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王朝闻集》由简平编选,22卷860万字,收入专著6部、论文结集16部868篇,1卷未结集文稿153篇,共计1021篇(另有两卷书信、题词,断简、残篇未计算在内),收入附图197幅,(书内正文纸印刷的图片未计算在内),由著名装帧设计家张慈中装帧,纸面精装,浅咖啡色封套,精致简洁,美观大方。
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和艺术教育家王朝闻先生以95岁的高龄辞世,至今已经12年了,但他留下的丰厚遗产——《王朝闻集》,将永远成为文艺理论和美学经典而流传万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就知道“王朝闻”的大名,那当然是从众所周知的《刘胡兰》的塑像开始的,也还有不太为人所知的,那就是第一版《毛泽东选集》大开本绛色封套上的毛主席侧面浮雕像。其实他的雕塑作品还有很多,1941年他就创作过毛主席像和鲁迅像,可是建国后因为工作任务变了,雕塑专业无法继续,他的兴趣爱好也随之转移到文艺评论和美学研究方面了。
此后的十几年里他的文艺和美学方面的论文不断地在各种报刊上涌现,特别是文革之后进入新时期以来,他的创作热情几似井喷,研究课题涉及到文学、美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摄影、文物等各个领域,可以说从“二人转”到意大利歌剧,从农民剪纸到西洋油画,从北京“布老虎”到欧洲古典建筑无所不包。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知识出版社都先后出版过他的论文集。这些出版单位甚至还包括出版分工前的新华书店。这些文集在当时的文艺理论图书中最为畅销,单本一次印数最多达3万多册。我现在尚存他的最早的文集,有《新艺术创作论》《一以当十》《喜闻乐见》《面向生活》等四本。
王朝闻先生这些评论涉及的都是一些文学艺术和美学的根本问题和基本要素,但是他说得那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而是非高手莫属。首先,王朝闻是经历过延安整风洗礼的,他的文风经过千锤百炼,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他不想把自己的文章当作教科书,从概念到定义地空对空,而是始终坚持他一贯主张的“喜闻乐见”。也就是从文艺创作和文化生活的实际出发,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把论断包含在分析之中。
其次,他是雕塑家出身,艺术实践经验丰富,他的每一篇论文都是针对具体的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有感而发,特别是对于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像袁晓岑的雕塑,李唤民的木刻,王式廓的油画,石鲁的国画,他都满腔热忱地加以评介。像当时著名的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吴凡的木刻《蒲公英》,他都有专门评论。
第三是结构清晰,文笔优美。他把别人看来佶屈聱牙的美学理论,写得条分缕析,抽丝剥茧,贴近生活,面向大众。像《论凤姐》这样的60万字长篇专著,他用笔记体把它写得欢畅淋漓,妙趣横生,就像读《红楼梦》似的。这样,它的实际效果就不只是王熙凤一个文学形象,而是深化到整个《红楼梦》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文学价值。美学方面的论作,我过去也粗读过朱光潜的和蔡仪的,但看懂的很少,而王朝闻先生的书,我真的能读懂。所以说,王朝闻是我的美学启蒙老师。
王朝闻先生是四川合江人,他在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读书时抗日战争爆发了,王朝闻用连环画和壁画积极宣传抗日。1940年11月到达延安。这期间他主要从事艺术创作、办画展、为鲁艺学员讲课,曾在中央党校大礼堂创作过大型毛主席浮雕像。在《解放日报》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文艺评论《再艺术些》。建国后王朝闻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副教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美术》杂志主编等职务。在繁忙的行政、教学和社会工作之余,写下了大量很有份量的文稿,其量其质在我国作家艺术家中都是少有的,被誉为新中国马克思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及奠基人之一。1998年,在王朝闻先生九十华诞前夕,河北教育出版社一次推出辉煌巨著《王朝闻集》。
《王朝闻集》由简平编选,22卷860万字,收入专著6部、论文结集16部868篇,1卷未结集文稿153篇,共计1021篇(另有两卷书信、题词,断简、残篇未计算在内),收入附图197幅,(书内正文纸印刷的图片未计算在内),由著名装帧设计家张慈中装帧,纸面精装,浅咖啡色封套,精致简洁,美观大方。这部文集出版时,王朝闻先生虽然身体相当虚弱,但头脑清醒,他还有未完成的写作计划,一是应出版社之约,正在编写探讨观赏石审美价值的、有文有图的《石道因缘》,二是即将着手撰写带有总结性的自己理论发展的回顾,所以这部文集未称“全集”。
这样巨大的出版工程,若无基金支持,单靠一社之力是很难出版的。所以这部文集的出版并不顺利,前后几年时间,辗转几家出版社,最后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勇敢地愉快接受了。河北教育出版社今天已经是享誉全国,排名在全国出版十强之列,可在一二十年前难得有这样的底气啊!这部巨著的出版对于文艺界美学界和广大读者是一大幸事。他逝世之后的十多年里,研究王朝闻的著作出版了好多部,应该说都是得益于这套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对中国美学研究的贡献功不可没。据说王朝闻先生对这套文集的制作十分满意,他曾亲自题签送给他的家乡图书馆一套,合江图书馆将这套文集作为珍宝而列入永久馆藏。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