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带着六七个人,她从零开始启动一场岛屿出版实验

作者:李子木   2025年05月13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随着出版赛道日益细分,图书发行渠道和营销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出版架构下既有的大部门机制在面对庞杂的选题和多元的营销工作时,很难做到面面兼顾,甚至还可能在某些方向上有所缺失。2022年,海南出版社以“揭榜挂帅”的方式,对社里原来专注地方文化板块、拥有近30人队伍的地方文化(三沙)分社进行了调整,将其与重点项目分社的人员统筹后,重新拆分成四个分社,即主题出版、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生活分社。原地方文化(三沙)分社总编辑白多出任历史文化分社社长,带着六七名同事,从零开始启动了一场岛屿出版实验。

到今年4月,刚好整三年。

2024年岁末团队合影(含实习生)

破局:小姑娘都给急哭了

20世纪90年代,业内刮起一股强劲的“琼版旋风”:《数字化生存》《光荣与梦想》《安妮日记》等引进版图书,“黑眼睛丛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等一批图书荣获国家级大奖,海南出版风头正劲。但进入新世纪之后,面对版权交易日益市场化、资本化,内容生产和发行渠道的变革,“琼版旋风”日渐式微。直至2010年前后海南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成立,琼版图书的出版空间才再次得到释放。

相比国内其他省市的出版市场,海南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

优势在于,海南拥有天然的地理屏障阻隔,市场环境相对独立,出版竞争较小,同时又有很丰富的文化资源等待挖掘。劣势在于,海南人口少,经济体量小,所谓的人口红利在这里很难得到体现。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也造成本地的优质作者资源相对较少,出版机构对市场的探索也不够。对此,白多社长这样说:“有点茶壶煮饺子的感觉。我们发现了‘富矿’和‘宝藏’,却不太容易找到合适的人把它表达出来。”

2023年分社图书

分社成立之初,历史原因造成的选题积压需要处理,新组建的团队需要磨合……但让白多最花费精力的,还是人的问题。

分社的人员大多是从其他板块调整过来的,只有一位是她此前带出来的编辑。“我带出来的那个编辑曾经是老团队里做事最慢的,但却是新团队里做事最快的。改善这种情况,实在没什么立竿见影的办法,只能手把手教。”比如对质检出身的小伙伴来说,因为没有直接面对过作者和一手稿件,编辑加工方面就没那么得心应手。一部稿件如何从整体出发进行考量和调整,意识形态的问题如何防范和化解,如何有效和作者沟通,怎么把稿子变成一本漂亮的书,这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书感”。白多只好一边要求编辑看书、学习理论,一边要求大家进书店、进印厂,亲手触摸不同纸张的肌理,分析图书的装帧工艺,揣摩封面设计的视觉语言,慢慢找“书感”。

2024年分社图书

新的分社人手少,任务重,这就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人都要成为多面手。“编辑除了处理稿件,大家必须直面作者和市场。”白多回忆说:“分社有个小姑娘,之前一直做校对工作,做书的经验几乎没有,在分社成立的第一年,她几乎每做一本书都要哭一次。有一次,一本很重要的书要赶时间节点发布,当天必须拿到书号安排下厂,然而相关部门的同事已经下班了,这个姑娘当时就急哭了。”白多当时出差在动车上,打了好多电话“威逼利诱说好话”,多方协调,最后终于没有耽误发布计划。“类似的情况特别多,第一年基本就是在这样的‘鸡飞狗跳’中过来的。”

“出版永远不是一个人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协同作战,很多时候要提前打好招呼,才能保证其他环节做好配合。”白多感慨地说。分社发展至今,始终维持在6—7人相对稳定的状态。“虽然经常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导致人员安排捉襟见肘,但好在经过这两三年的发展,编辑们个个都成了精兵强将,以一当十的本领大概是这几年攒下的最大一笔财富。”白多戏称自己对编辑们的要求近乎“苛刻”,甚至是“压迫”,但也正是这样的“苛刻和压迫”让每做一本书都要哭一次的新编辑,三年后已能独立运作多条产品线。“后来我经常调侃她,这回不哭了呀。”说这话时,轻舟已过万重山。

