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有一个共性,在于文字表面之下所饱含的那种真挚感情。我们可以从这种作品中读出写作者的真诚。而这种真诚大多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人,二是对己,而说到底还是后者。在文字里袒露真实感情、向内求索的过程是危险的,写作是一种燃烧心灵的方式,在发光和发热的同时,也是巨大的消耗——但是,非如此不可。那些让我们感动、产生共鸣,或为我们带来震撼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类心灵的传记,是流淌的史诗,让我们跨越国界和种族等所有阻隔。文学编辑每每“遭遇”这类好书,都是将自己一次次投入到作者情感的湍流中,并将这种文字的美和真呈现给更多的读者——这是作为编辑最快乐的事,尽管过程一直很艰辛。本文为小说榜访谈下篇,记录了这些好书的成书历程。篇幅所限,我们略有节录,以飨读者。(欢迎点击http://www.bookdao.com/bookstag/4283/浏览2月小说榜全部好书。)
(Photo Credit : Ceris)
浦睿文化余西谈《沉默之门》:这本书语感非常漂亮,情感张力也有了,同时也不乏对人性、社会的关怀和深沉的思考。
《沉默之门》由浦睿文化出品,说到策划这个选题的初衷,首先是因为喜欢宁肯的小说。最初知道的宁肯,是影响了我的很多朋友的《蒙面之城》,后来由这本书相继阅读了他的《环形山》《沉默之门》等。《沉默之门》这本尤其喜欢,语感非常漂亮,情感张力也有了,同时也不乏对人性、社会的关怀和深沉的思考。所以就写信给作家宁肯,想重新出版这本书。我觉得一本好书,应该不断地再版,不断地被人阅读。
在与作家宁肯的多次书信往来中,我提出了几个要求。一个是,请他自己写个序言,谈谈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于是就有了书前的序言部分。一个是,请名家写篇具有导读性质的文章,作家宁肯邀请额复旦大学的教授陈思和先生,为这本书写了一个导读,专门从叙事学的角度讨论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还有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就是修订旧版。作家宁肯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重新修订了之前的小说,尤其是对结尾部分,他自己不是很满意,所以增加了三万多字,使得整个小说更具整体感,也更有深度。
我觉得《沉默之门》是一部被忽略的当代小说的经典作品,叙事结构精妙,语言非常漂亮,思辨性很强,兼具广度与深度,是一部难得的当代作品。我觉得,慢慢地,会有更多的人意识到这部作品在当代小说中的重要性。在时间的流逝中,这部小说会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
为了更完美地呈现这本书,首先我们邀请台湾优秀的设计师颜伯骏先生操刀设计师这本书,以灰色、黑色和白色的主要色调,突出这本书的情感基调。以更妥帖,也更适合当代读者审美趣味的装帧风格,呈现这本书的内容。同时,也邀请了莫言、阎连科、池莉、陈思和等当代重要的作家和评论家,为这本书做推荐,以期望读者能重新阅读这本书,重现发现这本书所带来的阅读愉悦和震撼。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宁肯 著
出版时间:2014年02月
世纪文睿林岚谈《巴托克:独自对抗第三帝国》:它是一部小说,它也是一部电影,一部演绎在纸面又立体在读者面前的新浪潮电影。这样一部佳作,与其说是我选择了它,不如说是它撞上了我。
《巴托克:独自面对第三帝国》是一部不可多得佳作。它是一部小说,它也是一部电影,一部演绎在纸面又立体在读者面前的新浪潮电影。这样一部佳作,与其说是我选择了它,不如说是它撞上了我。2012年10月23日,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五人评选委员会成员、曾17次出任该评委会主席的谢尔•埃斯普马克教授携夫人做客沪上,出席了由上海世纪文睿出品的他的七卷长篇《失忆的年代》第一部《失忆》中文版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
