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专访吴忠全:那些“被忽略的人”身上的苍凉感,对我有强大的吸引力

作者:贾志甜   2025年08月07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自从踏入写作领域,吴忠全就佳作频出,展现出了旺盛的创作力和极强的叙事掌控力。在文学创作中,吴忠全一直在小说与散文两种文体之间游弋,他的小说创作爆款频出,以结构严谨、风格冷峻著称,散文写作则流露出深沉的情感质地。在编剧领域,他将人气韩剧《信号》改编为国产剧《时空来电》,赢得不俗口碑。还因在抗疫剧《在一起》中表现优异,获得爱奇艺“金豪笔编剧之夜”的年度杰出贡献奖。

从不谙世事的小伙子,到已为人父的成熟年纪,吴忠全不再局限于自我书写,而关注更广阔的世界。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打造的全新散文集《你看世间朗朗有光照》中,吴忠全从东北故乡写起,是为北方,而后写到他兜兜转转定居浙江,是为南方。北方南方为界,各自独立,又相互牵连,呈现出更广阔的文学气质。二十余篇耐读的真实故事,农村晃荡的瘸腿哥、中年窘迫的已婚男、珍爱花店的老板娘、火车站的检票员……都是身边最常见又被忽略的人,他们维系着普通与平庸的生活,但又能在现实挤压里,拥有一种自我开解的智慧与勇气。

《你看世间朗朗有光照》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者:吴忠全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5月

在吴忠全的书写里,既有生活底色的描摹,人生长河的审视,人文情怀的观照,更有关于故乡与时代进程的追问和惦念。正如书名《你看世间朗朗有光照》,这部作品恰是吴忠全对生活的真实告白——即使碌碌人间多阴翳,但经过长夜,只要我们抬头,便能看见朗朗光照。

有种说法称,散文是离内心表达最近的文体。新书出版后,吴忠全在同名公众号上写道:我每次出散文集,都觉得自己就是那本书,躺平下来,把自己的心意摊开,任人拿取。这种将自我全然交付的创作姿态,使其文字始终保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也让读者得以在字里行间,触摸到一位作家与世界对话的赤诚。

吴忠全

“从日常扩展到更为广博的大地、时代,以及命运的脉络”

百道网:是什么契机促使您创作《你看世间朗朗有光照》?整体完成创作经历了多长时间?在构思与书写过程中,心境有什么变化?

吴忠全:创作这本书的契机很偶然,2023年我去北京开剧本会,住在朋友家,夜里,“one一个”的主编来玩,聊天的时候提起,要不要在那边写专栏,我当时说我想想,后来过了几个月,我那个剧本的项目搁置了,便又想起这件事,开始试着写下了第一篇。专栏是每两周一篇的固定时间,总共写了有一年,这就是这本书初稿的创作时长。最开始写下前几篇的时候,还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心里有几个模糊的人物和故事想讲一讲,写着写着却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涉猎也从日常扩展到更为广博的大地、时代,以及命运的脉络,这些都是初动笔时,不曾想过会到达的地方。

百道网:相比《春日站牌》,新书似乎袒露自己更多,对故乡、亲友的挖掘和描写也更深刻,从私人化书写转向更广阔的人文关怀,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转变?

吴忠全:毕竟比出上一本散文集时又长了几岁,思考的层面或者说阅历,都更深更多了一些。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年定居南方,远离故乡,反而能以一个更深远的角度去看待那些曾经熟悉的事物。

“解释水平理论”里讲,人们对遥远的事物,更习惯采用“高度水平”解释,我觉得应该就是这种解释故事的方式,会更具备广阔和人文关怀的既视感。

百道网:以 “北方以北” 和 “南方以南” 划分篇章,这两个空间概念承载着怎样的隐喻与象征意义?如何串联起不同故事,构建起全书的精神脉络?

吴忠全:北方和南方,其实就是我生活的两个地方。北方代表着过去,我的童年,我的故土。南方是我的成年,我的现在。阅读过整本书的读者或许能感受到,文章的氛围从北方的寒冷苍凉大雪纷飞,渐渐变成南方的温润明亮山水娇媚。

我没想过要设置什么隐喻,只是文章恰好写成了这样,但也可能是冥冥之中,潜意识里,在梳理自己的人生脉络吧,试着把两股截然不同的力量,拧在一起,以求完整。

百道网:书中22篇故事聚焦普通人,如瘸腿哥、杀人犯女儿、花店老板娘等,这些“被忽略的人”为何成为您观察时代的切口?

