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陈昕:研究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作者:陈昕   2018年01月02日   来源:百道网·陈昕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网·陈昕专栏】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以及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极大地加快了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在短短的三十多年内使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次真正走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这些也吸引了全球的眼光来看待和理解中国经济成功之路。

今明两天,大家将在这里参加关于中国道路和中国发展模式的学术研讨会。召开这个研讨会是我与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史正富教授共同商量决定的。由于中央的三中全会这两天正在召开,改革的方案马上也要公布,对全社会来讲,更多的是贯彻落实的工作,而不再是如何设计的事,所以会议的题目有必要作些调整。另一方面,与改革方案相联系的,比具体改革方案更高一层的问题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问题。正好今年以来我们集团出版了一批探讨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图书,有些图书还没有来得及作深入的讨论,于是我们商定把这次会议的主题定为“中国道路和中国发展模式”的研讨。

一百多年来,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奋斗,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试验和探索,每一代人都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内推动中国现代化取得了程度不同的进展。最令人瞩目的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以及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极大地加快了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在短短的三十多年内使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次真正走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这些也吸引了全球的眼光来看待和理解中国经济成功之路。由于中国这一轮的现代化进程是以改革开放为号角,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以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为实践的,因此,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选择性地学习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经验和做法,努力遵守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则,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一些人的眼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经典发展道路,就应该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改革的彼岸似乎就是已经现代化了的西方国家模式。在改革的初中期,产生这样的认识和想法,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我们都不能超越历史阶段。问题在于,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逐渐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现代化之路,以至于西方世界都有“北京共识”一说,但我们的有些学者还是认为不存在什么“中国模式”,所谓中国模式最多是权宜之计,最终还是要过渡到西方模式去。就出版界而言,这三十多年来我们引进翻译介绍了大量的西方学术思潮和重要著作,从未间断,我们还要继续坚持下去,因为中西文化学术思想的交融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不希望中国的学者完全陷入西方理论的窠臼,不能自;我们希望中国学者跳出西方理论的框框,创建自己的理论,为世界学术之林贡献我们的智慧,尤其正当中国改革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奇迹,西方有识之士也在认真研究中国道路之时。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继续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的同时,特别鼓励中国的学者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今天成功的经济发展现实,贡献出中国自己独特的理论成果来。最近七八年来,我们在这方面陆陆续续地推出了一批著作,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这次学术研讨会就是试图围绕这样一些研究成果来展开深入的讨论。例如,史正富的《超常增长:1979—2049年的中国经济》在经济制度的层面对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多年的超常增长作出了初步的探讨,对中国今后三十多年的超常增长的前景作了预测,提出了中国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维市场体制。邓英淘同志的《新发展方式与中国的未来》等三本书则从理论创新和国土资源实际调查相结合的角度回答了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另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经典发展方式的道路。张维为教授的《中国震撼》《中国触动》通过对一百多个国家的观察,说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的国家必须走自己的路。王义桅教授的《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则试图通过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当代欧洲问题的文明史解读,消除长期以来西方刻意渲染的“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使我们更好地坚持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孙皓辉教授的《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则从总结梳理我们五千年文明史前三千年中形成的原生文明基本特征的角度,说明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中国自己的道路是由我们的文明基因所决定的。姜义华教授的《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从梳理中华文明根基的基本特征出发,联系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作出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当然,我们出版的还有一些相关图书也值得讨论,如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文集》,但由于作者一时无法出席会议,我们只好留待以后进行讨论了。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将根据会议讨论的情况整理出版这次会议的记录文本。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中期,我们曾组织中国一线经济学家每年召开学术研讨会,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推动学术的进步,其成果也是会议的讨论文本,我们打算继承这个传统,把中国的学术向前推进。

本文原为作者于2013年11月9日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国道路和中国发展模式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现收入《高擎火把的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有删减。

作者:陈昕

来源:百道网·陈昕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