第二天的午餐会上,我们所有人毫无意外都谈起了谢尔最新出版的这本《失忆》中文版。80岁的谢尔曾获得多项瑞典和国际的重要文学奖项,包括瑞典贝尔曼文学奖、特朗斯特罗默文学奖和意大利德尼诺文学奖及卡皮罗文学奖。《失忆的年代》是他“十年磨一剑”的力作。在大家的热议中,他的夫人,同为瑞典作家的莫妮卡,突然说她认为谢尔最好的作品是另一部,关于贝拉•巴托克在二战中与第三帝国对抗的,她说她在那本书中“能读出某种意义上的双重肖像——从巴托克的图像里,也能看到谢尔”。女性和编辑的双重直觉,当然还有语言的便利,使我立刻就向谢尔索稿。谢尔笑着说:“Eve 你感兴趣?那它就是你的了。”于是,它就是我的了。
谢尔回国后很快就用邮件把我和已经在翻译该部作品的王晔女士联系,她也是《格拉斯医生》的翻译者。从她那里我才得知,她之所以动手翻译这部作品是由于马悦然教授的建议,因为马老说这本书“距作者的心特别近”。我不知道王晔在翻译中遇到过多少困境,但我知道她必是很不轻松。因为,谢尔首先是个诗人,他的行文充满了诗意、节奏、历史,用译者的话来说:虽是不厚的一册,但每一句要咀嚼的细节太多,工作量不小。整个翻译过程都得到了马跃然先生的支持,并做了最后的通读,他对译文也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而我和王晔又为了这些译文在准确地基础上能适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在邮件里对一些字、词、句的细节反复纠结了近一个月,最终成为了目前的这一版。
任何人都明白,谢尔的作品不可能是人手一册的流行畅销书,但它们是精品,是阅读的奢侈品。因此,在这本书中,我们特别邀请谢尔的夫人莫妮卡写了一篇关于这本书的导读作为前言,从中,读者可以读到谢尔对巴托克的理解,也能读到同为作家的妻子对丈夫的写作和他的价值观的理解。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同样喜爱文字的谢尔与音乐的巴托克的余华写了一段推介,放在了书的封底。
好的内容必然还需要有好的装帧。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可谓几易其稿,但最后的呈现却得到了作者、译者以及众多相关者的好评。特别是若隐若现纳粹标识的背景上铁丝网和五线谱合一的手绘设计,既充分体现了巴托克音乐家的身份又暗喻了他所身处的二战背景和所面对的压迫与禁锢的困境,深受好评。当我将封面设计小样发给远在瑞典的作者和译者时,得到的是译者这样一封回信:“速报,7号傍晚在瑞典学院,谢尔夫妇饶有兴味地在我的ipad上看你发来的封面,马悦然夫妇当然也已经看过,他们还把其他学院院士也喊来看。谢尔兴奋得像个小孩子。埃老的夫人开口就说,啊,那是乐谱。看的人都是两眼放光的样子。埃老把书封在iPad上放大了看,老小孩一样,美滋滋的。哈哈。总之一时间,大家好像都忘记了那天的主题不是巴托克,是门罗。”就以这样的一个花絮来结束此文吧。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瑞典]谢尔 埃斯普马克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冯涛谈《去吧,摩西》:福克纳的作品难度堪比天书,译者李文俊和陶洁先生皓首穷经多年才译出原稿,然后又由吴劳先生参照不同的英文版逐字逐句校订,这些译本浸透着译者和编辑双方的辛勤汗水,是真正的心血结晶。
上海译文出版社有深厚的积淀,几代编辑通过共同努力打造出译文社的金字招牌,也积累下众多优秀的选题——这是译文社最大的财富、最厚的家底。具体到《去吧,摩西》一书,说来话长。作者威廉•福克纳(1897-1962)一生都在写美国南方生他养他的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用文字搭建了一个庞大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在反映人性的广度和深度上却堪比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他是二十世纪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西方广义的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超越一切流派而卓然独立的大师之一。《去吧,摩西》是福克纳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也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译文出版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致力于系统引进出版美国两位最著名作家福克纳和海明威的主要作品。福克纳的作品主要与著名翻译家李文俊先生合作,陆续推出。
