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新史学的重建与开新》(以下简称《明夷》)图书分享会于2023年2月24日下午3点20分在北京图书订货会8号馆(四川文轩展厅)举行。本次活动由海南出版社主办。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分社社长彭明哲、海南出版社副总经理文远怀出席了本次分享会。在分享会上,《明夷》一书的作者、知名历史学者马勇先生和中央党校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教授进行了对话分享。
在对话分享正式开始之前,主持人首先对两位嘉宾做了简要介绍——
《明夷》一书的作者马勇老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史等研究。著有“晚清四书”系列(《觉醒》《维新》《国变》《革命》),以及《激荡》《回望》《中国儒学三千年》等耳熟能详的作品。
王学斌教授是中央党校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晚清政治文化史。已出版《颜李学的近代境遇》《向生与求死:晚清政坛另类笔记》等著作十余部。
在当天的对话环节,马勇老师首先谈了谈书名,他认为,“明夷”就是对历史的回望,就是往回看,看过去走过的路,但是主要还是讲中国史学过去是个什么状况,未来往哪个方向走。
对话主要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展开:
1.如何看待历史书的真实性
马勇老师认为,认识历史的真相是很难的,这一点中国古代史学家都认识到了。每一个写作者、每一个读者的立场、知识结构、经历、见识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就完全不一样。不论有多悠远的历史,有多丰富的资料,历史学仍然有很多讨论的空间。因为消失过的东西只能去重建复原、逼近,而不可能真正还原——这可能正是历史学在新的时代中仍然有自己空间的原因。
王学斌老师则认为,在大数据时代,虽然人们可能通过现代化的手段看到很多数据、很多文献,但是人们的知识积累也是有限的,只能基于自身的技术积累和眼光视、野去做研究,肯定会受局限,这种局限可能是主观的,但是要以求真求实的心态去做研究。
2.在互联网时代,历史书写应该有哪些变化
马勇老师认为,所有的写作都是要让别人明白,要把自己的意识传导出去。他说他的书是写给非历史专业的人看的,要符合这样的大趋势,就要讲出专业性,“因为读者首先认同的是我,因为我是做这个领域的,我就要写出自己的专业性”。但目前这种网络背景、阅读状态下,历史写作还要从现实出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王学斌老师则认为,现在短视频、手机阅读基本上已成为中国人的常态。人们获取信息的兴奋点是不一样的,这时怎么能够让阅读被更多人喜欢?其实考验的还是怎么写。他认为,一方面要坚守,另一方面要从题材上做一些转变。要在有丰厚的积累之后,能够用特别深入浅出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把一件事讲清楚,让人家产生共鸣。
3.分享一些出版中比较有趣或者印象比较深的故事
马勇老师谈道,遇到好的出版人非常重要,好的出版人实际上会帮写作者规划、构思、架构。有很多东西是写作者自己能想到但看不到怎么做的,那么可能出版人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兼顾,把原有的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东西组织建构起来。
王学斌老师则分享了他跟马勇老师第一次见面的故事,就是2011一次文化论坛上,他的一篇文章,马老师看完之后提出了一些很直接的问题,对他帮助很大。
结语
熟读历史,不会轻言历史性的创造;熟读历史,应该能够为现实提供某种借鉴。
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历史作为一种学问,除了弄清历史真相,记录历史事实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参与历史的创造——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了解过去,用历史教训指导现实,更好地服务现实。抱持着这样的美好向往,海南出版社将策划出版了这本史学专著,以期引导读者树立正确史观,辩证地看待史学转型。
来源:百道网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