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深》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者:育邦
出版时间:2025年09月
如何体味古老文明的春风化雨?如何透视现实生活的无限生机?70后代表诗人之一育邦的诗歌精选集《草木深》做出了最好的回答。下面,让我们顺着草木之深与人文之根,来一次精神还乡与诗意栖居。
纵观育邦《草木深》这部诗歌精选集,不管是第一辑《到东坡去》,还是第二辑《水绘的永夜》;无论是第三辑《归去来兮》,还是第四辑《通往寒山的路》以及第五辑《完美世界》,在开篇“晨起读苏轼”或“到东坡去”时,育邦就将草木之深与人文之根缔结成永恒的盟约:“关于世界的微弱真理从东坡的荒原上升起。/萝卜略带忧伤,闪电照亮根茎离开泥土的瞬间。/更多的是青菜,江水浇灌我们的青白之心。/到东坡去,到世界的尽头开辟最小的园子。”是呀,当晨起读苏轼“饮下朝云,最后一杯梅花酒”,最终将“这沉默的河山,归还”,这是对自然法则何等的敬畏与理解呀,这样的人类情感与伦理镜像不正是我们构建意义世界的基石吗?没错,当我们随着育邦《草木深》的一句句诗行前行,不管是屈原行吟泽畔,以“香草美人”构筑起一个高洁不屈的理想国,还是陶渊明归隐东篱,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常里,我们分明找到了对抗尘世纷扰的精神家园,而草木在这里,自然成为人格的隐喻与灵魂的栖居。不过,育邦的《草木深》并非在杜撰乌托般的胜地。育邦深知,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类与草木的根系开始松动。当我们将自然彻底对象化、资源化,便斩断了那条连接人文之根的精神脐带:“金鸡湖畔/太湖石在生锈的齿轮中/呼吸/水泥丛林中/倾斜的光塔割开/城市的天际线/大理石与不锈钢的狂想曲/在小号的低鸣声中奏起”。是的,当自然与人类的“脐带”不再有韧劲,这正是我们需要重返“草木之深”的根源所在。由此可见,育邦的《草木深》给我们提了个醒:人文的深度,从来离不开自然的厚度。当我们俯身倾听草木的细语,触摸大地的脉搏,我们触摸的其实是自己失落已久的精神谱系,而每一次这样的触碰,都是对人文之根的一次浇灌。
当我们一步步深入“草木之深”与“人文之根”时,不管是草木的发芽、生长、繁茂、凋零,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循环,还是王朝的兴衰、文化的更迭,这一系列的风云变幻,无不嵌入一个类似于“生命周期”与“文明周期”的进程。育邦的《草木深》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最深的人文,往往扎根于最朴素的自然。在这喧嚣的时代,人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林地,好让浮躁的心灵在草木的幽深中,重新接上那通向生命源头的根脉。正如育邦在《完美世界》中这样描述:“野苹果挂在枝头,没有人采摘。/世界的构成如此完美。//云雀从冷光中飞过,/惊扰云杉固守泥土的清梦。//溪流间的灌木丛,抱着石头,/戴着黑暗的面具,独享人间食粮。”这多像是一个世外桃源,这多像是一处人间仙境。很显然,育邦的《草木深》正在引导着我们走向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既深刻理解自然律动,又充满人文关怀;既善于构建,又懂得留白。这正是一种在“人文化成”与“草木自然”之间,达成一种创造性平衡的智慧生存之道。同时,育邦的这部诗歌精选集在描述草木之深与人文之根的关系时,将它们提升到了一个更本质、更富有诗意的层面上。在育邦看来,“深”与“根”不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揭示了二者之间一种元初的、血脉相连的共生关系。也就是说,中国人为何对山水草木有如此深的情感?因为它们不仅是风景,更是精神的家园与品格的镜子。屈原以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行,陶渊明在菊花的淡雅中找寻精神的安宁,这实质上是一次精神上的寻根,就是重返那个朴素、真实、充满生命力的草木世界,以校准人生的方向。说到底,“草木之深”与“人文之根”,本质上是一体两面的关系。草木之深,是人文 ;人文之根,是草木。
的确,当我们谈论育邦《草木深》其文化的复兴与精神的归宿时,我们最终会发现:所有的路径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向下,向深处,回归到那片孕育了一切生命的、丰饶的草木土壤之中。这正是老子所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回归生命的根本,才是真正的宁静,才是命运的复归与完成。
(卢辉,高级编辑,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三明学院客座教授)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