题为导向,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作全方位的梳理和研究,提出一些新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成果。该套丛书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中文版,在中文版的基础上翻译英文,交圣智集团在海外出版、发行。

作为海外关于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权威、完整的一套参考资料,该套丛书出版后,在全球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领域产生较大影响。依托圣智出版集团的全球影响力,该套丛书的纸质书和电子书销售很快进入海外主流发行渠道,目前已销售到中国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泰国、印尼、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印度、澳洲、美国、加拿大、英国在内的16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中学以及公立图书馆,受众数量巨大,影响深远。




《中国改革30年研究丛书》(英文版) 张军、江曙霞、陆德明、姚洋、胡汝银 等 著 美国圣智学习出版集团(CengageLearning)出版

《赵丽宏诗选(上下卷)》

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赵丽宏诗选》(上下卷),收入他的二百多首诗作,时间跨度将近四十年。这些诗作是诗人生命的印记、感情的波澜以及他对社会人生深邃的思考。天地自然、世事沧桑、生离死别、爱恨情愁、都是诗人吟咏的对象。诗人自己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奇妙的魔匣。写作人是一个有幸可以不时打开这个魔匣的人。文学是遥远的过去,是刚刚过去的昨天,也是无穷无尽的未来,却能凝聚于笔端,写在纸上;诗亦如斯。赵丽宏的诗歌的语言,质朴而又华美,情感真挚而含蓄,他把语言变成音乐,用独特的旋律和感受倾吐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爱。

“诗人是一种文明的核心动力,他无时无刻不在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即使出访到了异国,也始终心系故乡:‘一个异乡人站在堤岸上/我是灯塔,我是海的尽头/我的目光和思想,在这里解缆起航’”(赵丽宏《黑海印象》)。——李成《守望理想的生命咏唱:读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12卷》

“这部中国长诗佳作,可以让乌克兰人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精髓。”——乌克兰著名诗人阿里克塞·道格维(赵丽宏诗集《沧桑之城》的乌克兰文译本序文)“赵丽宏的诗歌让我们想起诗歌的自由本质,它是令一切

梦想和爱得以成真的必要条件。”——塞尔维亚作家协会主席拉多米日·安德里奇《自由是诗歌的另一个名字》(塞尔维亚“第44届斯梅德雷沃国际秋季诗歌节”大奖金奖颁奖词)


《赵丽宏诗选(上下卷)》  赵丽宏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

《花腔》

《花腔》以寻找主人公葛任为基本线索,以破解葛任的生死之谜为结构中心,描写了葛任短短一生的生活境遇、政治追求及爱情经历,讲述了个人在历史动荡中的命运。小说的最大特色是以三个当事人的口述和大量的引文来完成叙事。书中众多的人物性情不同、身份各异,以不同的腔调来叙述这桩历史谜案,显得意味深长,引发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记忆与遗忘、饶舌与缄默等诸种生存状态的体验和思考。

文学评论家北乔称,作为一部多文本互动的作品,《花腔》可称得上是李洱一次花腔式的写作。在一部作品里,让所有的人物真正地以自己的声音和性情开口说话,讲述自己目所见心所思的人和事,《花腔》应该是最彻底最出色的。我们在感受《花腔》中语言多样化的愉悦过程时,李洱已神不知鬼不觉别有用心地擦除了历史与现实、虚构与真实原本清晰可见不易逾越的界线。李洱神气活现地操纵着历史与现实的摇控器,旁若无人地切换时空频道,我们心甘情愿而又无所察觉地来回穿梭。这其中最防不胜防的当是那些事后的口述,口述之人无法也不愿重回历史的现场,而是以当下之经纬言昨日之事,将时空揉碎,让历史与现实搅和成一摊糨糊,我们在衔接的流畅和转换的悄无声息中迷失了。书中范继槐的口述时间是在2000年6月28日至29日,一切早已尘埃落定,一切已被历史封存,当他打开历史的封条与往事拥抱时,他并没有从现实中完全抽身,而是在逝去的几十年中随意行走,说古带今,古今相融,让现实与历史在其舌尖上共时舞蹈。本来,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现实只是一瞬,历史才能永恒,但李洱意不在此。他是想说,时间可以消蚀许多历史的真实,但对人性却奈何不得。是的,讲述人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复原一段历史,但深入其里我们不难发现,讲述人最终折射的是他们的人性。记忆,是人性蛰居的安全之隅,打开记忆之门,人性不可能不曝光。时光流失了,人性却如往日般踯躅,在历史与现实的胶粘中犹如星星闪烁。在人性的把持下,这世上有许多人和事永不消失,历史将会时时重演。那么现实与历史就无需鲜明的界线了,照一照历史之镜,便能看清所谓的现实。这似乎才是李洱的用心良苦所在。