《喧哗与骚动》的第一版出版于1984年,《去吧,摩西》则初版于1997年,也就是在这一年,首次出版了七卷本的“福克纳文集”——包括《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去吧,摩西》《押沙龙,押沙龙!》(以上四部由李文俊翻译)《圣殿》《坟墓的闯入者》(以上两部由陶洁翻译》《掠夺者》(王颖 杨菁 译)共七种。这一版中的《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去吧,摩西》和《圣殿》的责编都是我社的老前辈、著名翻译家吴劳先生(《老人与海》《章鱼》等名著的译者)担任的。
福克纳的作品难度堪比天书,并不比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更易处理,译者李文俊和陶洁都是著名的美国翻译家,皓首穷经多少年才译出原稿,然后又由吴劳先生参照几个不同的英文版逐字逐句进行了校订,可以说这几个译本是浸透着译者和编辑双方的辛勤汗水的,是真正的心血结晶。
我进入译文社后,因吴劳先生已经退休,遂安排我担任几种福克纳作品的责编,2004年主要由我策划了新一版的“福克纳文集”,此次除原有的七部作品,又增加了蓝仁哲教授翻译的福克纳另一部代表作《八月之光》。最新一版的“福克纳文集”则出版于2010年6月。
您所看到的这最新版的《去吧,摩西》,不过是将这部名著收入我社“译文名著精选”的一个版本,“译文名著精选”迄今已出版120种,正是我前面所说的译文几代的编辑共同努力、积累的成果的一个小小展示。
所以,如果说起《去吧,摩西》这部作品,我们一直认为最大的功臣应该是已经于去年逝世的前辈、著名翻译家吴劳先生。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福克纳 著 译者:李文俊 译
出版时间:2004年01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郭爱婷谈《耶路撒冷》:已经有很多同样身为70后的写作者在奋力表达,想要说出这一代人年轻人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人生与命运主题——徐则臣是其中的佼佼者。
与青年作家徐则臣认识比较早,之前也约过几次稿,但每次都听他说,在写一部长篇。直到有天主编和副主编说,他完成了一部新书,用时六年,名为《耶路撒冷》。期待了这么久,自然要在第一时间一睹为快。四十万左右的大部头,读起来很快,因为这就是徐则臣的书,那个写了《跑步穿过中关村》的青年作家徐则臣,写的书。这一次,他一直以来坚持的对年轻人成长命运的考察,终于达到了高潮。
《耶路撒冷》聚焦在出生于1970年代的一代中国年轻人身上,书中选取了几个典型性的代表,深入探寻在疾速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一代人的精神脉络,探寻他们的焦虑、疑难与出路。作者希望写出中国最近三十年社会重大转型时期里,一代人的心灵史。
70后是目前讨论很热的话题,这一代人正处于不断上升并逐渐成熟的阶段,和其他每个年代一样,70后独特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拥有独属于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话语表达方式。已经有很多同样身为70后的写作者在奋力表达,想要说出这一代人年轻人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人生与命运主题——徐则臣是其中的佼佼者,而《耶路撒冷》无疑又是这一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所以,非常感谢作者对我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信赖,让双方以很快的速度达成出版意向,同时其优秀的品质还得到了国际文学出版代理公司的高度关注。非常有幸能够得到作者和领导的信任,担任本书的责任编辑。
