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星空的琴弦:天文学史话》是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得主、著名科普作家汪诘在2017年出版的经典之作,畅销五年热度不减,豆瓣评分8.1,多次获评读者喜爱图书,入选中国科学技术部2020年度向全国青少年推荐阅读书目。这些年来,经常有人问汪诘最喜欢自己写的哪本书,他的回答一直没有变过,就是《星空的琴弦》,“因为这本书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它是我确立科普创作纲领后的第一本书。”
《星空的琴弦:天文学史话》作者 汪诘
2023年5月,在《星空的琴弦:天文学史话》首版五年后,海南出版社再出第二版。作者汪诘以“科学有故事”为ID,常年在各网络平台以讲故事的方式讲科普,他的特征是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将科普讲得生动有趣,全网粉丝超千万,影响无数青少年。这本书的内容先在喜马拉雅FM以音频栏目播出,截至目前播放量超7000万次,26万人订阅。后来他根据音频核心内容,重新梳理撰写成书,一经推出即广受好评,畅销5年,经久不衰。
为了这次再版,汪诘把第一版的文字仔仔细细地过了一遍,将这五年来读者的指正一一修订,使得整本书的知识更严谨;并且又新增了2万多字的内容,特别是新增了不少天文学领域最新的前沿问题,使得第二版的知识点能跟上天文学的最新进展。例如新增章节《快速射电暴》讲述的是最近这十多年来射电天文学领域的最热门课题。此外,新版还新增了38幅全彩印刷的图片,珍贵的手稿+宇宙模型,真实有趣,却又科学严谨。相比于其他天文学史类的图书,《星空的琴弦:天文学史话》最大的特色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天文学发展史,所有的天文学知识都自然融入在故事的叙述中,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此外,本书不仅有故事,还把这些故事背后的科学思维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出来,让大量读者对此印象深刻。
在《星空的琴弦:天文学史话》中,你会读到天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故事。但汪诘的重点并不在历史本身,他并不想写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史书,而是在史料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创造一些故事性的情节,让很多历史上的名人当一回演员。汪诘努力想做到的是,通过这些小说化的情节准确无误地表达知识。
所以这是一本有着多个维度的天文学科普书。如果是一名天文学的小白读者,那这本书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现在以时间为线索,清晰勾勒天文学的发展史;如果你想知道最新天文学科研成果,这本书里有宇宙大撕裂假说、快速射电暴等硬核知识的生动解读;如果是一名天文学爱好者,并且热衷科学趣味,这本书里有名人江湖,大佬恩怨,天才科学家的癫狂与伟大……这是一部人类探索天文的历史,更是一部人类理性崛起的历史。跟随本书,你将回到过去,在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天文大发现的历史现场,和科学家们一起感受当时的兴奋,也体会他们探索的艰辛。
汪诘强调,科普的首要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思维模式、思考方式,也是一种对待万事万物的理性态度,它包含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探索、怀疑、实证和理性。《星空的琴弦:天文学史话》的写作思路是,通过讲述天文学史上的小故事,展示科学家们追寻科学真相的思维方式和他们的求证方法,让科学精神慢慢地注入读者的头脑,因为他们的做法是科学精神的最好注解。
在汪诘的一篇名为《我的科学观》的自述文章里,他提到过一个自己的“破晓时刻”,成为他科学启蒙的关键时刻:25 岁那年,他不幸得了一次面瘫。痛苦之余,没想到,这竟成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正规医院没有特效药,他跟大多数面瘫患者一样,四处求医。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神医”,每个人都宣称可以“包治”。在这之后的五个月中,他花费了数万元寻求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但每一个“神医”都没有治好他。就在他绝望地放弃所有治疗的一周后,面瘫好了。随后,因为好奇,他主动学习了更多医学常识,知道了什么是“自限性疾病”。原来,绝大多数面瘫患者都可以在 2 个月内自愈(无论是否治疗)。因此,神医才有底气“包治”。但他恰恰是极少数的、需要6 个月才自愈的人。“极少数”的不幸,让所有的“神医”在他面前就现了原形。
在写作中乃至生活中,汪诘始终坚持的一点是,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实际上,没有人能够通晓人类所有的科学知识,也没有人能够永远准确无误地说出各门学科涉及的数字,但是,科学精神却是人人都有可能掌握的。他认为,有了科学精神,我们才能更加理性地认识世界。不轻信,不盲从,提高去伪存真的能力,给自己一双更加明亮的眼睛。
