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让孩子爱上黑土地》:黑土地文化“走出去”

作者:韩蕾   2025年05月1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2020年7月22日,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关键时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吉林考察调研,为这片黑土地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进一步指明方向、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吉林出版集团外语教育有限公司抓住这一契机,策划了《让孩子爱上黑土地》系列丛书。丛书责编王晓舟表示:“我们希望以吉林省地域文化为背景,围绕‘吉林特色’,为孩子讲述黑土地的故事,带领小读者了解新时代吉林的伟大变化和人文发展。”

《让孩子爱上黑土地系列绘本第一辑(5册)》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作者:霞子
出版时间:2022年08月

《让孩子爱上黑土地系列绘本(5册)第二辑》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作者:霞子
出版时间:2024年01月

内容特色:绘本里的东北风情

《让孩子爱上黑土地》系列已出版10册,包括《查干湖上看冬捕》《捉迷藏的人参娃娃》《一颗种子的奇遇》《婆婆丁飞往黑土地》《大米粒遇上玉米粒》《东北人的丰收季》《不一样的苹果梨》《除夕夜的酸菜饺子》《朵朵的爱心大饭包》《大豆家族奇遇记》。

这些作品,通过生动故事和精美插画,展现了东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第一辑的《东北人的丰收季》中,故事通过一对兄妹探秘爷爷丰富多样的菜园和农田的经历,描述了丰富多样的蔬菜水果,展现了在现代高效农业技术的支持下,农耕生活的乐趣和丰收的喜悦。

《东北人的丰收季 东北特色文化绘本 精装 让孩子爱上黑土地》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作者:霞子
出版时间:2022年08月

另一部作品《婆婆丁飞往黑土地》讲述了一粒蒲公英种子从首都出发,穿越多个自然保护区、森林以及湿地,最终抵达东北大地的冒险旅程。通过这粒种子的独特视角,读者可以见识到东北地区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包括珍稀鸟类与植物,全面地揭示了这一地区的自然风貌和生物多样性。

《婆婆丁飞往黑土地 东北特色文化绘本 精装 让孩子爱上黑土地》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作者:霞子
出版时间:2022年08月

第二辑中《捉迷藏的人参娃娃》讲述了朵朵和小智跟随爷爷上山采参的经历,他们体验采参习俗,认识多种中草药,找到人参并解开了人参娃娃会“捉迷藏”的秘密。故事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情节,展现了长白山自然野生植被的生存状态,让孩子了解吉林黑土地。

《捉迷藏的人参娃娃(精)/让孩子爱上黑土地》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作者:霞子|绘画:小千千
出版时间:2024年01月

《不一样的苹果梨》讲述了朵朵一家在延边的探宝之旅,他们找到了苹果梨的故乡,也知道了苹果梨的来历、传说和历史,还了解了不断丰富的苹果梨产品大家族,增长了知识。通过介绍延边苹果梨以及农业部公布的中国第三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吉林延边苹果梨栽培系统,让孩子了解吉林特产。

《不一样的苹果梨(精)/让孩子爱上黑土地》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作者:霞子|绘画:凌倩
出版时间:2024年03月

“吉林黑土地上可以作为文化标签的事物很多。我们在选取主题时,首先考虑的是对本地人来说,要熟悉、日常,引以为傲;对外地朋友来说,要听说过,对这些事物有好奇,但却不够了解。我们希望借由这些文化符号来展开黑土地上的故事,吸引更多的朋友了解吉林文化,愿意来到吉林,亲身感受吉林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黑土地的地大物博。”王晓舟介绍,《让孩子爱上黑土地》丛书以“一书一主题”形式深入挖掘吉林黑土地文化,力求讲透每个主题,把东北生活的方方面面全貌展现给读者,而不是简单罗列,点到为止。比如《查干湖上看冬捕》分册讲述查干湖冬捕,是以小主人公小智的视角,从天不亮就跟随冬捕队伍出发,看着渔猎工人插定位旗、画窝子、下网……经过十几个小时,看到大鱼出网,讲述整个冬捕的过程。从儿童的视角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让孩子更有代入感,有助于理解和记住。

创作背后:文学与艺术的碰撞

吉林出版集团外语教育有限公司特别邀请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科普作家霞子来创作故事。虽然10本书都是绘本形式,但在故事的策划之初,团队就有意识地针对不同的主题选取了不同的叙述手法。《大米粒遇上玉米粒》《大豆家族奇遇记》采用童话故事形式,而《东北人的丰收季》《查干湖上看冬捕》则贴近乡村生活。有从第一视角展开的,也有从第三人称来写的。在文学性和趣味性上,力求把难懂的知识用儿童能读懂的语言描写出来,让孩子有代入感,能够跟随故事的主人公一起历险,一起思考,一起克服困难,一起达成目标。“我们讲的是东北故事,展现的是东北特色,但在使用文字和语言上,尽量避免了出现方言。这样不会给小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偏差或困扰,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去理解东北文化。”

