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袁隆平说“你要把南繁写好”,于是她扎进地里

作者:刘瑞丽   2022年06月1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海南出版社通过出版杨沐的报告文学《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从种子的角度,以及南繁对于种子的重要性的角度,书写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作者杨沐牢记袁隆平说的“写南繁好哇!要把南繁好好写写。”她历经三年,采访近百人,深入南繁科技工作者的生活,走访多地,最终完成这部作品。对于这本书的写作出版以及南繁历史,百道网专访作者杨沐。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每年9月至翌年5月,都有大批农业科研工作者像候鸟一样来到海南,利用这里独特的热带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热带种质资源,开展作物种子繁育、制种、加代、鉴定等科研活动,这被称为“南繁”。南繁既是指育种家的育种行为,也是指适于冬季种植夏秋作物的南方土地。我们现在说的南繁土地,是指北纬18度附近的海南三亚、陵水、乐东的26.8万亩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已经审定、育成的万余种农作物新品种中,70%以上都经过南繁培育。南繁成就了中国杂交水稻,玉米的六轮种子更新,高粱的五轮种子更新。

杨沐的报告文学《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聚焦南繁基地,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记述了南繁基地的发展历程及其卓越贡献,为读者揭开我国农作物种子繁育“大本营”的神秘面纱。所谓的粮食安全,种子是基础,耕地面积是保证,这本书主要从种子的角度,以及南繁对于种子的重要性的角度,书写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

为创作这本书,杨沐三年行程数万里,采访近百人,深入南繁科技工作者的生活,走遍海南、新疆、北京、江苏、河南、湖南和湖北等地……在本书中塑造了南繁人的英雄群谱,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紧凑型杂交玉米专家李登海、西甜瓜专家吴明珠、抗虫棉发明家郭三堆等,他们展现出的科学家精神各有不同侧重,但是也拥有无比坚韧、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不忘初心、久久为功的共同特征,体现了南繁的力量。

作为60后,作者杨沐表示,“我是从饿着肚子的年代走过来的,深知粮食的重要性,但此前却不知道育种人的艰辛。”百道网专访杨沐,请她介绍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并分享她对于海南南繁历史的思考。

《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作者:杨沐
出版时间:2022年06月

身上流淌着南繁基因,通过这次写作终于“扎进地里”了

百道网:请介绍一下您关注“南繁”,创作《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这本书的缘起和初心。本书落地海南出版社的经过是怎样的?

杨沐:《南繁》这本书是海南出版社策划的。总编辑谭丽琳找到海南省作协梅国云主席,商议双方共同推进图书写作、出版,找海南作家写这个海南的题材,梅主席当即想到了我。梅国云主席曾在本书新书发布会上说,“扭转了中国粮食命运的南繁,是非常重大的主题,如果没有深厚的情怀,没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吃苦耐劳作风,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杨沐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本身就从事这项事业,她的身上流淌着这样基因;还有一点,七八年前杨沐为了创作西藏文学作品,曾经数次只身走进世界屋脊,历经千辛万苦,那文字,你丝毫看不出,竟来自于一个苏州女人的手笔。”我一直记得梅主席给我打电话时说,有一个写作项目,可以采访袁隆平,你想不想接受?我一想到可以采访袁隆平先生就满口答应。可以说,海南出版社、海南省作协,还有我,共同把这件事做成了。

百道网:您过去的代表作都是小说,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来讲“南繁”故事,对您最大的挑战是什么?通过此次创作,您本人有哪些收获?

杨沐:写这本书最大的困难是我是个农业科技知识的外行,是“南繁”的外行,甚至是我虽然居住在海南,却从没有听说过“南繁”,只听说过内地人来海南种地,我一直误以为是内地的种田好把式租下海南的土地种瓜种菜。恶补农业知识,了解南繁,阅读像袁隆平这样著名南繁人物的传记成为我的必修课,这差不多花掉一年时间。另外,即便是阅读了几位南繁人物传记,我并不知道“南繁”的历史是什么。如果说“南繁”是一块花布,我看到的那几位人物传记,可能就是这块花布上的几朵花,但是,这块花布到底有多大,大概包括什么内容,一直是我要探索的,甚至一直伴随我采访、写作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我从采撷的一篮子果实中,挑出了几个最大的果实,但是,如果不让我采够一篮子果子,我不能贸然下笔写这几个最大的果实。

2020年10月,杨沐在乌鲁木齐,新疆农科院的棉花试验田,采访农业科技人员

这次写作的最大收获是,完成了某种生命的转变,比如说,有些人一直脚踏实地,经过某件事开始飞升;有些人一直比较抽离现实生活,而经过某件事,落在大地上;这次写作经历至于我,就是后者:生命状态落地了,写作也扎进地里了。

梳清袁隆平等杂交水稻专家的贡献,是对中国杂交水稻发生史的一种抢救

百道网:您认为本书的最大亮点或特别之处是什么?通过本书,您最想对外传递怎样的声音,或表达怎样的情感?