2023年年会上的历史文化分社

突围:倒逼出的生存智慧,确立“三不做”

历史文化分社做什么呢?这是人的问题逐渐解决之后分社面临的另一大难题。白多率先做了减法。

在这段异常艰难的岁月中,市场困境倒逼出了团队独特的生存智慧,第一件事就是决定“三不做”:一是质量不高的合作出版逐渐少做,类似的新选题不再做;二是头部资源投资大,分社自身体量小、够不着,没有其他条件保障的情况下不做;三是引进版图书暂时不做。“必须要做一些实实在在你能抓到的事情,凡事都要找抓手。”

一段时间的“减法”之后,分社明显轻简了许多,白多接下来开始做加法,转而聚焦“三个立足”——立足海南历史文脉,立足学术深度转化,立足青年作者群体培育。为此,团队付出了全部时间和精力。

《琼海记》新书发布会上的历史文化分社

《热带植物有故事》来稿时基本就是一份植物图录,很严肃地罗列了每种植物的图片和基础数据。白多的团队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是将整本书重构,变成了一本“植物故事书”。编辑花了大量时间,为每一种植物都配上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比如蓝雪花为什么被叫作忧郁公主?总被蚊子咬该养一盆什么植物?“还有一些植物被历代文人骚客描摹,我们就选取那些上口又上头的古诗词帮助植物开口诉说自己不为人知的身世。每一个植物都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可读性就大大提升了。又是聚焦热带植物,很有海南的特色。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书,要做的故事。这就是‘抓手’。”32开精美书本方便读者在游玩植物园时随身携带,锁线装帧确保跨页图片在平铺的状态下完美展开,进口涂布纸呈现热带植物的绚丽色彩,图书一经推出,就立刻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板块是琼剧产品线。琼剧是海南本土的古老剧种,至今已经有400年的历史,有着极好的群众基础,公园里唱琼剧的和跳广场舞的一样火热。琼剧理论专家、国家二级作曲家周庆辉先生(2021年病故),早在1983年就开始整理撰写相关内容,初步形成了介绍琼剧历史脉络、唱腔技法、剧团演变等内容的《琼剧志》。但是在这40年间,由于种种原因,这本书没有得到出版。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在周庆辉老先生提笔写下第一个字的40年后,《琼剧纪略》终于正式出版。不仅如此,2024年,团队又推出《琼剧通识课》,以年轻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了沉浸式琼剧课堂。为此,白多非常感慨,“我在各种场合都讲,我们是特别幸运的一代。这本书的出版经历了几代出版人的努力,但最终在我们的手上得以和读者见面。以后研究海南琼剧的人,一定要来读读《琼剧纪略》,这是绕不过的一座高峰。一个拥有400年历史的剧种,总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消亡。哪怕有一天慢慢式微,只要有这样的书流传下去,以后的人他会知道,曾经有过一个这样受人喜爱的剧种。我觉得可能这就是出版人该去做的事儿。”

《琼剧纪略》《琼剧通识课》走进海口市工人文化宫

在黎族文化抢救中,分社也充分展现了出版人的历史自觉。黎族文身是镌刻在肌肤上的敦煌,是海南黎族女性的“生命图腾”。黎锦则是“穿在身上的史诗”,是镌刻民族记忆的画卷。海南省民族学会花费二十余年,拍摄了1000余位黎族妇女,用3000多分钟的视频资料和50000多张照片,完成了黎族文身的绝唱,也成就了一部7斤重的大书——《骆越余韵——黎族文身与黎锦服饰图典》。海南“黎族导师”王学萍老人在书评中热烈而不免惆怅地用三个“最”来评价这本书——最全、最终、最爱。“我们的作者说了一句话,‘我做这件事就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要让以后的人知道黎族人是有文身的。’这句话让我感动不已。这也是我们不断主动出击,在黎族产品线上不断丰富的根本动力。”白多介绍,未来将积极配合黎族研究专家探索用AI技术研究黎族文身,不仅要建立数据库,还要借助AI技术“破解”文身密码。