这样一个大部头,编校工作自然不会轻松。出于对重点书的关心和喜爱,副主编章德宁老师担任策划编辑,主编韩敬群老师,同时担任本书的第一责任编辑,两位前辈此次亲自出马,对编校质量严格把关,本书品质肯定令人放心。在封面设计上,对于设计文案,我想过很久,一方面要表现书中内容呈现的青年人追梦的精神气象,一方面,本书特殊的书名,如何让读者第一眼看出,“耶路撒冷”不是宗教书,而是当代文学小说,这里面的微妙很需要细心把握。在梳理过全书之后,曾摘选出很多重点语句、段落,直到后来看到其中的一句话,才感觉像遇到灯塔之光一样,头脑瞬间清晰:“上帝或许不在,但上帝的眼必定在。”这句话虽然也像是句宗教箴言,但它隐含的意象和场景感非常突出。在和设计师商量、沟通之后,方案很快拿了出来,昏暗无边际的茫茫水面,若隐若现的群山背景,一束柔光从远处打过来,洒在水面上,光中有个人在默默地划行……书名旁边的与柔光同样色泽的一只眼睛,无疑是封面的点睛之笔。效果图一出,基本一次性得到了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人的肯定。本书的基调和风格自此建立。
在确定腰封宣传语时,我们最终选定,“70后的成长史,一代人的心灵史”“70后实力派作家徐则臣里程碑之作”。很正的一种表述。因为本书本质上始终属于严肃纯文学之列,我们从一开始就将其列为重点书中的重点书,在宣传发行上,都有努力去做,包括最初在去年10月书展上的版权签约仪式的举办,2014年年初在图书订货会上的预热,之后将会有的各个平面媒体的报道,以及各大网站的信息发布等。有图书销售总监李欣的大力配合,我们争取在书进行的每一阶段都把相关的宣传工作做到,希望能让更多喜爱读书的人们看到这部作品,同时也期待本书能在不久的将来冲击国内包括国际的文学奖项。长销是一定的,畅销虽然对于纯文学作品一直很难,但我们始终期待。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徐则臣 著
出版时间:2014年03月
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马秀琴谈《失明症漫记》:若泽•萨拉马戈,被忽略与误读的诺奖中的顶级作家
若泽• 萨拉马戈进入选题视野是很久前的事了。在2009年的时候,我们即全面整理了若泽•萨拉马戈的作品。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中国读者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忽略和误读。事实上,这位作家笔下世界各异,从18世纪的葡萄牙历史事件到描写一场瘟疫般的失明症;从追索人类文明的史诗到探寻现代文明的缺失,内容跨度非常之大,即使其作品连贯性最强的《失明症漫记》与《复明症漫记》,在主题方面也并无趋同。他那勃勃的叙事雄心,或许借用瑞典皇家学院的颁奖词更能说明:“他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持续不断地让我们把握到捉摸不定的现实。”这位写作“如有神助”的伟大作家,值得我们出版、推广,让更多的人阅读与感受,这是我们选题的初心。
因为出版精力和时间所限,在申报选题时并未提报若泽•萨拉马戈的所有作品,选取了其有代表性的几部与他的自传性作品《小回忆录》。在《失明症漫记》即将上市前,很高兴地看到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若泽•萨拉马戈的其他几部作品,这是若泽•萨拉马戈早应得到的。
经典作品的翻译向来令人头痛,选之又选,慎之又慎,何况若泽•萨拉马戈是用葡萄牙语写作。在仔细阅读了著名葡萄牙语专家范维信先生1999年翻译的《失明症漫记》、又比对了几位译者的试译稿件之后,我们决定采用范维信先生的译本,同时请他校译一遍。原本以为“踏破铁鞋无觅处”,却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一部作品的出版就像是雕刻,先立意、再塑形、再琢磨。《失明症漫记》的封面设计,如何能体现经典气质,又能凸显作品的内容特色且不落俗套,颇让人费脑筋。一开始自己心里也模棱两可,设计师只能尽力揣摩,做出来却不能说服自己。几易其稿。最终还是自己理清了想法,明确之后告诉设计师,只一天的功夫,就设计出心中所属的封面。全部封面只有三种颜色:黑、蓝、白。书脊特意将文字微斜,体现失序的世界。前后勒口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将整个护封横铺,具有完整的设计感。
《失明症漫记》出版后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这本书属于经典作品,而若泽•萨拉马戈元气充沛、情感酣畅的叙述,又让它可读性极强,当属于优质长销作品。图书出版后,我们召开了图书发布会,约请著名作家阎连科先生、著名学者止庵先生和小说家任晓雯女士来谈萨拉马戈及其《失明症漫记》。除了媒体书讯、书评外,豆瓣的读者也对这本书抱有很高的热情,三家图书网店都给予本书资源,制作专题等。我想,这都归功于萨拉马戈,是作品内容和品质的支撑,使得这部书能走在前面,让更多的读者关注萨拉马戈和“这个让他觉得不够好的世界”。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葡]若泽·萨拉马戈 著 译者:范维信