吴忠全:时代往前走,是大河滔滔,肯定有些人是在浪头上的,是顺风顺水的。但我对那些人不太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去书写他们,一不小心就会掉入“成功学”的陷阱,或是把时代机遇错认为是自身的努力和优秀。而那些“被忽略的人”身上的苍凉感,反而对我有强大的吸引力,哪怕是那些与时代无关,只是因自身问题陷入生活苦痛的人,我也觉得,这才是大多数平凡人的底色。

我一直坚信,这世界上,选对的人很少,选错是常态,这是命运很机巧的部分,也是属于这个时代更广大的基数。

百道网:书名传递的温暖与书中故事的哀伤形成张力,您如何让读者在感受苍凉底色的同时又能体悟到坚韧的力量?

吴忠全:我其实也并不想通过故事让人体悟到什么,我觉得人们很难从一篇文章或是一本书里,得到真正的力量,在阅读的当下或许内心会产生情绪和波澜,但那并不会持久。就像人们为何会不喜欢心灵鸡汤,也是因为它太空洞了,太口号了,好像所有的苦难必然要化作能量,不然就浪费了。但其实是不一定的,苦难有时就是苦难,不具备任何意义。有句话说,“懂得很多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因为道理和他人的悲欢并不会彻底地改变你,能让人真正有所变化的,只能是经历,在经历过后自己悟出来的道理,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力量。

百道网:您曾提到未来有机会的话要把书中的故事影视化,书里的哪个故事让您感触最深、难以忘怀?

吴忠全:《最长的告别》那一篇吧,因为在故事结构上,它更接近于影视化的故事,里面两个人长达二十年的纠葛,可改编性也会更大一些,以及故事里呈现出的淡淡的哀愁、生活不动声色的力量,都是我所着迷的元素。

“东北不是陈旧、落后、伤痕的代名词,它也有很多的现代性可以书写”

百道网:您写小说和散文时会是两种不同的创作状态、创作体验吗?在当下,文学是否依然具备“使人从生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功能?

吴忠全: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状态是完全不同的,简单点说,我写散文时注重的是情绪和文字,写小说时注重的是结构和剧情,当然也会有交融的地方,但主次还是不一样的。

至于文学是不是具备解脱的功能,我觉得还是有的,但不多。可能会有一瞬,但并不会持久。这其实和旅行很像,旅行能解决你一时的情绪问题,但不能解决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百道网:在您的创作中,故乡始终占据重要位置。对您来说,故乡在写作中的位置是什么?为什么故乡是绕不过去的存在?

吴忠全:故乡对我来说是根基,不管我是一棵大树也好,藤蔓也好,长得多高,爬得多远,但根一直是定在那里的。我觉得不止我一个人,对于大多数的写作者,故乡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给你提供了世界最初的模样,成长最初的养分和写作最初的素材,这些都是你如今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基调,你无法逃离,也不用绕着走,让它存在那里就好。

百道网:东北文学这几年备受关注,与同地域作家相比,您觉得自己的“东北叙事”有什么不同?

吴忠全:最近几年,我出版了几本东北地域的小说,很多人说我在跟风,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我十多年前出版的第一本小说,就是东北题材的,甚至我的前四本书,都是写东北的。只是那时还没有东北文学这一说法,所以大家都把我的作品定义为乡土文学,但这一定义和我当时所处的青春文学环境有点不融入,会被贴上“土”的标签。于是后来我的故事就离开东北,来到了大城市……近几年,我把故事又写回了东北,发现大家更容易接受了,同时,我发现自己写东北这片土地的故事确实更顺手,也更多元化,不像大都市那样的苍白和样板,那里有更多的“传奇”色彩。

至于不同,我其实也看过很多同地域作家的作品,我觉得相似的地方很多,但不同的地方在于,在我眼里,东北不是陈旧、落后、伤痕的代名词,它也有很多的现代性可以书写,我也一直在寻找这种现代性和地缘的冲突,这是我越来越能体悟到的一种感受。

百道网:书中多次出现“允许一切发生”的哲学观。历经十年创作,这种态度如何帮助您在商业化写作与文学理想间保持自洽?

吴忠全:现在提到文学理想这几个字,总会觉得羞耻,我对文学好像早就没有什么理想了,或者说,我无法把理想具体化。是奔着拿奖吗?太功利。是为了评职称吗?没什么必要。是为了身份和地位吗?也真的不在乎。所以到最后,好像只有赚钱这一件事(所谓的商业化),可以大大方方地讲,且不会被诟病。追名逐利,是大多行业的终极目的,文学也同样,不能因为是文学,就把它供奉在一个云端的位置,你可以去这么美化,但不能真这么以为。

所以,对于文学这个词的庸俗化,也是我允许一切发生的态度,我早就过了自洽的这个心理路程了,它从来不困惑我。

作者:贾志甜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