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见微知著,疫情冲击下大学出版社发展4大微趋势

作者:百道网团队 采访;胡一格 执笔   2020年02月2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疫情之下,没有旁观者。大学出版社,依托高校,出版内容偏专业、学术。虽然较大众出版机构而言,它们对实体书店依赖程度较低,但疫情之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百道网采访了23家大学出版社,通过疫情对它们的影响和疫情期间采取的应急方式,观察中国出版业之后可能呈现出四个微趋势,洞悉未来出版业的变局。

图片来源:“新时代杯”2019时代出版·中国书店

年度致敬活动(大夏书店)

疫情之下,没有旁观者。

假期延长、物流停运、复工缓慢……系统运作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哪一个环节受阻,环环相扣,都会造成互相影响。

从最初的应急反应;到发挥能动、群策群力,为疫情之下的社会和民众贡献力量;再到探索疫情会为社会和整个行业带来什么变化,怎样顺应变化去调整工作重心和节奏——出版行业同很多行业一样,经历了这番心态的变化。

大学出版社,依托高校,出版内容偏专业、学术。虽然较大众出版机构而言,它们对实体书店依赖程度较低,但疫情之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百道网采访了23家大学出版社,通过疫情对它们的影响和疫情期间采取的应急方式,观察中国出版业之后可能呈现出的微趋势,洞悉未来出版业的变局。

第一个微趋势:更易于打开远程办公的模式。部分工作因疫情受影响,如选题开发、图书发行,大部分工作均可以在家完成。虽是因为疫情的权宜之计,但或许可以开启未来出版社工作模式的新变化。

第二个微趋势:提速在线出版教育与服务。大学出版社一直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在线教育研发。因为疫情,此举将大大提速。这和疫情之下,用户的习惯的改变密切相关——很多用户因为疫情有了线上初体验。这对以后相关工作比重的加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个微趋势:疫情相关的专业和大众新知选题将呈爆发性增长。目前已出版图书,集中在疫情诊治、防护,和疫情之下的心理健康工作。而对疫情做深度思考的选题,也已进入策划流程。相信未来一段时间,各个角度、各个层面的新知图书会爆发性增长。

第四个微趋势:推动“线上获客”对“传统获客”方式的加速替代。因为疫情,部分出版社开始拓展在线营销方式,与更多数字化平台接触。这样的接触,一方面打破思维壁垒,另一方面也有了初经验和初体验,并看到了这种营销的直接效果,为以后营销方式的进一步拓展埋下了伏笔。

这些微趋势,可能会让出版社未来的工作重心发生变化和转移。

微趋势之一
出版业会兴起远程办公的工作模式吗?

疫情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是工作模式的变化。

为了减少面对面接触,抑制疫情呈不断扩散趋势,共同战“疫”,出版社采取了远程办公的模式。虽然印刷和发行的工作,因为对接单位没有复工、物流停运等原因处在停滞状态,但编辑加工、审稿、校对等工作仍照常进行。

出版社之所以能够反应迅速,快速切换工作模式,首先得益于工作性质,尤其是审稿环节,不受工作场地限制;其次是工作流程的线上化和自动化,部分出版社设置早已建立了移动版管理决策系统;再次,目前线上各种沟通工具的发达,为远程办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根据出版社反映的情况看,部分出版社审稿加工工作并没有受到影响,尤其是累积了很多在线办公经验的出版社。一些出版社,员工的工作效率会有所降低,但也因人而异。同时,出版社也在不断优化流程,提升效率的过程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最早使用数字化办公出版社之一,社长李永强说:“因为社里一直在推进数字化办公,所以没感觉到这次疫情对内部产生特别大的影响。 ”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马来也表示,该社的很多出版工作,如选题、审稿、沟通,都正在借助移动互联网继续推进。

疫情虽然具有突发性,但考验的是企业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近年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一直在推进融合趋势下的能力升级和管理模式转型,因此疫情发生后并未推迟原定于2月5日的上班时间,而是改为弹性工作制形式。在采用远程管理模式的同时,还出台了网络例会制度以及通信网络、家庭打印等补助政策。这些使得疫情期间出版各项工作得以有序展开。  

