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唐俊荣:一场国际关系和民族精神的民间大讨论 ——关于“说不”的回忆

作者:唐俊荣   2017年09月05日   来源:百道网·唐俊荣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网·唐俊荣专栏】《中国可以说不》出版五个月后,新世界出版社推出了《中国为什么说不?》副题是“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误区”。这是国内著名国际关系与国际战略研究机构的专家与学者,新近通力合作撰写的一部反应冷战后一波三折的中美关系由来和发展的著作。

 

1996年5月,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了五位青年学人的《中国可以说不——冷战后时代政治与情感抉择》,为防误解,编者在封面顶端加了一条鲜明的注释“中国说不,不是寻求对抗,而是为了更平等的对话”。这个新奇得不同凡响的书名,和那些不拘一格的观点、鲜活泼辣的文风,立即引起舆论界和读书界的热烈关注,四个月内加印三次,总印数达到16万册。

这到底是一本什么书?作者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地宣称:“这不是一份民族主义的宣言,也不是确立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位置的战略大纲。把它看成是广泛的民意的映射,也许更确切一些”。引发这种“广泛民意”的契机是邓小平“冷静观察,守住阵地,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二十四字方针。

当时的国际环境是:美国表面上重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时,第七舰队却游弋在台海附近;中国申请加入世贸组织,欧盟打算通过,美国却百般阻挠;中国多次重申关于人权问题的立场,诚恳表示愿意对话,反对对抗,美国却贼喊捉贼地无端指责中国;美国到处叫嚷中国搞武器扩散,加剧敏感地区危机,自己却爆出“伊朗门”事件……总之,在各个领域遏制中国,已经成了美国的基本国策。可是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早已不是过去的中国了,我们用4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120年——150年的路程,五位青年学人用亲身感受得出的结论是:美国谁也领导不了,他只能领导他自己;日本谁也领导不了,有时连自己都领导不了。他们由衷地深情呼唤国人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和情感上树立充分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该说“不”时就说“不”!

《中国可以说不》出版五个月后,新世界出版社推出了《中国为什么说不?》副题是“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误区”。这是国内著名国际关系与国际战略研究机构的专家与学者,新近通力合作撰写的一部反应冷战后一波三折的中美关系由来和发展的著作。

 “中国为什么说不?”这种并不定性的句式,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中国可以不说“不”;一是申述中国说不的理由。我的理解是这两层意思都有。而更多的读者注重于它的针对性,颇想围观一场论战。所以此书依然很火,一个月内印了两次,达到五万册。

此书以专门家和理论家的笔触,深刻分析了冷战后美国某些势力坚持冷战思维,对中国发动新冷战的根源、表现及其严重后果。作者以权威性的资料揭露美国中央情报局,在“西藏问题”、“台湾问题”上颠覆中国的阴谋,和五十年代美国在远东构筑新月型反华包围圏,以及当前极力编造的“中国军事威胁论”的种种恶行,其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

但是他们认为:作为太平洋两岸隔洋相望的两个大国,不仅在经济和安全领域有重大的共同利益,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负有特殊的共同责任。中国在下个世纪(即本世纪)的崛起是任何力量阻挡不住的,中美经济结构和相互关系的性质是互补互利型的,而不是像美日间的那种竞争型和矛盾型的。中国的崛起对美国不构成任何挑战,而只会给亚太地区增加更为可靠的和平力量,给美国提供一个更平等的合作伙伴,以及容量和潜力更加巨大的新兴市场。任何遏制中国的企图,不仅是违背美国的战略利益,也是根本不现实的,它只不过是一场白日梦。据我的理解,后面的意思才是本书文眼。

几乎与《中国为什么说不》同一时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又推出了《中国可以说不》的续篇《中国还是能说不》,副题是“国际关系变数与我们的现实应对”。从出版时间上看,此书不像是针对《中国为什么说不》而来的,但从书名的口气和部分命题的生发,使人还是感觉有“论争”的气氛,真的迎合了围观者的心理期望,所以此书一次印数就高达10万册。

《中国可以说不》的原旨是为国人所作的、纯系当代中国青年心态自然流露的政治咏叹,却不曾料到会引起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以及许多学者专家和政治人物的郑重反馈。这种热闹场面大大地剌激了“说不”作者们的笔头,他们更加神采飞扬地放开了写。

作为附录,书中大量转载了海外这几个月来对“说不”的反应,对好的反应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对误解作了必要的解释,对嘲讽和攻击进行了严厉抗辩和反击,其中说得最多的是日本。此书特别对国际上近期发生的事件,作了翔实的揭露和剖析,更加强化了“说不”中提出的观点。如果读者有耐心,把前后两本结合着看,很多观点就会更加鲜明地跃然纸上。

这场“说不”的民间大讨论,给图书市场也带来一阵欢悦,据网上的估计,“说不”系列的图书加上海外的、盗版的,总计约在300万册左右,其中的一位青年作者也因此成了著名出版策划人。

据说后来还出过一本《中国还可以说不》,但是我再也引不起兴趣了,不论多么精彩的故事,一进入“纠结”就会乏味。

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空前的提高,当年的那场民间大讨论,将作为新时期青年人思想活跃的例证而成为历史的的记忆。

作者:唐俊荣

来源:百道网·唐俊荣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