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一部翔实而细致地著录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及器具的图文并茂的著作

作者:戴吾三   2021年11月19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依据18世纪西方工具分类法,将工具分为基本工具、农业工具、制衣工具、建筑工具与运输工具五大类,每类之下再细分,共140余项,涉及劳动工具和器物千件之多,几乎涵盖中国人日常所用。该书涉及范围广、工具和器物多,文字与照相记录方式并用,且测量精准,在中国科技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本文系该书译者戴吾三所作译序,他从作者本人讲到本部作品的特点、出版意义等,希望读者可以重温那段器物历史。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原书名为“China at Work:An Illustrated Record of the Primitive Industries of China's Masses, Whose Life is Toil, andThus an Accou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直译是“劳作的中国:中国劳苦大众生活的原始工业图志—— 中国文明记录”,作者是美国学者鲁道夫·P. 霍梅尔(旧译杭默尔、汉默尔)。本书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时隔80余年后以中文形式面世,穿过历史的岁月,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它独特的生命力。

鲁道夫·P. 霍梅尔,1887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908年移居美国。曾入哈佛大学和里海大学学习,后在多家企业和机构工作。1921年霍梅尔接受亨利·查普曼·莫瑟博士提出的研究计划,远涉重洋到中国,任务是“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和器物”,并带一些工具实物或复制品交给莫瑟博物馆。说到该研究计划的缘起,莫瑟博士在宾州的多伊尔斯敦城创办了一个冠以家族名义的莫瑟博物馆,收藏有近2.5万件由欧洲移民带来美国或按欧洲样式设计的工具和机械。有感于美国已普遍采用机械化,使得传统的工具和机械很少使用或废弃,莫瑟博士便想到用家族基金资助一个研究计划,研究未被现代化和机械化的潮流冲击的远东的农业和手工业。

莫瑟博士的想法很有创意。然而,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却缺乏充分估计。霍梅尔实地调查所花费的时间比预计的长,先是从1921年至1926年,后是1928年至1930年,范围广到半个中国,足迹遍及十几个省和地区。实地调查的难度也比预想的大,不仅是战争、交通等原因,就以用照相机为例,这种当时已为西方人熟悉的工具,却因中国人对照相机的本能反感而阻力重重,“这种反感不仅使人们不愿被拍照,还不愿让自己的物品被拍照”。即使做一些基本的尺寸测量,“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同给他们照相这件事一样被忌讳,甚至被看作是最致命的一点,可能就像是用尸体去量棺材的大小一样难以接受”。(霍梅尔语)

在克服了种种困难后,1930年霍梅尔完成任务回国,此后他整理调查资料,著成《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一书,1937年在纽约出版。说到本书的目的,霍梅尔在序言中写道:“在于展示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全貌,就像今天千百万人的生活——一种几千年来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生活。本书在用图片展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图景时,从中也折射出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通过对手工艺物品的研究,可使我们了解一段人类发展与文明的历史。”

关于霍梅尔本人的其他情况,据“The United States in Asia: a historical dictionary”介绍,他后来担任过蒙哥马利市历史学会的图书馆馆长等职,还开办过一家文物商店,1950年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遇难。

《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出版时,中国已是烽火连天,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这种情况下,此书没有为学术界过多关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情境全然改变。今天来看《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它犹如拂去尘埃的金子,灿灿闪光。该书由于实物资料的丰赡,被公认在中国科技史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如此,在研究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也都体现出独特的价值。