《骆越余韵》新书发布会上白多与专家座谈

历史文化分社还承担着海南省重点出版项目“琼崖文库”“东坡文库”的出版任务。在这项工作中,团队发现这些“文库”分量很重,但阅读的门槛却很高,能够读懂的人少之又少。“‘文库’学术性太强了,对读者的要求非常高。这就和出版的初衷有所背离——我们希望我们的读者越多越好。”白多坦言,“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在琢磨这个问题,如何平衡学术研究型出版物与大众普及读物的关系。学术读物总是被称为冷门,其实有时候冷门也未必冷,只是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太艰深难懂,这就需要编辑去完成我们的另一项使命——我们要成为一块垫脚石,做那个能够把冷门进行热转换的人,走一条学术读物通俗化的路子。这条路并不好走。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做,读者是会感觉得到的。我们的读者非常聪明。”

经过多次研讨,团队推出“琼崖文库”的子系代品牌“崖小书”。这是一个主打青年学者作品的轻学术品牌,以10万字左右的“深度+故事化表达”为特色,聚焦海南,立足全国,面向世界,以更通俗的方式和更年轻、前沿的视角审视海南文化的若干问题,一定程度上回溯历史,能在更大空间意义上展望海南文化的未来。“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积累作者资源,大力培育海南籍青年学者。二是聚焦海南发展,助力当地文化建设。”

筑基:构建可持续的内容生态

历史文化分社目前每年出书大概三四十种,规模不大。一是历史文化类图书查核的工作量很大,难度也很大。比如正在做的《道光琼州府志》,要进行底本的核对工作,资深的古籍编辑一天也只能完成十多页;二是要用细致的工作,做好每一本书。用白多的话说,必须要这么做,有些时间必须要花。

目前分社的重点品类主要有琼崖文库、东坡文库、黎族文化产品线、红色文化产品线、琼剧产品线等。谈起近些年取得的成绩,白多很不好意思,她说:“一直没能带领团队拿什么大奖。但是2023年海南出版社优秀出版物一共18种,历史文化分社占据5种,近三分之一。我们一直在做‘筑基’的工作,希望能先有一个基础量的积累,然后再逐步冲高峰。这样的路走起来很踏实。”

尽管这些成绩喜人,但单一的图书出版,在多元竞争和碎片化阅读的大环境中,显得势单力薄。白多和她的团队也在努力通过构建可持续的内容生态,为优质内容找到更多的触达用户,构建“实现阅读、引导阅读、回归阅读、拓展阅读”的阅读体系。

白多在公益研学课程上

图书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每一本书上市之后就迫切地希望找到它的读者。与之对应的是,很多想读书的人却不知道该如何选书。从2021年开始,海南出版社就谋划一个自己的读书品牌。

“很多读者有阅读的欲望,但却缺乏有效的引导。包括很多家长不知道该怎么给孩子选书。”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读书品牌呼之欲出,白多给它取了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岛·读”。“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海岛上的阅读,有岛屿就有海,读书的感觉就来了。二是‘岛’与‘导’同音,意思是指导,每一期读书会都会有行业大咖指导大家阅读,让那些不知道怎么选书、不知道怎么阅读的人,对读书有一些新的认识。三是希望通过所有人的努力,让阅读成为海岛的生活方式,让来到海南岛的人能感受到这座热带岛屿的文化气息。”在谋划之初,读书会就得到海南省总工会的全力支持,成为以职工书屋为阵地的、以劳模工匠分享为引领、以职工阅读为抓手的全民阅读品牌,并入选中宣部2023—2024年度全民阅读优秀项目,是海南迄今唯一入选的项目。

