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专访周秦:让昆曲有尊严地存活传承

作者:张洁   2023年08月2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苏州有两大名片,一是园林,二是昆曲。”昆曲流传600年,稳固而缓慢的节奏中流淌着的是古人的生活情趣、审美理想和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最高境界的美。

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大家美育课”书系,将昆曲纳入其中,并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中国昆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周秦等十位中国戏曲研究专家的精品昆曲课程集结成一本《昆曲之美》。这本书从昆腔的起源和特征讲起,延伸至昆曲的经典唱段与鉴赏方法。百道网专访了本书系中《昆曲之美》一书的作者之一周秦教授,请他从专业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什么是昆曲之美,什么是传统之雅。

 

《昆曲之美》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译者:叶朗,顾春芳 编
出版时间:2023年05月

周秦,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昆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副会长,青春版《牡丹亭》首席唱念指导。2017年,经文化部普查统计,我国现存348个地方戏曲剧种。在这348个戏曲剧种中,作为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的剧种之一,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中国非遗之首”。昆曲为何能够在种类繁多的戏曲中独占鳌头?周秦说:“因为昆曲艺术是一种成熟完美的综合性艺术,它的遗产价值体现在极其广泛的文化领域。”

周秦教授

昆曲之美,美在文学性和唱腔

中国戏曲,曾有过“花雅之争”,昆曲作为“雅乐正声”,独列“雅部”。有别于其他剧种常常出现的“名人效应”、“粉丝捧角”等情况,昆曲相对地对表演者并没有体现出过多的追捧,也没有形成诸多的表演流派。因为无论是谁唱谁演,都必须是魏良辅的腔、叶堂的谱,都必须是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昆曲有“根本”,其“根本”,在于其曲牌、宫调、腔格、口法,每一句唱词、每一个音符都有案可稽,其剧本都是名家杰作,其中沉淀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民族智慧的积累。这才是昆曲之“美”,也是昆曲得以传承不绝的内在依据。”

昆曲有许多剧本,如宋元南戏的《荆钗记》《白兔记》、元杂剧的《单刀会》《风云会》、明清传奇的《牡丹亭》《长生殿》等,都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不朽之作。其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该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压迫的行为,字里行间体现出主人公追求内心精神的完全超脱,蕴含了绝对自由的道家思想,文学影响十分深远。除此以外,昆曲中一些名剧的经典唱段还曾被收录进教科书中,成为中国学生的艺术和美学启蒙之作。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票通过了昆曲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首批入选的中国“非遗”,标志着昆曲的影响已远远超出戏曲领域,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

“昆曲作为‘百戏之祖’,为后起剧种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其文学剧本、唱词念白不断被其它剧种吸收改编,“改调而歌”,其表演艺术五功四法、角色行当,成为戏曲界共同遵奉的规范。唯有建立在吴语基础上的昆腔音乐,乃是昆曲艺术的立身之本,是别的剧种学不来拿不去的。”周秦认为,昆腔音乐具有曲牌、宫调、腔格和口法四大要素。在他看来,“昆曲首先是一种戏曲声腔,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然而如今人们研究昆曲,恰恰对此关注最少。他在北京大学《昆曲之美》课程中,常常以《昆腔音乐与度曲》为讲题,就是希望向广大听众和读者介绍普及有关昆腔的基本知识。

“有必要把昆山腔’‘昆曲’、和‘昆剧’这三个概念区别开来。”周秦强调说,“从学术的角度考察,‘昆山腔’是指声腔音乐,‘昆曲’是指文学剧本,是用昆山腔演唱的词曲,是高明的《琵琶记》、梁辰渔的《浣纱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而‘昆剧’则是以折子戏为主的剧场搬演。”这三者各有所指,不宜混同。

早在元末明初,昆山腔已经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产生于今天的苏州昆山一带。关于昆山腔的权威说法出自魏良辅《南词引证》。明中叶前,江南流行五大声腔,流行最广的是弋阳腔,但魏良辅却在文章中说各种声腔“惟昆山为正”。昆腔音乐有四大要素:曲牌、宫调、腔格和口法。昆曲“曲牌”取材于唐宋诗词、金元诸宫调、宋元南戏、元杂剧、元明散曲、明清时调以及宗教音乐、民间俗曲、少数民族歌曲、市井叫卖声等,共有2000多个。牌有定腔,句有定式,字有定声,但作曲家依然可以在遵循曲牌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作出修改和创新。

周秦说:“在苏州地区,在我这个年龄层次,有点文化的人家,作诗填词、吹笛唱曲,都是童子功,不是在学校学的,而是家里教的。”周秦热爱昆曲,喜欢擪笛教曲,终身修炼,不离不弃。他对昆曲的领悟,源自苏州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源自家学陶冶。

昆曲之难,难在传承和推广

“终生修炼,不离不弃”。八个字道尽了昆曲传承之难。

1989年,周秦正式加入到昆曲的传承和教学工作中,才发现昆曲的传承竟是如此艰难。当时钱璎、顾笃璜等苏州文化系统老领导想到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来拯救昆曲、弘扬昆曲,于是以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名义与苏州大学中文系合作开办了昆曲艺术本科班。周秦被聘为班主任,同时还承担了度曲、昆剧乐队、诗律学、昆曲通论四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为昆曲把脉后,周秦和同事们一致认为昆曲之所以举步维艰,主要在于人才的缺失。不同于其他剧种,昆曲剧本所具有的极强的文学性,要求演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不管是唱《牡丹亭》还是唱《长生殿》,总要先知道唱词的意思。不知道唱词的含义,又如何能唱出感情?”另一个难题则是提高戏曲学者对昆曲的理解。部分学者对昆曲的了解限于文本,对如何唱、是否可以搬演都不清楚,甚至不愿意看戏。这样的学者无论见解多高明、学问多深厚,对昆曲的保护传承恐怕都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