杨沐:这本书梳理了“南繁”发生的那段历史,用我的办法讲清了我国为什么南繁,讲述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这本书贡献了袁隆平起初发明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十几年里,他作为一个科技青年实事求是、挑战学术权威的雄心,我们以往的报道里,这方面的报道不够突出,实事求是和久久为功的精神,成就了袁隆平,也就成了中国杂交水稻。本书另一个贡献是,在“野败型”三系法杂交水稻研发过程中,笔者厘清了袁隆平周围的其他杂交水稻专家的贡献,对其他专家的采访和记录是对中国杂交水稻发生史的一种抢救。本书还有一个贡献就是,通过讲述玉米杂交种百年历史,杂交玉米单交种六轮的种子更新,说明种子对粮食总产量的重要性,南繁对种子更新所起的作用。

杨沐与玉米专家程相文

百道网:在《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一书中,您生动地描绘了众多人物形象,并且采访近百人,行程数万里。您是如何选择采访人物的?在为了写这本书的采访和调研过程中,最让您感动的事,最让您内心受到震撼的事情是什么?

杨沐:行程数万里和采访近百人是因为,我想从众多的机构、部门,从不同的育种家那里听到不同的南繁故事,没有这样深度的采访,我不敢说我的人物、我的言论就立得住脚。当然,还有千千万万的南繁人的故事有待挖掘。

在新疆采访时,我们的车从乌鲁木齐到鄯善县,一路行驶也没有遇到几个村,沿途也没多少车经过,天大地大戈壁茫茫,很难想象这已经是2020年了,还有这种状况;而在六十多年前,吴明珠刚到鄯善县农技站工作,骑马下乡时茫茫原野里就一个姑娘骑马独行,想到这个情景,身为一个女性,除了对另一位前辈女性敬佩外,还有心疼,我写她的故事时,很多情景感同身受。2020年时,吴明珠院士深受阿尔茨海默病的困扰,已经不认识大多数人了,但是一说到“去海南”“下瓜地”,她就去柜子里去找出差的提包,面对这情景,除了尊敬,就想把吴院士的故事写好,让更多人的人知道她、知道她的事迹。

另一个感动我的场面是,2021年2月我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三亚南繁基地希望再次见到袁隆平先生,我听人说,他每天下午都会出来走一走。我在基地徘徊了一个多小时,后来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看出我的意图,令我感动的是,袁先生从家里踱出来,我对他说:“袁老师你还记得我吗?我是海南的作家,写南繁采访过您。”袁隆平老师说:“写南繁好哇!要把南繁好好写写。”接着他又说,“你是海南的作家,你要把南繁写好。”我一直揣着这句话,兴致勃勃地、也是无比艰苦地把这本书拿下。

2020年9月,杨沐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釆访袁隆平院士

有深度的关键是,以自己的阅读和理解,构建科学家伟大事迹的内在逻辑

百道网:长期以来困扰报告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报告文学的写作缺少必要的反省的距离,所以难以追求理性反思的深度。在《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这本书里,您认为您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杨沐:报告文学的短板是往往能讲清一件事,但是人物塑造缺乏小说、戏剧那样的深度,你说的“反思”最终要在人物塑造中体现出来。我不能说我完全避开了这个短板,而我在写我的科学家人物时,尽我在小说写作中训练出的能力,把各个科学家写得有他们的个性,有他们的特色,虽然他们的工作都是育种,但是每人走的道路各不相同,从中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性格和人生境况。我对这本书比较满意的是,我没有被这几位科学家伟大的事迹捆住手脚,仔细描述他们的过往,以我的阅读和理解,建构了他之所以是他的内在逻辑;有了这个内在逻辑,他们最后成为科学巨人或者杰出的育种家,就可信,并令人尊敬。

百道网:在出版本书过程中,海南出版社主要给予了哪些帮助和支持?您对这次合作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杨沐:我在接受这个写作任务之初或许还有一些天真的想法,但是,随着研究资料和采访的深入,我自己认为,这是一个该我写的题材。为什么?太多的历史渊源、太多的情怀需要找到一个大筐子来盛,南繁题材就是这个大筐子,我很幸运这个大筐子转到我的手里,我很幸运由我来采撷南繁的大果子装到这个筐里。海南出版社在我采访的过程中一直为我提供方便,安排进驻三亚南繁科学院、参加中国种子大会,中非农业论坛大会。在我穿过大半个中国去采访时,副总编辑刘逸一路给我提供介绍信;而在出版的最后阶段,出版社最强力量——总编辑、副总编辑、编审骨干——通宵达旦审稿、校对;每一个事件的时间、地点、会议名称、著作名称、每个人物出场时他所在的单位名称都一一进行核实;我遇到了一个无比专业的、敬业的编审、出版队伍,他们对工作的认真,令人尊敬;同时,他们还有一支宣传、活动策划、实施的专业团队,他们一整套出版流程、各个团队配合,让我感觉这是一支非常朝气蓬勃、并且训练有素的团队。

《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新书发布会在三亚市崖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举行,现场嘉宾为新书揭幕

可以说,《南繁》这本书是海南出版社、海南省作协与我,相互扶持、互相成就的一本书,也是我采访的那些科学家、育种人以及他们的助手、学生等等一百多人相互扶持、共同成就的一本书。大家努力,共同高柄南繁精神。

作者:刘瑞丽

编辑:道之

终审:令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