由于高校开学时间的延迟,位于校园之中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要与学校校园开放时间同步,因此预计会采用较长时间弹性的工作制度,对此,社长杨玲表示: “任何时候,企业都会面临各种危机和挑战,关键是如何认识和化解,从思维方式上要将危机作为战略变量进行考虑。突发的疫情将所有工作都搬迁到手机终端和线上,成为数字运营和管理的实验场。这即是对员工数字化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检验,也是对企业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的一个很好检验。因此这段时期更重要的是有效利用弹性工作制的运行契机,鼓励和激发员工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加速智能时代人本管理和新的管理模式的建设进程。”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0日起以居家在线办公的形式复工,每天保证一名值班人员进社。社长金福林告诉百道网:“我们的编校人员本来就有带稿回家作业的习惯,去办公室主要是为打印稿件与交接,同时也允许用快递传送交接。”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去年建成的移动版管理决策系统在疫情中派上大用场,书稿审读流转直到出版核价付型、储运入库、销售开单等都可以居家线上办理,平时沟通还可利用其他网络手段。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虽然身处疫区,但工作并没有耽误。董事长兼总经理阮海洪说:“全部员工采取了居家工作模式,每天就像上班一样的要打卡,要汇报工作进展,各部门每天早上9点就开始了,我就收到了各个部门的报告,大家都很勤奋。”

东北大学出版社从2月3日起启动员工居家网上办公应急模式,案头编辑通过网络与社内部门、排版公司传递稿件,组稿编辑通过微信、邮件等方式与作者沟通。由于出版社办公楼在学校内,为落实学校的疫情防控要求,该社从14日起实施弹性错时上班制与居家网上办公制并行的措施,每天不超20%的员工值班,且彼此不见面,既满足抗“疫”要求,又尽量减少疫情的影响。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社长张玲分享:疫情之下,采用弹性办公制度,探索居家办公的可操作性流程。并且把这作为经验,以备日后应急情况下,能迅速展开家庭办公。

本次百道网采访的23家大学出版社均已开启远程办公模式。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社长杨立敏预测:未来工作模式会发生一些变化,大家发现线上办公也挺好,这将会改进传统的工作模式。

微趋势之二
提速在线出版教育和服务

近年来,互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出版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很多出版机构已经开始探索融合发展之路。疫情之下,网上授课、电子教材需求量陡增。出版社发展战略是否会因为疫情发生重大转变?面对这个问题,受访的出版社均表示,战略上影响不会那么大,但很多工作会提速。

北京大学出版社在此期间紧急制作数字教材,以便尽可能满足各高校网上教学的需求。社长王明舟表示,疫情为出版社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方向,出版社也会考虑在业务模式、渠道模式和发展战略进行转型,加快图书数字化进程。

在数字教学方面,清华大学出版社一直进行着持续的投入,尤其是技术方面的图书,有很多软件、案例辅助,与图书配套。社长宗俊峰介绍:清华大学出版社产品比较全面,可以利用丰富的资源制作电子教材,给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整体的市场和各种外部条件都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疫情不能改变现有的图书市场,但电子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水平时期,真正的大数据时代,人们能够从网络上准确便捷地搜寻知识,那时电子书的发展一定会超过纸质书。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金鑫荣分析,疫情的突发及其向全国的蔓延,对实体书店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打击,同时网络书店的销售也会因为物流的阻塞而受到影响。电子书及音频、视频等线上产品势必因其“免疫力”而得到发展的机遇。同时,出版界响应号召向社会提供大量优质免费阅读产品的善举,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促进数字阅读市场的发育。

学校推迟开学,出版社春季教材的发放也受影响。很多出版社启动网上教学,免费提供数字资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董事长兼总经理阮海洪说:“社里一直很重视数字资源的开发,这是社会需求。疫情发生后,数字资源发挥了重大作用——各个大学都在和我们联络,启动网上教学。这让我们进一步看到数字资源能发挥的巨大作用。” 为适应部分高校开展网课教学的需要,上海财经出版社组织编辑和销售部门制作、免费发送50多种教学用书的电子版,累计向院校和教材经销商赠送PDF电子教材80余次。西北大学出版社加快了电子资源上线进程,特别是春季开学要使用的教材,除上线教学资源课件外,还上线部分教材内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国家课程小学《数学》《音乐》、初中《音乐》电子教材、教参、其他配套数字资源均线上开放,目前可免费使用。重庆大学出版社社长饶帮华说,因为疫情,很多读者进行了网上学习初体验,多了一种学习方式的选择。这样的改变,也会促使出版社更重视信息化,并投入更多的精力到信息化建设上去。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和福建网龙公司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出版社提供品牌内容和渠道,网龙公司有技术团队和资本,一起做教材和教学的数字化,包括在线教学辅助的系统等等。这个合作从去年已经开始, 1月26号就开始布局在线直播教育,未来线上和线下两条途径共同推动。疫情期间,出版社已推出100多套国际汉语和外语教材的数字版供国内外高校免费使用。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阳晓介绍:学校没办法复课,书也配送不了,就只能通过电子书来交流。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数字平台“轨道在线”去年年底被中宣部评为数字出版项目精品出版项目。出版社通过轨道在线同老师和学生联系,提供相关的数字资源。他强调:不是因为疫情才促进转变,实际上大家都想转,疫情加快了转变的步伐。

