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下午,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委员范小青担任主讲嘉宾,与蔡晓妮博士一起,做客苏州市合方书坊•幕间时光,带来“理想与现实的诗意表达——《苏州故事》苏州分享会”。活动上,范小青围绕这部关于苏州的历时多年创作的小说合集展开分享,从早期对苏州市民生活场景和心理状态的真实描摹到近期对历史文化沿革,旧城改造、拆迁安置等问题的关注和聚焦等一一展开叙述。现场气氛热烈,观众踊跃,充满了温馨的书香气息。
写不尽的苏州城 写不完的苏州人
这部写作时间跨度40多年的作品,是范小青各个阶段短篇小说代表作的合集,是她毕生深耕苏州地域文化的结晶。从首篇至尾篇,整体读来,堪称一部作家眼中的苏州当代史。范小青曾说:“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灵魂,对于苏州来说,它的灵魂就是它的千年文脉。”现场范小青深情回顾了自己创作这些作品的缘由,从《幽兰街》《六福楼》到《平仄》再到《鹰扬巷》等,范小青娓娓道来这些书里书外的故事,从1985年跨进钮家巷3号,就仿佛打开了苏州文化的一扇窗,从此开始深耕苏州小说题材的书写。书中的故事既有大街小巷里的家长里短,也有时代变迁下的命运浮沉,既有传统苏州的典雅韵味,也有现代都市的喧嚣与迷茫。范小青深情回顾了自己曾经走过苏州的大街小巷,观前街的店铺乾泰祥,钮家巷3号的状元博物馆,《平仄》里的玄妙观,《鹰扬巷》里的鹰扬巷……这些真实存在的地名,让人如身临其境,范小青从历史的深度和维度展开叙述将苏州人的所思、所想、所感都表达了出来,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这些让人难忘的共同记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范小青说:“我看了40多年仍未穷尽,写了40多年仍未写透。”
写作的意义不在于别人,而是寻找自我精神家园的方式
分享会上,范小青还谈及自己和写作的关系,她说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碎片化的时代,很多人说信息茧房会桎梏人的思维,而改变这一切,打破这一切的方式,就是寻找各自的精神家园,而写作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有人说写作是一种很酷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很残酷的生活方式,如同穿上了一双永远不能停下的红舞鞋。写作的酷与残酷,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的选择。范小青从事创作四十五年来,创作字数达到一千多万字,她提到自己每天几乎都要写作,不写就会感到惶惶不可终日。“1985年之前,小说创作题材比较宽泛,1985年之后,有了更多对苏州的观察和书写,这和苏州文化的滋养分不开,描写自己熟悉并热爱的城市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这些年走遍了苏州的大街小巷,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让人难以忘记的历史和故事,苏州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她特别提到,书中的许多故事源于真实的生活观察,范小青分享了自己对写作技巧和写作意义的看法。
寄语青年写作者,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记录灵感涌现的时刻
范小青还寄语青年写作者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不停止思考,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并且幽默表示:自从有了短视频,除了鬼没看到,其他都看到了。可以写的东西很多,只要注意观察,多接触社会,总能看到不一样的素材和故事。
活动现场,众多文学爱好者与市民读者踊跃提问,围绕“新旧苏州人”“古城保护与文学表达”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一位苏州读者深情回忆了自己初次见范小青的情景以及多年来对范小青作品的关注和对自己的影响,现场更有一位热心读者赠送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团扇给范小青。
本次新书分享会不仅是一场文学盛宴,更是一次城市文化的深度对话。正如主持人总结:“苏州不是一个符号,也不是一个标签,它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不仅文化积淀深厚,古迹众多,现代苏州更具有国际化大都市的特点。范小青敏锐地用小说将苏州的新旧一一描述,捕捉到了新旧之间的自然过渡和转化。作为一名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家,范小青为我们提供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多种样本,《苏州故事》不仅是一本小说集,更是打开苏州文化的一扇窗。
《苏州故事》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者:范小青
出版时间:2025年07月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