“当我对科学史了解得越多,我心中就越是充满遗憾。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科学史书,都鲜有提到中国人的名字。已经发生的都成了历史,不可能再有什么改变,但是我们今天的努力却可以改变未来。中华民族的子孙要对未来的科学发展做出大的贡献,科学精神的普及是一个关键。”汪诘表示,“一个人获得了科学精神,就好像爬到了更高的楼层,看见了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美丽与丑陋并存。科学精神不一定让人更幸福快乐,只是一旦获得,谁也不想再失去它。”
以《星空的琴弦:天文学史话》的出版为契机,百道网专访汪诘,请他详解他重视的科普精神,以及他多年来进行科普创作的经验。
《星空的琴弦:天文学史话 》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作者:汪诘 著
出版时间:2023年05月
百道网:您在《星空的琴弦:天文学史话》的前言中写下一句话:“科普的首要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比科学知识更重要。”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层意义?它与目前市场中的科普图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您认为,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在科普作品中应该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
汪诘: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在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上的关系非常恰当。一个人有了科学精神,就相当于是获得了“打渔”的能力。如果没有科学精神,你给他再多的鱼,他也不够吃的。
科学精神,我给它用最通俗的一句话来表述就是:一种不找到真相不罢休的精神。什么是我认为的真相呢?这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有证据支撑的事实,另一个含义是科学共同体的当下最新理解。一个有科学精神的人,对一个问题的答案必须穷追不舍,直到找到真相。一本科普书,必然会讲科学知识,但如果我们只告诉读者答案,那就是相当于只给了他鱼。要给他“渔”,就必须告诉他这个答案是如何找到的。比答案更重要的是寻求答案的态度和方法。所以,我判断一本科普书的好坏,首先是看它能不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给讲清楚,不但要讲清楚,还要让人信服。
百道网:您的作品是如何体现“科学精神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的?
汪诘:我想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说。第一,我所讲述的科学知识和数据都要有可靠的来源,至少主观上应该尽可能找到最为可靠的来源。第二,在一些尚未有结论的科学问题上,我尽量不发表自己的猜想或者假设,尽量引述该领域的科学家的观点。如果要发表一些自己的想法,那么一定要特别说明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不是科学家的观点,以防误导公众。第三,虽然我明知用神秘主义或者不可知论的手法来讲述一些科学界还没有公论的现象,会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也最能激发公众的兴趣,但我坚决不用这种手法,因为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世界观违背了我做科普的首要目标。第四,在不违反上面这条原则的前提下,我会尽可能地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最容易听懂的方式来讲解科学知识。这时候我所作的比喻与科学的严谨性就会有一定的矛盾,但是我会把通俗易懂优先考虑,不惜损失一些准确性,不追求百分百的正确。第五,我会在科普和科幻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当我写作虚构类的作品时,必须要申明这是虚构类作品,是一种科学幻想而不是科学事实。第六,在对待伪科学上,必须旗帜鲜明,不含糊,不为了取悦大多数人而放弃自己坚持的科普目标。
百道网:在您看来,对科普读者来说,应该如何培养科学精神?
汪诘:这个话题比较大,如果只能用一分钟来回答的话,我会说,最重要的是建立信源和信源等级的概念。信源就是信息的最初来源的意思,注意这里有个最初俩字很重要。信源等级就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判断信息可靠程度的一种方法。我提供一个信源金字塔的图,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判断一个信源的等级。信源等级越高,表示它的可靠程度相对也越高。
不过需要注意,这只是一个帮助我们快速鉴别信息可靠度的大致方法,不能拘泥,也不能钻牛角尖。在做决策的时候,你需要交叉比对、互相印证。世界上的所有分类、分级其实都是人为划定的界线,而真实世界往往是复杂的,是不需要迁就这些界线的,总是会存在跨界的情况。
百道网:书中讲述了比较多的科学家的故事,您对其中谁的哪个故事印象比较深刻?为什么?