《花腔》 李洱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

《上海流水》

本来要去巴黎图书沙龙为上海拓展国际文学视野的上海作家孙甘露,最终因为母亲病危,而临时取消了他推介“上海国际文学周”的行程。这一从上海书展“生长”出来“国际文学周”,让孙甘露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人不能前往,《我是少年酒坛子》、《比缓慢更缓慢》、《今日无事》等孙甘露的著作却悉数被运往法国。在《上海流水》这本书里,收录了这位上海先锋派作家的一些新作品,包括小说、随笔、诗歌三部分,而他生活周围的朋友也在书中悉数登场。

作为当代文坛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孙甘露的小说素来具有“反小说”的倾向,注重形式的表现和语言的锤炼,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以《上海流水》为开端的十余篇散文作品,则以轻悦的“流水帐”方式,记录了多个“某年某月某日”的生活状态,从中也可见到当代文坛一些著名作家文人的新动向,对于法国人来说,这么一本浮世绘般的著作,文字流畅可读,间中反映出作者的文化涉猎,可以作为了解认识中国作家圈的一个独特切入口。本书中收录的诗歌部分,同时汇集了孙甘露执笔以来的大部分诗作,从中也可看出他在创作上的心路历程。


《上海流水》  孙甘露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

《谢阁兰与百年中国》

谢阁兰,法国著名诗人、作家、汉学家和考古学家,其一生与中国密不可分。作为一名法国海军军医,他曾长期旅居和多次游历中国,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的体察和丰富的感知,并以此为灵感创作出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他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在中国酝酿或完成的,被称为“法国的中国诗人”。

《谢阁兰与中国百年》今年3月刚刚在中国出版,就被带到了巴黎图书沙龙上与读者见面。该书收录了中法多位学者和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从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角度展现和诠释了谢阁兰的生命旅程与文学创作,对深入了解这位百年前来到中国的法国诗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主编该书的是执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的黄蓓,主要从事法国文学、中法文学关系研究的她,此次随书再度造访巴黎。据她透露,法国驻华大使馆与中国国家图书馆于2012年携手举办的展览是本书构想的起点。展览图册主编、原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图书馆馆长冯达(MarcFantana)先生和法兰西学院院士程抱一先生,均为该书的出版作出贡献。


《谢阁兰与中国百年》 黄蓓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

1946年至1948年,由美、中、英、苏等11国在日本东京开设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发动二战的元凶之一:日本军国主义统治集团。

“东京审判”将战争首恶绳之以法,一代法律精英,以孱弱知识分子之躯,在东京审判的“战场”上发出了自己的最强音。也正是在这个法庭上,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第一次以无可辩驳的证据,充分地面对整个世界展现了日本侵略军的滔天罪行。这段鲜为人知的故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重回世人视野。

值此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推出的80卷《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英文版)及3卷索引附录卷(中文版)于3月22日亮相法国巴黎图书沙龙(即巴黎国际书展),试图重现那些年为整个国家带回的尊严与力量。

东京审判唯一一名中国检察官向哲濬之子、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向隆万在80卷《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英文版)及3卷索引附录卷(中文版)中透露,“2006年我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第一次看到庭审纪录时,曾经感慨:中国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主要参加国,也应该出版完整的庭审纪录,7年之后,我的梦想成真。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编纂出版了80卷的庭审纪录,完整纪录了东京审判从1946年4月29日至1948年11月12日的全过程。”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 东京审判文学丛刊编委会 东京审判研究中心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

(原文标题:《上海参加法国巴黎图书沙龙的十本图书》)

作者:陈熙涵

来源:文汇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