出版社就此提出知识产权问题。在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社长杨立敏看来:数字图书提了十几年了,但一直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一个原因是版权保护问题不好解决。数字图书工作投入很大,但版权容易出现问题,风险很高。即便如此,社里也一直在推进数字化进程,如教材里加二维码,扫码后就出现多媒体教材(也被称为“智慧教材”)。通过链接数字资源丰富教材内容,提升教材影响力和使用效果。湖南大学出版社党总支书记、董事长雷鸣说:“春节期间,各个出版社很快就推出了众多读物,说明我们数字出版、数字化阅读有一定基础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个突破口。另外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一个付费的习惯,知识服务才有可能。”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社长杨玲说:“在线教育的提速对大学出版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核心在于教材出版以后是否都会采用当下特殊时期的在线免费模式和教材全部电子化的出版模式。我们认为不仅要考虑疫情期间的短期需求,还要考虑长期的潜在影响,所以采取了分类管理、开放而审慎的原则。首先要以学习为初衷,尽可能减轻一线教师的负担,除线上课程外,积极倡导引导学生利用可用的书籍进行阅读学习;其次,结合高校的不同需求,根据课程建设需要进行有序开放;再次,有效保护教材作者的权益,培养知识付费和深度阅读习惯。毕竟疫情终究是暂时的,要立足教育产业和出版产业的长远发展。”

当然,不同出版社有不同的推进策略和节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也涉及在线教育领域,比如阅读测评、在线学习,是面向市场的。天生数学小程序大概有近二十余万用户,但还处于投入期。社长米加德分析:“学校教育不是在网上教授可以代替的,不管是什么国家,学历教育都是班级授课,其他方式都是辅助的形式。如网上授课变成主流,以后老师们和学生在家里上课,家长不会同意,教师不会同意,学校不会同意,社会也不会同意。如果那样的话,中国只须办一所学校,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就可以了。其他学校都关闭,老师都失业。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因材施教,而学习的内容也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社会实践、人际交往、人文环境、教师人格魅力等诸多方面,这些东西网上是解决不了的。网上学习只是目前临时性的解决方案。疫情完了以后,还得回归常规教学,只是时间推迟了而已。”

微趋势之三
疫情相关的专业和大众新知选题将呈爆发性增长

出版社是内容提供者,而内容的打造,势必要考量社会的需求。疫情过后,各个出版社累计的选题会集中出版,而作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反映疫情的选题,势必会纳入很多出版社的考虑范围。据百道网了解,多本满足疫情需要的诊断、防护和心理健康类图书已经上线;整体反映疫情,深度反思疫情的大系列选题,也开始策划和筹备。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大学出版协会秘书长汪春林介绍,目前,已有多家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疫情相关图书,选题主要集中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和防护和疫情之下的心理健康工作,有纸质书,也有电子版,还免费提供阅读。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携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影像学诊断专家团队,以当前新冠肺炎影像学诊断的病例、用权威的研究成果,推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诊断》免费提供给一线“抗疫”医生使用,提高新冠肺炎诊断效率。西北大学出版社从医疗救治的角度推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实用手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推出《协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手册》,解读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关的专业问题与疑惑,增进大众及各行业人员对这一新型疾病的认识和理解,以提高社会预防能力。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朝鲜文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社区服务心理支持技巧50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民心理健康实例手册》,据社长王凤廷介绍,社里一共策划了9本相关主题图书。还有基层医生诊断用书,和预防角度用书即将上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疫情的心理防治角度切入,编写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一书,以电子书、有声读物及纸质图书三种形式推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新冠肺炎医务人员心理防护手册》《疫情中的心灵关爱手册》,两书电子版上线免费使用。《新冠肺炎医务人员心理防护手册》有声读物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王建琼有预防医学背景,对相关信息比较敏感。考虑到疫情之后,不同人群的心理干预问题,社里马上和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合作,策划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11类人群心理干预与自助手册》,在全国的二十几个主流媒体上线。紧接着又推出《学校 社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手册》。同时,出版社也开始考虑疫情之后的工作重点:策划大系列选题;应对销售渠道变化。

除此以外,一些深度反思和大系列选题的策划也在各个出版社提上日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已启动对防疫类选题的策划和出版工作。社长杨玲介绍,防疫类选题的策划一是要依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的品牌和专业优势,二是要关注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以及背后的深层问题,探讨科学有效的解决方式,对未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三是要立足图书的深度特征,避免选题雷同和短期化效应。因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防疫类图书聚焦于具有专业思考和危机有效解决机制的专著成果,后期会陆续推出。

