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致敬经典更好的方式是阅读经典——《致敬经典:我们共同的记忆》出版

2025年04月2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什么是经典?这个问题的答案与为什么要读经典有关,而之所以要读经典,是因为这对一个人的自我及其存在的确认是重要的。文学经典是具备美好品质,值得一读再读、常读常新的文本。通过阅读文学经典,一个人可以为自己的心灵赋予不同于外在世界的秩序,使他在遭遇任何可能时,不是感到混沌和无依无靠。

第五届“致敬经典·寻找我们共同的记忆”名家朗读会即将于4月28日举办,浓缩前四届朗读会精华的《我们共同的记忆:致敬经典》第一辑,近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收录了叶兆言、苏童、李敬泽、李路、吴义勤、邱华栋、余华、阿来、单雯、胡学文、贾平凹、徐则臣、梁晓声、韩东、舒婷等数十位文学名家、学术名家、艺术名家等从不同角度解读和赏析文学经典、艺术经典的文章,并特别收录这些名家的专访,从各自的角度分享了致敬经典、阅读经典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共同的记忆:致敬经典》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者:王文胜 主编
出版时间:2025年04月

本书以“名家素描”“经典赏析”和“采访回放”等形式向名家和经典致敬,带读者领略名家和经典的风采,留住我们对经典的共同记忆。“名家素描”为受邀参加“致敬经典·寻找我们共同的记忆——名家朗读会”的名家作小传,以此记录他们传承经典和创作文学的路程;“经典赏析”则是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品鉴名家们朗读的经典之作,感受经典的魅力,挖掘经典在当下新的生命力;“采访回放”记录了名家对创作经历、何为经典等话题的讲述与思考。

致敬经典,寻找我们共同的记忆

文学经典不是我们被动接受的僵化之物,文学经典的发现和确立是动态的,离不开文本、时代、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文学文本的经典性有待发掘或赋予,在时间淘洗中成就真正的经典。“致敬经典”活动在继承和发掘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方面,通过重温世代相传的经典文本,向伟大的文学传统致以诚挚敬意;另一方面,正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当代生活与生命体验,他们也在提供新的可以发掘经典的资源,提供新的文化记忆空间。

2020年12月31日晚,江苏有线秉持“经典为轴,集大家风范,汇民声之萃,向文化致敬”的理念,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成功举办第一届“致敬经典·寻找我们共同的记忆——名家朗读会”。这一文学盛会至今已接连举办了四届,李敬泽、吴义勤、邱华栋等学术名家,余华、贾平凹、梁晓声、阿来、叶兆言、苏童、徐则臣、胡学文、叶舟、潘向黎、贾梦玮等著名作家,舒婷、韩东、张清华、陈先发、雷平阳、王家新、胡弦、傅元峰等著名诗人,以及张纪中、李路、李鸿良、单雯、李奕洁等艺术名家,都先后应邀来到朗读会现场诵读经典,与线上线下的文学爱好者们亲切互动,将文字阅读与视听相结合,拉近人们与文学经典的距离,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其文本内外的丰富意蕴。

什么是经典?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与为什么要读经典有关,而之所以要读经典,是因为这对一个人的自我及其存在的确认是重要的。文学经典是具备美好品质,值得一读再读、常读常新的文本。通过阅读文学经典,一个人可以为自己的心灵赋予不同于外在世界的秩序,使他在遭遇任何可能时,不是感到混沌和无依无靠。他在早已阅读过的文本中,获得对当前状况的理解、解决办法和语言表达。卡尔维诺的洞见提醒我们,对于经典的反复阅读,就像是不断重复的仪式。在这种仪式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充实自己的生命。致敬经典可以是个人的朝圣之旅,也可以是具有公共性的情感召唤。线上线下相融合、名家网友共同参与的朗读会,不仅是对记忆中经典的重温,也为每一位参与者增添了在场的和集体的共同记忆,更在社会范围内对一些文本的经典化和文化记忆的建构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在朗读会上,各位文学名家、学术名家与艺术名家所选读的片段,有的是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故乡》、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这样早已名垂青史、铸造了我们审美品位与人生态度的伟大经典;有的是像食指的《相信未来》、舒婷的《致橡树》、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样汇聚了一代人笑与泪的名作,这些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仍在读者中间持续焕发着活力;有的则是如朱辉的《万川归》、梁晓声的《父父子子》、叶兆言的《南京传》这样的新作,它们虽在经典之路上仍在攀升,但我们已经可以在朗读者声情并茂的朗诵中,不仅聆听到他们苦心孤诣、精心结撰的文字,更感受到他们文字与生命的合一,以最直观的方式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经典的确认也是对美好人格的加冕。在此,我们相信,这些文本不仅会成为一代人共同的记忆,并且终将在人们的阅读与传颂中,成就新的文学经典与文化记忆。

在20世纪80年代,当代文学能否被写进文学史曾引起不小的争议。不少意见认为,由于时间上的切近,以及当事人的尚在,难以拉开保持客观性的距离,因而当代文学不宜入史。当时学人的审慎态度,使他们对一些文本所可能具有的经典性有所保留,他们选择用能否经受得住时间考验来衡量它们,所以也就推迟或悬置对于那些文本的价值判断。而时至今日,当代文学是否具有经典性,能否成就真正的文学经典,也许早已不再是一个在本质上或是或否的问题了。重要的是,怎样在实践上将那些已经具有经典性,或可能成就文学经典的作品从海量的各种文本中甄别出来。除开作为学术方法的文学史,事实上无论是广播、电视电影、微信公众号推送、抖音短视频,还是像《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我在岛屿读书》这样作家本人出镜的“真人秀”,都参与了对文学文本经典性的确认。相比由学院所制定的“高头讲章”,由广泛社会参与所遴选出的文本,更能体现出一代人的愁和爱、泪和笑。本质上的经典性与事实上的经典性不同。文学文本的经典性的确认离不开各种媒体的参与,文本的经典性是在被反复读、视、听亦即一再“重读”的过程中,在事实上被最终确立的。在当下这个数字时代,文学与文化事业再次面临不同以往的挑战。因而,江苏有线致力于寻找并重温经典,将真正具有经典品质的文学作品,铸造成我们共同的记忆,堪称一次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致敬经典·寻找我们共同的记忆——名家朗读会”是江苏有线借助经典赋能,打造品牌文化高地的一次成功尝试,不仅传递了“向善向上向未来”的价值理念,而且为江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通信服务业的拓新贡献了力量,更为新时代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记忆。

本文节选自《致敬经典:我们共同的记忆》前言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