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厮杀结束、生活继续,出版业的新黄金时代来了吗?

作者:林成林   2015年05月0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从伦敦书展的热闹与成果来看,出版市场似乎随着严冬的离开而开始回暖。不过,行业观察家显然没这么阳光,菲利普·琼斯就直率地把出版社比喻为奥林匹亚展场核心展区阳光房下的绿植,暂时安全而已。那在他们眼中,潜藏的危机何在?

英语这门像样历史不过500来年、最早辞典出版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4月15日,《牛津英语词典》还要晚170多年才出现)的语言,其出版业却是当今“第一”。英美出版业往往并称,是世界上最具经济规模、商业化程度最高的市场。不仅仅是标志性的“大众图书出版业”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后发展的“教育”、“学术及STM”部分,地位甚至更高。

在此意义上,伦敦书展当之无愧是“英语世界第一书展”。虽然以资历和规模论,伦敦书展还难以比拼法兰克福书展,但前者自有其过人之处,也不是简单的论资排辈就能比下去的。同样隶属励德会展公司,美国书展就不可与伦敦书展同日而语。例如,英国出版业的“外向型”特点是天下独步的,其国内的出版社没有一定程度的海外市场是不入流的,来书展的更是国际经营好手。

无论如何,伦敦书展和法兰克福书展对于国际化经营的出版单位来说都是绕不开的。而且像我们这样只关心出版业兴衰大势的,看美国书展不如看伦敦书展有效率。比如这些年最值得关注的数字化趋势,美国的展会不够集中,DBW、TOC(已故)……到了伦敦书展就不一样,大玩家、聪明人齐刷刷都在。伦敦书展上的人,工作状态、情绪精神、思想意识各个方面,都像极了“英美出版业”本人,代表性高,信息量大。

套用第一部英语词典作者约翰逊的话,“你要是厌倦了伦敦书展,你就是厌倦了出版研究”。

喘息

2015伦敦书展依旧按照顶级书业展会做法,用数字化研讨会(Publishing for Digital Minds conference)作为定调子的会前会。畅销作者大卫·尼克尔斯(David Nicholls)在此会上说,出版业目前正在走向“均衡”,只是数字化方面有些小问题值得戒备。Facebook罗伯·纽兰(Rob Newlan)在会议上提出,目前的出版社“不要光想着像素(pixal),要想着人(people)”,意思是跟技术过不去没意义,把活生生的人联系起来才是正经。

按《出版商周刊》报道,本届伦敦书展的基调是“厮杀结束、生活继续”。无论如何,这是一种相对轻松缓和的基调和氛围。

我们知道,以前大型出版社与“技术”紧张对立。如今怎么样呢?企鹅兰登汉娜·特尔弗(Hannah Telfer)套用《艾丽丝漫游奇境记》语:当前的数字时代是所有人追着白兔子四处窜,“匆匆忙,浑不知奔向何方”。哈珀科林斯(英国)首席执行官查理·雷德梅因(Charlie Redmayne)的“总判断”就更乐观向上了,“现在是出版业的‘黄金’时代”。

这般轻松缓和乐观,是有“数字”支撑的。

尼尔森专门为伦敦书展汇总了一份近两年市场趋势报告,要点有三:1. 儿童书销售增长夺目,美国增长2%。其中儿童书增长13%,贡献最大,英国下滑2%,但儿童书增长8%;2. 儿童书拉动整个书业增长,是全球趋势,数据例证为中国、巴西等市场;3. 上述增长率为纸质书,不含电子书。

2011年,美国儿童电子书翻了两番,市场比重达到21%,落后成人书,尤其是成人虚构类。另据《书商》书展前发布英国2015年第一季度图书市场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纸质书市场增长了4%,是2012年以来最好表现。这些数字都表明图书市场回暖。尤其是纸质书数字有统计可靠性,它涨了,表明形势已经好得不能再好。

《书商》主编菲利普·琼斯指出,10年后重返翻修一新的奥林匹亚展场,“出版业看起来恢复了旧秩序”。爱尔兰电子书发行和数据服务商加雷斯·卡迪(Gareth Cuddy)说,新技术不捣乱,出版业普遍松了一口气。

今年伦敦书展,人们普遍关注着各种七位数、六位数大交易。版权代理商安德鲁·努恩伯格在其中最为出彩,《杀死一只知更鸟》作者哈珀-李重出江湖。李当年有言只出一部作品,如今她已经89周岁了,又盲又聋。努恩伯格跟她多少年都风平浪静的,续约再续约而已。突然之间,新作出来了。虽然严格来说,故事是《知更鸟》的前传而不是续篇,但书稿本身太有趣了,是李当年用老式打字机打印的。这类桥段多么令人感动,它原本只散见于各资深出版人编辑的回忆录中。这个老稿子的复印件就展示在伦敦书展版权交易中心,努恩伯格一口气把新作版权卖了20多家。

4月23日,伦敦书展结束刚刚一周,《出版商周刊》报道尼尔森数据称,4月19日结束的那一周,与去年同期相比,虚构类青少年图书销量暴跌46%、非虚构类暴跌39%。(真正原因还是如媒体报道的,去年这个时候是复活节假期,而今年不是。)

“数字化就是未来!”