基于2003年的非典疫情和这一次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国人生活习惯的颠覆性影响,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在积极思考,拟从大健康视角,努力组织一批高水平健康领域的专家学者,向社会推出高质量的大健康系列科普性读物。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在做这次整个武汉疫情的数字博物馆,大概有几十人已经投入工作了。大家工作积极性相当高,要把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这段历史全部记载下来。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社长张玲也表示相关选题正在策划过程中。吉林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显吉说,相关选题正在策划中,如报道和宣传吉林的医疗队伍,已经搜集整理了很多资料。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社长杨立敏认为,疫情过去后会有反弹,大家积累的选题会集中出版。初春就想做而被耽误的事情,在着急等机会。一旦情况允许,相关工作肯定会立刻启动。杨立敏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出版领域的本质是内容为王,内容永远是最重要的事。但是至于它用什么方式来收益,形式是可以多变的,但是关键核心是要有内容才行。” 东北大学出版社社长郭爱民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并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次疫情对于全国和全社会来讲都是一个大考,所以疫情结束后,有关疫情综合防治、病毒防护、制度措施、人文关怀、健康生活方式等各种类别、各种形式的出版物,预计会有一个较大的出版热潮。东北大学出版社也在积极行动,将适时地推出一些学术专著和普及读物。

微趋势之四
推动“线上获客”对“传统获客”方式的加速替代

除了内容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出版社还要着重考虑的就是营销手段。此次疫情促使大众转战线上,进一步推动了“线上获客”方式对“传统获客”方式的加速替代。

疫情之下,有些出版社被迫做了线上的尝试和突破,有些出版社则是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加大了线上营销力度,均取得不错的效果。这些经验也给到出版社信心,疫情之后,线上营销比重会进一步加大。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月4号联合四川省人民医院出版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11类人群心理干预与自助手册》。图书出版以后,在学习强国、懒人听书等各个数字图书的平台都进行了发布。阳晓表示,以前出版社没有梳理这种渠道和平台,这本书出版得比较早,主题也契合疫情,因此得到了各平台的支持,几十个平台全部上线。这次经验,给了出版社很大信心,以后会做好线上推广的工作。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董事长郝运介绍出版社这些年一直是多渠道发展:“无论书店渠道还是线上渠道, 我们都很看重,社里和渠道的关系也比较融洽,很多市场营销活动都是联合起来做的,社里一直为渠道提供很多营销和业务培训方面的服务。”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社长王凤廷说:“这几年,出版社教材线上销售大约百分之十几,其他品类线上销售百分之八十以上。而随着大家习惯线上教育,很可能会对线下教材或者培训有一定的影响,教材线上销售比例可能也会增加。”

复旦大学出版社董事长严峰告诉百道网,疫情之后,和出版社联系,要电子书、电子版,包括PPT、网上课程的客户特别多,这会推动未来电子形态产品的发展。而产品端的形态发生变化以后,后面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包括营销手段。这个变化在其他行业早就开始了,不过出版行业相对滞后一点。

疫情之前,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就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网上培训数字平台提供教学资源。现在线下基本叫停,重心就在平台的更新改造工作,包括网络直播。利用这些网络平台,销售课程自然是一方面,但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广告效应,是有效的营销手段。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丛磊也毫不讳言:新华也开始做线上,如入驻天猫等电商平台。出版社同实体店合作的同时,会加大与新华系统电商平台的合作。图书的推广会更多的采用线上方式,尤其教材。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社长鲍观明对此有深入的思考:不管是传统出版,还是新媒体出版,作为出版社来说,它最终还是要靠内容取胜。因为没有好的内容,就意味着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出版社首先要挖掘好的选题,好的内容,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给到读者手里,这叫做有效的传播。我们所说的生命力是指什么?就是使好的内容在空间内得到有效传播,在时间上得到传承。这是出版业要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所以,没有好的内容,传播和传承都是有限的。

感谢以下受访人
(按出版社首字母拼音排序排序)

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明舟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社长王凤廷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丛磊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董事长郝运

重庆大学出版社社长饶帮华

东北大学出版社社长郭爱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董事长严峰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社长张玲

湖南大学出版社党总支书记、董事长雷鸣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董事长兼总经理阮海洪

吉林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显吉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金鑫荣

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社长金福林

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社长杨玲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经理刘夏丽

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马来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王建琼、总编辑阳晓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米加德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社长杨立敏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大学出版协会秘书长汪春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社长鲍观明

(本文编辑:宪爽、凌寒)

作者:百道网团队 采访;胡一格 执笔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