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自主是起点,自由是归途——读倪考梦《自主论》有感

作者:徐永光   2025年05月0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最近收到小老乡倪考梦寄来的新书《自主论》。封面朴素,内里却极见功夫。书很厚,我读得慢,边读边记,边读边想。掩卷之后,我对他说:这不是一本“教人成功”的工具书,而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图书。很倪考梦,也很这个时代。

《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倪考梦 著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

我与考梦认识已有多年。他是我公益路上的后辈、学生、朋友,也是我非常欣赏的青年行动者。从他发起“高温青年”公益行动驰援全球三十七国,到用AI探索赋能公益的各种可能,他一直是我心中那个“用行动回应现实”“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人。他说《自主论》是这十几年所有实践与思考的总结,我信。

书中有些章节,我尤其感兴趣。

比如说,他谈“自由、安全与自主”时指出,安全如氧气,有它的时候没有感觉,没有它的时候感到窒息。自由好似氢气,一种向上的力量。自主是安全的自由,是安全之氧气与自由之氢气结合后产生的水,是生命之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又比如说,他谈“精英”和“英雄”的区别,在于英雄会超越自身主体、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努力为他人、世界和未来做出贡献和牺牲,留下传奇(legacy),并由此获得超越所带来的“意义”体验,后者乃是高于愉悦和沉浸的终极幸福。

在书里,他旗帜鲜明地呼吁,“广大精英要提高站位、拓宽视野、打开格局,由强壮的种子茁壮生长为参天的大树,争做顶天立地的英雄。”

我看完在书边写下两个字:深刻。

它让我想起自己的路。

我出生于温州鹿城,从邮电局基层做起,调进团中央,在团中央组织部部长任上辞职,创办希望工程,不为别的,就为自主自由做事,让世界变得更好。自主自由,一直是我生命的追求。

这也是我欣赏“高温青年”们的原因。

我曾评价他们驰援海外抗疫,是“全球抗疫中靓丽的温州名片”。但我更欣赏他们背后的逻辑:以意愿为燃料,以能力为翅膀,通过社交网络和技术工具聚合资源,推动具体问题的解决。这不就是新一代“希望工程”吗?只不过,从帮助孩子读书,到帮助青年实现自我——精神一脉相承,路径更加多元。

这几年,我看着考梦又把公益和AI结合起来,做文化、做科普、做传播,心里有种莫名的欣慰。我曾说过:公益,不是慈善的升级,而是文明的底层操作系统。而今天,我们还可以补充一句:技术,是公益新的跃迁引擎。

AI能否赋能公益?我认为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去做。关键不是让技术替代人思考,而是用技术放大人心的回响。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让善意被更高效地组织,让行动被更精准地赋能。

2025年,我们正在迎来AI的指数时代。AI不仅是一个工具,也是一场重构时代底层逻辑的革命。它将改变教育、医疗、传播,也会改变公益。但它也带来挑战,特别是技术进步快于制度更新、伦理框架滞后、数据滥用的风险正在显现。

我曾在演讲中说过:“人类面临的挑战很多,但最可能毁灭人类的,是气候变化和AI失控。”

应对气候危机,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而这正是公益的责任所在。但今天,公众普遍“无感”——对升温1.5℃、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毫无知觉。如果没有广泛动员和教育,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呼吁公益界要用好技术工具,构建情绪链接,提高认知共鸣。

另一方面,AI的快速发展也为公益提供了全新路径:

第一,AI带来信息、教育、技术、能力的“平权”机遇,特别是在帮助边缘群体获得公平机会方面,例如AI可辅助残障人士识别商品安全、参与社交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AI+公益可以提升行业效能与公信力。未来的公益组织需要建立数据治理能力,开发小模型,提升服务专业性,实现精准、透明、可信的公共价值。

第三,AI让“共创”成为可能。未来公益不只是“做慈善”,而是“建平台”:技术与数据提供支撑,社群与行动共同推进。公益组织必须从“项目”走向“系统”,从“资源配置”走向“价值耦合”。

我甚至设想,未来中国能否打造一套全球领先的“公益大模型”?它集合善意数据、文明价值、在地实践经验,不仅服务于公益实践,也为AI的伦理注入中国智慧。正如我在一次沙龙中说的:“AI是智能,但公益是灵魂。”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灵魂,输进智能。

这,正是新时代“自主人”的使命所在。他们不只是在时代中寻找出路,更是主动参与构建路的人。

当然,这一切不能空谈。《自主论》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它不是讲“要怎样”,而是讲“可以怎样”——不是理想主义地鼓励你“去追梦”,而是现实主义地告诉你“怎么扫清障碍”。它不教你“快速上岸”,它陪你“理解水流”。这样的书,值得推荐。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送给考梦和所有在行动路上的“高温青年”们一句祝福:

愿你们在自由中觉醒,在现实中生长,在复杂中守住初心,在系统中找到出路。你不必完美,但要完整;你不必光芒万丈,但要温暖坚定。

愿我们彼此点灯,照见更多人的路。

(本文作者为南都公益基金会原理事长,《希望工程》主要发起人)

作者:徐永光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