2024年暑期,团队还做了两期“海洋风”公益研学课程。白多说,“现在的研学课程很多,但我们想的是怎么能让孩子通过一些很有意思的户外的活动、游戏等,让他回归书本,爱上阅读,最终在这个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拥有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底气,这是我们做研学课程的初衷。” 课程以《做海》这本书为依托展开。该书是历史文化分社与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打造的图书。“这是一本很大的立体书,几乎囊括了所有立体书里能见到的机关。我们还有一个概念就是‘把博物馆带回家’,这也和研学课程不谋而合——走出去、读回来、带回家。”今年,团队还计划与多家单位共同研发更多、更有趣的研学课程。

《做海》中的鲤鱼灯

面对此起彼伏的文创热,团队也没有落下,先是自主开发“人人都爱苏东坡”文创大礼包,又基于图书出版开发文创笔记本。“比如去年我们出版的《琼崖战时歌谣》,这是一本传统意义上很正统的出版物。但是在出版的过程中,我们的年轻编辑团队敢想敢试,不仅在装帧设计上创新,还推出了限量版纪念笔记本套装。我们希望能把红色文化做到年轻读者的心窝窝里。”今年团队还计划以“出版+地方文化+平台流量”的新模式推出一部穿越小说。在白多的规划中,“我们希望推出这个书的同时,再推出系列文创产品,比如盲盒、人形立牌等等,通过更多样的产品来提高书的附加值,创造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

远望:要做擦亮窗玻璃的人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上共有25座灯塔,这些灯塔广泛分布于全岛滨海各处区域,不但照亮了航船前进的方向,也见证了海南海岸的美秒之处和历史变迁,守望着海南岛的发展历程,于是一本名为《海南岛灯塔》的书在白多心里扎下了根儿。为了做好这本书,梳理25座灯塔的前世今生,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文化之旅网络,白多带着自己的团队,同相关合作部门的负责人一起,几乎把这些灯塔都走了一遍。白多回忆说:“有一次,我和一位女处长手拉着手穿过一片墓地去找寻一座灯塔,一边走我们一边说,这本书如果做不好,都对不起我们走过的路。”

其实,这条走过的路,又何尝不是历史文化分社这三年的来时路?

“岛·读”活动之《海南岛灯塔》

在历史文化分社的选题表上,还有一个叫做“海南物语”的项目。“我们想通过海南很有代表性的事物,比如说海南的老爸茶、盐、糖、咖啡、斑斓等等这些‘物’,把海南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浅出式的多元展示,用最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把它们在海南的发展变迁和在这个过程中付出努力的那些人的故事写出来。”在这个构想中,白多一边比划一边说,“落地的产品大概会是一个系列的小册子,用精美的装帧设计甚至以伴手礼的形式,为每一个来到海南的人提供一扇了解海南的窗口。”她出神地看着窗外接着说,“而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这扇窗,然后去做擦亮窗玻璃的人”。

从2007年来到海南读书,至今已经过去了18年。从当初的落差太大“要不我回去重新考一次”,到如今的新海南人,白多对海南的感情逐渐融进了自己的骨子里。“特定的情况下,比如台风来袭、船舶停航,海南岛就真的成为一座孤岛。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岛屿的独特,就会特别想要把这种独特的东西挖掘和展现出来,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

凌晨陪同《琼海记》作者出海拍摄的白多

白多是个很注重长线思维的人,一个“文物中的海南”的选题,在她心里已经藏了很久,并且和海南相关机构做了长期的跟踪沟通,明年或许有望启动。她说,“很多项目从策划到落地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你心中坚信那是一本值得留下来的书,它总能落地。总结起来就八个字:紧盯不放,等待时机。”

年初,历史文化分社制定了“月月有好书书单”,计划每个月推出一本好书,同时积极谋划“十五五”选题,为一些“大书”做好提前规划。曾经有一位前辈对白多说:“我希望你们这样的分社来做海南社的品牌。”对此,她一直笃信,“希望我们是刮起下一轮‘琼版旋风’的那一波幸运儿”。

作者:李子木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