王晓舟强调,插画与文字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人物主线之外,插画生动呈现黑土地的生态背景,如山水、景点、草木、鸟虫等,都是动态的,能让读者感受到黑土地的勃勃生机。在《东北人的丰收季》里,创作团队为爷爷奶奶家设计了一只小黄狗,多次出现在生活场景里,展现了东北人养宠物的日常。而在《除夕夜的酸菜饺子》中,通过爷爷带两个孩子赶大集的场景,生动呈现了东北大集的热闹,让孩子直观感受到大集的丰富与精彩,“原来东北大集是这样的,大集上有这么多的东西。”

“如何准确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给画家,有一定难度。”王晓舟说。编辑团队在试稿阶段邀请了多位画家,有时一本书需试稿十几位画家,才能确定满意的风格。在创作故事板、人物图、线稿、色稿的过程中,团队通过每周反馈、持续沟通,历经反复磨合,约一年完成画稿。作者霞子也参与了插画反馈,确保画家理解准确。在《大豆家族奇遇记》中,想要将现实与童话结合,不仅画出豆制品,还想呈现出这些美味的食用场景。画家几经修改仍达不到预期,“最终是由我们美术专业的编辑手绘了草图,给画家构图的灵感,确保呈现出完美效果。”

霞子作为科普作家,对知识性内容进行了严格的第一层把关。编辑团队为作者提供了实物图、视频等资料,也有到实地拍摄,并邀请专家审读,确保插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除夕夜的酸菜饺子》中,编辑团队在内部探讨基础上,向亲友咨询取证,最终选择了吉林本地常见的酸菜腌制方法。《不一样的苹果梨》中为了给插画师提供更准确的建筑和街景,团队前往延吉实地拍摄朝鲜族民俗园和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并联系延边大学专家审读服饰和语言内容。《大米粒遇上玉米粒》中,编辑联系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审核现代农业知识;《大豆家族奇遇记》中,邀请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审读大豆加工过程。这些举措保证了图书知识的准确性。

融合阅读:让阅读更有趣

“我们的目标读者年龄是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但对这些孩子来说,想要自己读完整个故事是有一些难度的。我们要考虑,有一部分家长,是想让孩子接触这些文化,但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陪伴共读,如何用更适合小读者的方式来实现自主阅读。”王晓舟介绍,《让孩子爱上黑土地》系列丛书最后采用了融媒体技术并加强互动性,降低阅读门槛,解决陪伴阅读的难题。

比如针对满足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阅读需求,配套开发广播剧,让孩子们在听专业主播讲故事的同时翻看图书,解决阅读困难问题。通过视频生动展示故事内容,增强阅读趣味性。还在丛书封底设计了事物生长变化图,提炼书中内容,助力孩子了解事物生长过程。王晓舟表示,一本书读完了,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这个事物到底是怎么生长、怎么形成的。像东北大饭包,要知道它的食材;苹果梨树,要知道它是由两种水果嫁接而来,要知道一棵树的生长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我们希望这样的知识要在孩子心中留痕,并在文化方面,给予孩子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为了让更多的小读者了解东北文化,从2023年起,出版社项目团队以丛书为基础,联合新华书店合作设计了研学活动。每期围绕一本图书,通过领读、讨论、手工制作等形式,锻炼孩子手眼脑协调能力,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东北文化魅力,深受儿童和家长好评。同时,结合拼图、找不同、你比划我猜等互动游戏,帮助孩子快乐理解书中内容。如《除夕夜的酸菜饺子》中的拼图游戏让孩子们了解东北的过年习俗;《朵朵的爱心大饭包》中的手工制作饭包环节,让孩子们了解东北特色美食的制作过程。当前已在全国19个省市的新华书店开展读书研学活动,已举办7期、400多场,参与人数约5000人。活动已形成每月一期的常态化模式。

《让孩子爱上黑土地》系列丛书荣获第六届吉林省新闻出版奖精品奖,并入选2023年“最美中国绘本”。该系列已成为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黑土地文化‘一带一路’对外出版推广项目”的重要成果。王晓舟表示,通过与海外战略合作出版单位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有声读物设计、数字动画脚本设计、点读印刷工艺和发行物流等环节的全方位合作,该项目显著提升了吉林出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开启了吉林文化“走出去”的新篇章,其效果要远远好于传统纸质书单一、单向输出。

作者:韩蕾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