数据弄人,也许本来就不要太认真。伦敦书展展商们尽可把日子过得跟以前一样“日常”和“阳光”,但行业观察者们没责任烘托春秋大梦。在他们看来,喘息中的英美大众图书出版业,似乎有太多值得思考和总结的了。

琼斯今年并未借顶级展会放出太多尖刻言论,严重有别于去年法兰克福。倒不是说因为主场,我觉得他是想静静。琼斯在展会期间发表了一篇短文,阴阳怪气地借展场说行业,或者相反,“如同出版业自身一样,书展充满了矛盾、错误标识、死胡同,以及——特别是今年——吹牛”,今年伦敦书展跟上次的法兰克福书展一样,乐观“情绪无非是阳光闹的”,并把出版社比喻为奥林匹亚展场核心展区阳光房下的绿植,暂时安全。(阳光是不假,不少人经历了博洛尼亚阳光,惊讶于伦敦阳光同样灿烂。这个天气属于四月中的特例,上了23、24度的大晴天,连续3日,专供伦敦书展。之后就回去了,低的13、14度,高的17、18度,直到月底)。这么说话多少得算“出言不逊”了。展会前和展会中压制性的“数据事实”,都没挡住琼斯的邪火。

数年来,《书商》算是对数字化真相看得比较透的行业媒体。鉴于伦敦书展的重要性,《出版商周刊》也是倾力出击,日日出特刊,但也仅仅是力图全面反映展场内外。我在展场跟《书商》工作人员攀谈过,借儿童书没数字化“挑衅”,他们礼貌地容忍了这种无理取闹的“外行”观点,然后十分郑重地、语调低沉地、揭秘一样地表示,“数字化就是未来,其余不解释!”的确,数字化已经不少年了。你要是没经历、没跟踪、没思考,贸然提观点,别人真没功夫跟你解释。

长期跟踪的行业观察者近年来普遍表达了某种基于长时段的“领悟”。琼斯于前年下半年提出“新阶段”论,TOC阶段发展观点更明确、以至于到了2013年干脆认为问题已经想透,弃法兰克福书展等而去。我们也是两年前“宣布”了数字化已经实现,“传统出版社”不复存在,以后一律称“出版社”。法兰克福书展更是“激进”,在今年伦敦书展期间,竟宣布取消10月法兰克福书展数字化主题的会前会(伦敦书展恍然感觉落伍了),理由跟我们的一样。连2010年起步艰难创业的The Literary Platform的女性数字出版研究者们(她们最近在替政府和行业咨询机构编制中国市场状况报告),也谈出了数字化的风雨5年之心路历程。沙特金去年底一气之下把数字化起始点放在了1995年,同时,不少人仅仅把2007年作为历史关键点。大学里的学者最有“历史观”,把电子书追溯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们一般把2010年视为“电子书革命年”。这些时段划分长短不一,关键时点各异,但显然各有用处。

历史昭示未来,当前的英美大众图书出版业牵头到底有啥不能放心的事情?

加雷斯·卡迪有一个专门针对数字化发展方式的对照分析,值得多介绍。卡迪也是有感于伦敦书展上喘息中的出版社,要预警英美大众图书出版业,数字化威胁仍然存在。他借用了微软前高层对新技术“破坏性作用”发生的4阶段总结,见下图。

对应电子书的数字化发展,大致分出了4个三年期,就是:

在我们看来,2007年显然就是亚马逊Kindle的生年,把2010年卡为关键点,表明了卡迪理解和认识“绝对靠谱”。对照之下,TOC当年是直接越过了“融合”3年,思维超前得骇人听闻。对照我们自己的“电子书1.0、2.0、3.0”理论,主要区别在于对未来的看法。卡迪认为是“融合”、“全盘重置”两步走。我们认为2.0后为“开放问题”,不会那么简单。3.0升级,方法上必须先把握住一批具体问题,既要广泛借鉴经验,又要大胆探索。也许,效果上会是先“融合”后“重置”,但实现途径上必然曲折,也会很漫长。

总的来说,任何基于过去5年所发生事情的、对于未来有一定条理的设想/猜想,都是非常有益的。

看卡迪所激情罗列的:

想想其他行业是如何遭到破坏的吧。世界最大的出租车公司Uber没有一辆车;世界最流行的媒体非死不可(Facebook)不创造任何内容;市值最高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没有库存;而世界最大的旅行住宿服务提供商Airbnb没有一处房产。

(本文编辑 晨瑾)

作者:林成林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