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俞晓群:我读故我在——沈公三书

作者:俞晓群   2014年03月07日   来源:百道网·俞晓群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沈昌文先生今年八十三岁,依旧健康,依旧好动,依旧快乐。前两天他来到我的办公室,看到外间展示墙上,我挂的“我们的作者”肖像,左面一栏是已经逝去的前辈,有张元济、王云五、陈鹤琴、叶圣陶、丰子恺等;右面一栏是在世的名家大家,有莫言、王安忆、许渊冲、几米、蔡志忠等,当然也有沈昌文。沈公看了一会儿,回头对我说:“等我上了左面一栏时,我再来看你。”

沈昌文先生(人物速写:罗雪村)

沈公编过很多书,在三联书店,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在海豚出版社等;他也写过很多书,不过,如果你想更多地、更准确地了解沈公的思想,有他写的三本必须要读。

其一是《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此书出版于二零零三年,内容是他在任《读书》主编时,写的刊后记。从一九八四年写到一九九六年,每篇文字不长,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书前有王蒙先生序《有无之间》,他谈到《读书》之所以为《读书》,主要是该刊编家突出了“三无”,即:无能、无为、无我。他觉得这不仅是一种办刊态度,且是一种人生境界,道家风范。沈公做人做事,素以低调名世,读此书,那一种风度与格调,就会看得很清楚。

其二是《八十溯往》。此书出版于二零一一年,是梁由之先生策划的“海豚文存”之一。还有两部书是钟叔河先生《记得青山那一边》和朱正先生《序与跋》。三本书被坊间称为“三老集”,主题是向出版前辈们致敬!此书出版时,恰逢沈公的生日,我们在北京三联书店韬奋中心为他祝寿,来了一百多位学者、媒体记者与他的亲朋好友。王蒙先生首先发言说:“沈兄是出版工作的英雄,是出版工作的人精。大哉沈公,无所不通;大哉沈公,无所不精;大哉沈公,随心所欲;大哉沈公,嘻嘻松松。有了沈公,让人觉得活着多了一点趣味。他很有自己的一些原则,但并不苦大仇深。”这话说得很有寓意。此书中记录了许多“文化背后”的事情。比如,一个小学生如何通过自我奋斗,成长为一位著名出版家?翻译过大批世界名著的“何清新”,竟然是一些关押在清河劳改农场的犯人?新中国,是谁发起批判胡适的?《读书无禁区》这篇有名的文章是如何发表的?还有蓝皮书的故事、灰皮书的故事等等。许多事情,都是首次披露。值得一提的是,编此书时,沈公提供给我们的书稿只用了一半,也就是国内发表过的一些文章;而另一半文章发表在海外,内容有些自由奔放,用沈公的话说,经常会有“狐狸尾巴露出来”。我们此次没收入。

其三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此书台湾大块出版于二零一二年,是沈公的回忆录。厚厚一本,内容丰富,被称为“三联书店前总经理最完整的私密回忆录”。我想出内地版,沈公说,要出版最好在三联书店,他毕竟是改革开放后,那里的第一任总经理。另外内容不能删改,否则就不要出了。结果至今未出成。

还有两本书需要提到,一是张冠生著《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再一是王为松组织出版的《任时光匆匆流去》,是《书商的旧梦》和《最后的晚餐》合集。前者是著者知性所为,后者是编者钟情之举,都是好书。

作者:俞晓群

(本文原载于:(深圳商报2014年2月28日))

来源:百道网·俞晓群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