汪诘:我印象最深刻的关于哈勃观测到宇宙膨胀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特别好的诠释了“非同寻常的主张需要非同寻常的证据”这一科学思维,同时也特别能体现科学家精神,就是崇拜证据而不是崇拜权威。在证据面前,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牛也不得不低头的。
百道网:作为一名专职科普作家,您同时还是影视编剧、导演、科幻作家,您如何看待自己的这几个不同的身份,他们在您的创作中都有哪些相通的地方,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汪诘:相通的地方都是做科普,而做科普对我来说,都是用讲故事的方式给我的用户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我写科幻也是为了做科普,不是为了开脑洞。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用文字讲故事和用画面语言讲故事,它们之间区别很大。用文字讲故事基本上不存在技术问题,只要能想得到就能表达出来;但是用画面讲故事,会遇到很大的技术障碍,主要就是你脑子里面想出来的东西,不一定能实现,或者你脑子里面想得挺好的东西,最后实现出来发现效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写文字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的时间成本,只需要脑子就够了,而做视频,还有巨大的成本,除了需要脑子还需要钱。因此,当一个作家不需要有管理和融资的能力,但要创作影视作品,你还得具备说服别人给你投资的能力。
百道网:科普创作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里、扎实的科学精神,也需要广泛的阅读来充当创作的源泉。您平时都有怎样的阅读习惯,主要的阅读都集中在哪些类型和作品上?这些阅读对您的科普创作起到了哪些作用?
汪诘:我每天睡觉前,雷打不动要有一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这段时间是泛读,不一定是读书,也读各种公号文章、微博之类的,反正就是阅读,主要是看知识类的文章,偶尔会看小说,但很少。我每天不阅读就觉得少了点什么,多晚都一定要读一会儿再睡觉。哪怕只读了 10分钟,也算是心理上完成了一天的计划。除了晚上的泛读,我写稿的时候会精读,这时候我读什么是根据我的选题来的,带着目的阅读,这时候的读书更像是一种查阅手册,读的最多的还是论文,估计能超过一半。
我自己的科普创作大概分成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是消化了其他人的科普作品后再变成自己的语言输出,也就是看的都是二手资料;第二个时期是消化了科学家的论文之后再输出,读的都是一手资料。但貌似后者对我的科普书的销量起到的是反作用,我第一个时期的书卖的比第二个时期的书更好,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曲高和寡。我希望自己能突破瓶颈,进入到第三个阶段,想办法摆脱曲高和寡的尴尬。
百道网:前不久的一次研讨会上,有主管部门领导提出现在的很多科普作品表达成人化、大量使用科学专业术语,在读者的接受度上有很大的难度。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在您的作品中是如何避免这个问题的?
汪诘: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的诅咒,一个作者往往自己以为是常识的内容,但其实已经是脱离群众了,其实我也有知识的诅咒,尤其是对自己的知识越增长,这个诅咒也越严重。我的办法就是写完东西后找小白来看,让他们提意见,根据意见修改内容。我女儿现在读高中,我就经常让她看,如果她说看不懂,我一定要设法改到她能看懂为止。
百道网:目前,您进行科普作品的创作进度是怎样的?可以透露一下还会有哪些作品与读者见面吗?
汪诘:我已经交稿即将上市的作品有三部,分别是将在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未来科技大爆炸》,将在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植物的战斗 2》,还有将在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吃货科学指南》。《化学有故事》是我正在写,但是还没写完的作品,大概只完成了四分之一,因为一些原因停在这里了,过段时间我会再继续写。我现在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科普电影的创作上,目前是埋头于《寻秘自然第三季》的创作。我作为编剧和导演,这部剧已经进入到后期制作阶段,争取明年暑假上映。《寻秘自然第四季》也完成了选题和立项,我打算年底开始闭关写剧本。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