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制造业与美国城市的兴衰 ——《裂城》:一本深度研究观察美国社会的好书

作者:张彧   2025年04月17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美国,是目前综合实力第一的超级大国,也是全世界,包括美国学者在内的研究重点对象。对于一个国家研究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领域,但笔者认为真正准确研判,还是应该从这个国家的内部着手,近期阅读《裂城——美国城市的贫穷与繁荣》,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对于美国社会的理解,认识明显深了一层。

《裂城:美国城市的贫穷与繁荣》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美] 艾伦·马拉赫 著
译者:高舒埼 赵牧蓑 译
出版时间:2025年01月

本书主题就是:讲述了自2000年以来,美国的老工业城市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对未来的意义。当然因为要叙述城市的发展和变化,肯定不能单纯拘泥在一个时间点,需要进行一定程度回溯,作者对很多城市都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比如在杨斯敦市,1954年的制造业岗位还有25000个,到了1982年只剩下5000个。面对产业淘汰和全球竞争,美国腹地的工业比如钢铁,汽车,重型机械等正在缩减规模和逐渐消失。作者在书中列表数据显示到了20世纪末大多数重要的工业城市中,十分之九的制造业工作已经消失。那些消失的工作岗位定义了这些城市,它们不仅创造了强大的蓝领中产阶级,还创造了城市的文化氛围。但随着岗位的缩减和逐步消失,整个城市的文化也全部改变。这对于一个城市改变,可谓是颠覆性的,影响深远,对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民冲击也是巨大的。

比如2000年到2015年之间底特律市的非洲裔美国人中,已孕夫妇下降了60%,克利夫兰下降了50%,虽然和孩子独立成家和离婚分居有关,但更大程度是成千上万的家庭主动离开城市,他们用行动展示了自己对城市的态度。而2013年调查员发现在底特律已经有多达5万幢空置或者废弃的建筑物,而在本书出版的2018年,作者估算这数字起码达到了10万,在废弃建筑的周围,可能还有更多的空地。这也是人员迁移的必然产物。但离开的人毕竟不是多数,大部分人还是在城市中继续生存,那么他们怎么样呢?作者写到“单亲妈妈大多数有工作,但通常受到技能不足,教育水平有限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困扰,导致了底薪,恶劣并且不稳定的就业环境”,2015年克利夫兰56%的单亲妈妈家庭收入在贫困线以下。而次贷危机给社区带来最大的困难是,城市似乎无法给人们提供应有的、像样的服务,人民普遍感到被一个冷漠的大城市抛弃了。人们缴纳很高的房产税,但破损的道路,坏掉的路灯常年无人修理,而且你拨打报警电话后,要过很久才会出警。

美国工业城市,社区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是否没有采取措施,不是的。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政府已经在采取一些办法应对,寻找变革的办法,其中典型的是找到释放城市经济潜力的捷径,有成功,有失败。后者典型是体育场馆建设,而且席卷美国多个城市,比如克利夫兰建造了3座巨大体育场馆,其中有职业棒球、职业篮球、职业橄榄球馆。按照作者书中估算,以2017年货币计算,规模已经达到8亿美元,不能算少,但作者明确指出,这些建设除去带来无形的骄傲和球队冠军之外,很难说还有其他实际好处,除去烧烤店和酒馆及一些停车场外,没其他设施,用一句很难听的话说,市政府为新体育场提供资金,实际是在花费数亿美元招待郊区居民前来观看比赛。在进行建设之外,政府为企业采取减税办法,吸进其迁入城市,或者给建筑,开发商提供税收优惠,比如在2000年费城市政府决定在未来十年内,免除基础土地价值以外所有新住宅开发项目的房产税,截至2013年,该项目创造了1万多套新住宅和5000多套旧住宅改造。从效果看费城市的做法还算比较成功。但作者也指出很多州和地方政府愿意出资数十亿美元的代价追求经济发展,而很少认真核算成本和收益,或者讨论究竟谁是受益群体;城市中主要企业所掌握的物质资源和它们的诉求,往往能压倒其他,城市会优先考虑大型建设项目和补贴企业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市长需要当地企业、金融部门支持、推行其政策。

作者最后也提出自己的观察和看法,要以人的就业和生活为主,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保障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少数人的,同时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作者对未来城市发展抱有乐观态度,但也承认前途很多是未知的。

读过本书,可以清晰感觉到美国城市、社会生活所积累问题之多,之严重,对于外国人,或者对于没有经过实地考察,多年跟踪研究的本国人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这些问题积累多年,长期难以改善,可见既有冷漠,也有方法不对头,所谓方法不对,就是没有把人的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以为只要有经济发展,人的生活一定会好,这其实不是必然的,否则不会出现贫富差距拉大这种情况,而美国是在西方社会中贫富差距、基尼系数最严重的国家,虽然其综合实力强大,但城市社会暴露如此严重的问题,可见是其本身发展方式造成的。这些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增加而改善,反而日趋严重。公共设施、基础建设又必须依靠政府进行维护、修缮,个人是无能为力的,无论在哪种国家均是如此。因此,恢复、振兴城市离不开政府,但在实际管理和运作中,无论是州,还是市,确实都有局限性,想为大多数人谋利思路是好的,但在运行中,能做到多少,确实需要看具体情况。

中国人阅读这本书,自然会联系到自己的国家,在中国中部地区城市发展空间仍然不小,但在超级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等地,其实也产生了问题,就像作者书中讲到的人的就业和安全舒适的生活,相信在超级大城市生活居住多年的人都可以感受到生活上的某些不方便,交通成本高,虽然就业机会比中部、西部城市要多,但生活压力、艰辛都是现实问题,距离舒适的生活仍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本书作者的看法,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张彧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