周秦和同事们希望通过4年的本科教育,培养出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昆曲演员,和一些真正懂戏台、懂演出、接地气的戏曲学者。事实证明,他们制定的目标过高了,4年的时间太短。加上当时的经济文化形势,昆曲班学生都没能按专业分配工作。但是通过4年学习,学生懂传统文化、懂传统礼仪、懂传统艺术,在人才市场颇为抢手,这从側面证实,昆曲艺术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极好教材。于是,在1993年昆曲班学生毕业后,昆曲艺术作为一门课程被保留了下来。到如今,周秦已经在苏州大学教授昆曲30多年,2012年,他的昆曲课程录制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得到广泛传播。周秦说:“要保存昆曲作为诗之一体的最优秀的精华部分,让它们同唐诗、宋词、元曲一道传之子孙,使后人能像熟知李白、苏轼、关汉卿一样地熟知汤显祖、洪升,熟知他们的名作《牡丹亭》《长生殿》,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应当能够而且必须尽力做到的。”他提到2001年昆曲入遗时复旦大学章培恒在《文汇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赫然是:“不能欣赏昆曲是知识分子素养上的缺憾”。中国的大学生、知识分子,如果一点文化自信也没有,如果不喜欢、不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乃至于学着西方人的口气对传统文化吹毛求疵,我们不能说你不是知识分子,但是很明显,你是有缺陷有遗憾的。

鉴于这样的理念,周秦数十年如一日,心甘情愿地为昆曲奔走呼喊。他携笛走遍南北各大都会高校,把昆曲之美带给年轻一代。他一次次告诉大家,昆曲其实一点都不难,只要你愿意接近它,事先看看剧本,就可以听懂看懂昆曲,进而爱上它迷上它,离不开它。为了表彰周秦对昆曲传承和传播做出的贡献,苏州市政府为他颁发了“昆曲评弹传承荣誉奖”,文化部也授予他“昆曲优秀理论研究人员”的荣誉称号。荣誉当然光荣,但周秦更希望自己的教学是合格的,他想要引导更多年轻学子了解昆曲之美,传承好我们民族最优秀的文化艺术。“昆曲是苏州的门面,我们一起努力,将它发扬光大。”

让流行的归流行,让传统的归传统

当谈及应该如何保护昆曲时,周秦并不愿意将“流行化”、“通俗化”当成保护昆曲的手段。他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并颁布遗产名录的动机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防止文化过快地趋同。昆曲的特点是高雅,体现在表现形式的简约淡雅和表现方法的精致细腻,我们要做的,是让它有尊严地活下去,传下去。应该想方设法继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而不是改变基因、降低品格的手段迫使高雅艺术适应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如同昆曲、古琴之类沉淀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免于消亡。“如今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流行文化,它们节奏强烈、色彩浓艳、感情外露、动作猛烈,足以娱乐社会。但是流行文化往往日新月异,淘汰很快,并不能替代优秀传统文化。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传统文化。“所以没有必要对所有的文化艺术一视同仁,统统市场化、商业化,让流行的归流行,让传统的归传统,分途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

一头银发,大步流星,周秦精神矍铄地奔走在保护、传承和推广昆曲的道路上。他说,遗产意义的昆曲艺术是历经明清两代至今存活在舞台上的传统折子戏。2006年初伊始,他率领的科研团队通过深入调研,厘清了京、沪、宁、苏、杭5大昆剧院团自1956年以来有演出或传承记录的所有昆腔折子戏家底411出,选择较为早出且较为完备的戏宫台本,曲词、宫谱、念白、科介悉仍原样,略按时代先后次为六卷,结为《昆戏集存·甲编》,于2011年由黄山书社出版。而后历时6年,就《甲编》所收戏曲文本加以注释评析。寻绎故事源流,探析传承嬗变之迹,校诂文字,训释典故,解读方言,汇集评跋,作为《昆戏集存·乙编》,于2017年由黄山书社出版。再后又经6年,就此411出传统昆腔戏的音乐加以翻译校释,数易其稿,终于杀青,是为《昆戏集存·丙编》。多年辛苦只为这一项工作,周秦却一点都不觉得辛苦。他告诉我们,“昆曲之美,无与伦比,和大家一起传承昆曲,守护民族文化的根脉,此生无怨无悔。”

关于“大家美育课”系列丛书

这套丛书是由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朗、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联合主编,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策划的美育通识读本,该书系共包含《艺术与审美》《敦煌的艺术》《〈红楼梦〉的意蕴》《昆曲之美》《博物馆寻美》等5册图书,凝聚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杰出学者和优势学术科研成果。“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先生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思想。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精神的熏陶。1921年,北京大学在全国最先开设了美学课程。百年以后,以美学学科建设历史为基石,“大家美育课”应运而生。

这是一套蕴含了思想学术之美、时代精神之美和文化自信之美的系列图书。书系的五大主题集中呈现了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最高审美形态的经典作品,能够引领读者建立和加深对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的认识和体验。

作者:张洁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