出版时间:2014年03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少美谈《永远的菲利普》:一本好的图书,不仅是作者一段时间所有的心思,也是一个编辑在一段时间里付出的所有心血。
遇到这本书的机会非常偶然,当时北大葡语系的闵雪飞老师从巴西访学归来,带回这本书。本书在巴西非常畅销,2007年初版,至今已再版13次,被翻译为8种语言,几乎囊括了巴西所有重要文学奖项。作者克里斯托旺•泰扎曾被巴西《时代》杂志评为全巴西最有影响力的百人之一。这本书取自他的真实经历,几十年漫长的写作生涯中他一直对此事避而不提,直到2007年才写出这个隐密的故事。
我们对巴西当代文学非常感兴趣,很快便审读了这本书的内容,发现无论是在题材还是文学性上都非常值得引进。在本书中,年轻父亲微妙的情感变化被精准地记录,作者的羞耻感与爱意交织着击中人心,令读者动容。这种情感力量能超越国籍、地域、语言的限制,触动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我们觉得,这本书将为中国读者带来一次了解巴西当代文学的绝佳体验。在中国读者的印象中,拉美文学常被贴上“魔幻现实主义”的标签,而在这本书里我们读到的是作者真诚、清晰、克制并且充满哲思的文字,极为动人。策划选题期间,便得到了这本书入选当年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决选名单的好消息这个消息无疑让我们对这本书在中国图书市场的前景又多了不少信心。
出版巴西文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找到合适译者,国内葡语人才的稀缺,有时让这件事情变得非常棘手。我们最终确定了由北大葡语系毕业的年轻译者马琳来翻译这本书。马琳曾译过一些保罗•科埃略的作品,目前正在巴西读研究生,在我们联系她之前,她已经阅读过《永远的菲利普》,并且非常喜欢。我们曾担心年轻的译者能否译好一个饱经沧桑、苦痛的父亲写下的文字,结果她的最终译稿完成得非常优秀,出乎我们的意料。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封面设计师仔细阅读了全书,专门为书中的孩子——菲利普,画了一幅插画。我们选择了双封面、较小开本的装帧,封面中央正是这幅插图,因为疾病原因永远长不大的小骑士菲利普坐在马上,挥舞着棒棒糖。作者泰扎上月来到中国时,我们亲手将此书递给他,他高兴得重复了好几遍:“这是我所有译本中最精美的。”
图书营销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论是多么杰出的作品,都需要编辑努力地推介。当然,也需要好的出版时机。在《永远的菲利普》3月出版之际,作者泰扎来到了中国,在北京、上海、苏州等数个城市都参加老书虫国际文学节的活动以及其他在北大、复旦等高校举办的文学活动。这次发布会吸引了超过15家媒体,新华社在首发式后发布了《巴西作家期待中巴两国有更多文化交流》的消息,新浪网、凤凰网、搜狐网等门户网站都发布了新书发布会的新闻稿,为新书宣传打开了局面。随后,纸媒中比较重要的《三联生活周刊》和《南方都市报》等都采访了作者本人,并在图书全面上架之际刊登了长文专访。我们也自己主动联系了一些媒体,发布了新书消息。
完成了这本书,耗时近两年。图书面世的那一刻,有一些百感交集。一本好的图书,不仅是作者一段时间所有的心思,也是一个编辑在一段时间里付出的所有心血。我们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读到、喜欢这本书,一方面是期待付出换来回报,另一方面也是期待给这位杰出的作家一个满意的交代。他的作品在全球都有不俗的销量,我们希望在中国也能这样,让更多人认识这位来自最遥远国度的真诚、温和、充满哲思和爱意的作家,这位伟大的父亲。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巴西] 克里斯托旺·泰扎
出版时间:2014年03月
(欢迎点击http://www.bookdao.com/bookstag/4283/浏览2月小说榜全部好书。)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