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亚历山大东征的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时,战国七雄正在中原大地上合纵连横;当乾隆皇帝沉浸于盛世景象时,乔治·华盛顿正在领导美国革命。”这样的历史图景,并非历史偶然,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然而,传统的历史书写却常将中国史与世界史割裂为两个平行维度。
如何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理解文明的共振?历史学者翁启宇的“全球史下看中国”系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给出了答案。自2021年首部作品问世以来,该系列以中国王朝更迭为经线,以全球重大事件为纬线,编织出一张跨越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互动网。翁启宇告诉百道网:“中华文明作为唯一未曾中断的古文明,天然具备作为全球史时间轴的优势。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叙事,让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与同时期其他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
翁启宇
据了解,国内主流历史读物长期将“中国史”与“世界史”切割,导致读者难以建立时空坐标系。翁启宇指出:“‘世界史’在中国语境下常被狭义理解为‘中国以外的历史’,这种认知习惯让读者难以一览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互动的全景。”
这种割裂不仅削弱了中国在全球史中的角色,也忽视了文明间的互动与交融。翁启宇的灵感正源于此:“中华文明是唯一贯穿人类文明史的‘持续参演者’。以中国为坐标,能更清晰地展现全球文明的兴衰规律。”
在“全球史下看中国”系列中,翁启宇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叙事框架:以中国王朝更替为纵向时间轴,横向切入同时期全球重大事件。他说:“在创作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历史事件情节发展来平衡不同文明历史叙述的比重,我在叙述历史事件时,会将中国历史及其与世界的互动与对比作为书中的核心内容,从而在突出中国历史主线的同时展现全球视野。”书中将秦统一六国与罗马共和国崛起并列,分析两者在制度与法律体系上的异同。
创作过程中最大挑战在于突破单一文明视角的史料局限,不同文明、不同语言、不同作者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往往存在时间错位和视角偏差,如何透过这些碎片使全球互动图景呈现出来,是创作的核心难点。翁启宇坦言,这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对比、互证,尤其是多语种互证,“过去,语言壁垒让跨文明研究举步维艰,毕竟没有任何人能够精通那么多种语言。如今,在AI工具的支持下,我们更有可能获得之前难以获得的一手史料”。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以往偏重学术研究的全球史著作,翁启宇在写这部全球史时,更加侧重历史的可读性。他说,不管是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还是希罗多德的《历史》都是一部充满生动细节和宏观图景的伟大真实故事集。正是基于这一追求,翁启宇笔下的“全球史下看中国”系列,不仅是对全球文明发展的重新梳理,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在世界舞台上书写自身命运的真实历史故事集。“真实的历史故事常常比虚构的小说故事更加精彩可读。”
“考古证据是历史研究的基石,我依据出土文物、遗址等实证过的历史构建史实框架。对于一些学术争议书中会给予注明,求同存异,尊重不同观点。”
翁启宇说,跨文明的写作和研究让他得以用更全面的视野看待历史。“历史研究需要多面镜子,不同视角的结合才能呈现更完整的历史图景,才能更看清文明兴衰的规律。”他说:“众多文明同台演绎,像是一场场幸存者的竞逐,有时它让人感悟到文明的底气,有时又让人觉得兴衰无常,那些辉煌或衰落,既现实又魔幻。历史时刻提醒人类,在时间的长河中,人类是渺小的,有时也是无奈的;同时它又激励我们努力在时空中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全球史下看中国”系列最初在天涯社区进行了部分连载,点击量达数百万,并荣登全站头条和历史类年点击量榜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编辑王勤说:“在全球化背景下,读者对历史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单一国家或地区,全球史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翁启宇先生的‘全球史下看中国’系列契合了当前读者的需求。”
“全球史下看中国”系列首部出版后便广受读者欢迎,市场反响非常好,后续一再加印,目前该系列已推出至第三卷。王勤分析其成功原因:“中国大众读者往往熟知中国历史,而对同期世界历史了解不足。随着读者知识水平的提高,历史类图书市场规模逐年扩大,且呈多元发展趋势:细分领域热度攀升,专题史与微观史广受欢迎;全球史视角兴起,读者对跨文明比较(如中西历史对比)、全球史框架下的中国叙事兴趣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翁启宇先生的‘全球史下看中国’系列成为读者的不二之选。该系列通过‘全球史框架+中国主体叙事’的定位,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局限即传统的国别史与全球史的割裂,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和丰富的信息增量,重建了中国历史的坐标,挑战了以欧洲经验为主导的史学话语;推动了历史写作的多元化,为形成‘跨文明比较’和‘互动史观’的新范式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大众阅读层面,它增强了中国历史的文化感召力,其核心的价值在于以‘互动’取代‘对立’,以‘系统’超越‘割裂’,为理解中国与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叙事框架。”
王勤
目前,“全球史下看中国”系列已出版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版社计划以更快的速度推进该项目。内容上,将持之以恒地拓展时间跨度和内容广度,更全面地呈现中国历史在全球史脉络中的发展全貌。同时进一步深化对文化交流、经济互动等方面的研究和解读,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细致的历史洞察。
在翁启宇看来,古代文明的兴衰对当今社会的最大启示在于“文化韧性”:“军事征服可摧毁政权、摧毁建筑、摧毁肉体,但只要文化得以传承,民族仍有复兴的可能。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它不仅是民族认同的核心,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王勤透露,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出版社正筹划该系列通过版权输出、国际合作出版等方式,走向世界舞台,让更多国外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在全球史中的独特地位和贡献,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此外,社里还计划结合数字化技术,开发相关的数字产品,以多种形式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和学习需求,扩大受众群体。
“读史的意义,正所谓要理解过去,才能明白当下,进而预期未来。”翁启宇的这句话,或许是对“全球史下看中国”系列的最佳注解。当前,全球化遭遇逆流,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这部作品提醒我们:人类历史的本质是互动而非对立,“文化的发展绝非固步自封、保守过去,而是在传承历史精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与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中,汲取精华,积极发展出契合时代需求的新文化”。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