在霍梅尔之前,已有许多西方学者(含传教士)先后踏上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不乏有人写中国游记,出版中国主题的专著。不过,在摄影术诞生之前,这些著述大都是通篇文字,或只有少量绘画,还谈不上用照相方式记录。19世纪末期,照相机的应用逐渐普遍,来华的西方学者和记者,有用镜头专门记录中国的长城、运河、城市、寺庙、自然景观的,然而,却鲜有镜头对准平凡、普通的工具和器物,更少有人对这些工具和器物进行细致的测量,对它们的基本结构进行分析,并就中日或中西的工具作比较。因而,就对中国传统工具和器物做详细的调查,采用照相记录的方式,并配合测量的手段而言,可以说《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是“空前”的。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是“绝后”的。这是因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实行改革开放的30年间,几乎没有西方学者再来中国进行全面的传统工具和器物的调查。而后40年中国社会快速转型,加快了现代化步伐,使大量的传统工具和器物消逝,使无数的乡村改变了模样。这些年虽然不断有来华专事调查的西方学者,就某些工具和器物的调查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如霍梅尔那样,通及范围之大,涉及工具和器物之多,所见样式之古老,却因条件的改变难以再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秩序重建,《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也走出沉寂。20世纪50年代,《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的价值逐渐引起学术界重视,1952年该书部分章节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五六十年代,随着李约瑟等一批西方学者开辟中国科技史研究领域,《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的诸多图像和文字记述被征引,被讨论;研究西方科技史的学者,也表现出对它的浓厚兴趣,不时以该书记载的工具或器物与西方古代(或中世纪)的器物作比较(典型如水轮、磨)。1970年,美国麻省理工(MIT)出版社重新出版了这本书,反映了学术界的需求。至于研究中国科技史(特别是机械、冶金、纺织等门类)的中国学者,不消说都要研读这一著作,以了解本土古老的发明,并进行必要的分析对比,而且也从霍梅尔的研究中获得启示。

翻看《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可见,除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除了富贵人士所用的奢侈器物,该书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普通中国人日常用的工具和器物,做了尽可能全面详细的记录,并描述了使用这些工具和器物的普通人的生活。

按作者所言,其对中国各式各样的日常所用工具和器物,采用18世纪西方工具分类法做了分组归类,即:(1)制作工具或铁器;(2)食物;(3)衣物;(4)建筑;(5)运输。

本书目录分五章,与上述的分组归类对应,依次是:基本工具、农业工具、制衣工具、建筑工具、运输工具。每大类下又进行了细分,计有140余项。除去有关日本的工具、历史回顾等项内容,涉及中国的工具和器物至少有120小类,每小类又有细分,如“铁匠工具”这一小类就有锤子、抢刀、火钳、铁剪、锉刀、圆规等。而火钳按所夹持的器形,钳口有的扁平,有的长而带尖,还有的呈鼓形。当然,小类划分并不严格,所含工具和器物的多寡也非均衡,但不可否认,几乎涵盖了中国人的日常所用,涉含工具和器物有千件之多。

通读本书可知,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所用的工具和器物都是本土发明,追溯起来大都有上千年(甚至更久)的历史,如农业用的犁、耧、秧马、连枷、辘轳;手工业用的斧、锯、刨子、墨斗;运输用的独轮车、双轮大车等,这些工具表现出的效能,与中国社会的小农经济相适应,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而从20世纪80年代起,仅仅几十年时间,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大量传统的工具和器物消逝,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通读本书可知,中国传统工具并非都是简陋粗制的器物,有些看似简单的工具其实非常精巧,如风箱、手推磨、龙骨水车等,而且不同地区各有特色。这些器物展示的精巧结构、实用效能,引起西方学者的极大兴趣。

通读本书可知,中国的酿酒、榨油、制豆腐等工艺独具特色,该书对这些传统工艺做了详细描述,根据这些记述都可以复原操作。

通读本书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大量进口的西方工业产品的影响下,中国本土的许多手工技术和产品岌岌可危,如手工拉制金属丝和手工制针、制钉,打锡壶等,都受到西方工业产品的严重冲击,而今这些手工艺连同其技术、产品荡然无存,罕为人知。

《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最大的特点是图片,正是那些看似没有艺术感的黑白照,如今成为宝贵的实物图像资料。

若把书中的一张张图片排列起来,可以认为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工具和器物的全景图,再想象那些使用工具和器物的普通劳动者,不啻展示了一幅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长卷。

当今中国,变化天翻地覆。高歌前行中我们蓦然回首,那幅“全景图”竟已大半模糊。惊醒中我们思考:在接受西方的器物文明时,我们真的在忘却自己的器物历史吗?

今天,国家高度重视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传统工具和器物所富含的价值,它们是历史记忆的感性元素,它们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情感。

让我们走进《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重温那段属于我们的器物历史吧。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鲁道夫·P.霍梅尔
译者:戴吾三,等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本文编辑:佑生)

作者:戴吾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