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俞晓群:出版的风格

作者:俞晓群   2019年08月13日   来源:百道网·俞晓群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网·俞晓群专栏】如果立志投身出版业,无论打工还是投资创业,该选择或建立什么样的风格,这一点在做事之初就要有所思考、有所确定。对于出版风格的选择与实践,俞晓群有三段经历值得记忆。一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工作时,最初模仿的是三联书店的风格;二是“新世纪万有文库”提出追寻老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三是二〇〇九年七月来到海豚出版社工作,策划“海豚书馆”,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别于“新世纪万有文库”。


出版做久了,一定会产生某种风格。不同的师承,不同的体制,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工作流程,产生的结果也会不同。回忆自己走过的道路,我对于出版风格的选择与实践,有三段经历值得记忆。

一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工作时,最初模仿的是三联书店的风格,那当然是沈昌文先生退休后,参与辽教社选题策划的结果。标志性的产品有“书趣文丛”六十册,那是三联“读书文丛”的伴生物,或称副产品。接着又有《万象》杂志和“万象书坊”,都是三联风格十足,准确一点说,是沈昌文的十足风格。再融入陆灏的风格,陆的身后又有一大批海派人物如柯灵、黄裳、周劭、陈子善、傅杰云云。进一步思考,沈氏一半京派一半海派,号称在京海派;陆氏一半海派一半沈派,号称在沪沈派。那时将他们的文化风格移植到北方辽宁,竟然兴旺一时;再附以辽教社其他门类图书的兴起,最终构成辽教社的风格。

但一个企业的风格还有真伪之分,落地生根者谓之真,短暂繁荣者谓之伪。无论如何,一个好的风格,即使它只是在某处暂时栖身,即使它落地而未生根,也会在那里留下缕缕余香。比如辽教社的社标,至今还保留着脉望的形象:一朵头顶一本书的白云。那一点风格的遗迹,是记忆,也是融入根髓的精神存在。再后来陆公子与上海书店王为松联手,出版小精装“海上文库”,好书不断。我翻看时书影婆娑,还会有一些前朝旧事,不断在脑海中掠过。

二是“新世纪万有文库”,还是辽教社的故事。且说“书趣文丛”面世不久,我提出追寻老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出版“新世纪万有文库”的构想,启动时依然请沈昌文先生参与主持。最初沈先生有些犹豫,他表面上说:“我们那代人都不待见王云五”,接着他愁眉苦脸,不断跟我谈条件,一谈就是半夜一时许。怎么回事呢?其实这里面有两个因素,始终影响着沈先生的决策:首先是出版风格,老商务与老三联即生活书店是有差异的。邹韬奋主张独立人格,不畏强权,思想先锋,这一点在范用、沈昌文、董秀玉身上,都能见到延续的基因。老商务却是鲍家和张元济的风格,偏重商业构建和文化积存,回避现实冲突,思想锋芒含而不露,经营理念相对温和。其次是“万有文库”的品牌,那是老商务张元济、王云五的文化遗存,我们贸然拿来,合适么?

某一天,沈先生神神秘秘地对我说,要想做这个大项目,必须把陈原、刘杲二位先生请出来,只有他们坐阵,才能镇得住,稳得住阵脚。那时我对于此事的背景懵懵懂懂,心中甚至流露出那样的疑惑:这是要镇谁呀?不就是出一套书么。现在回忆此事,我想到多年后沈先生的解释,他说出版是一个江湖,几十年变来变去,但彼此相互连带,千丝万缕。在那个江湖里,大佬们个个都有绝世的才华,而沈先生谦称,他只是这些大佬的秘书,做事总要小心,所以要请一二位老大出来,帮助我们站脚助威。况且刘杲先生身为老领导,陈原先生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总编辑,有他们顾问,诸事会顺畅很多。另外我还知道沈先生的一点私心,那就是他离开三联书店时,手里压了许多好稿子,正可以在这里出手,以求对得起著译者和读者,对得起那个时代的良心,也对得起我们的信任。此后才有沈先生与杨成凯、陆灏联手,陆续推出“新世纪万有文库”四百余种出版,至今被许多读者记忆。

三是二〇〇九年七月,我来到北京海豚出版社工作,最初还想接续老商务“万有文库”的风格,在海豚社继续推进。但沈昌文与陆灏提出策划“海豚书馆”,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别于“新世纪万有文库”。陆公子提出,我们这一次参照国外文库版的装帧,形式上采取小精装,专家偏重于海派与海外学者,选书偏重于文化拾遗与学术钩沉。最终在七年多的时间里,有八十几本小书面世。

二〇一七年九月我从海豚社退休,这一轮人生经历也算画上句号。那么,这些书是否形成了海豚风格呢?对此,有了前面辽教社的经历,我的内心很平静。其实有没有形成什么风格并不重要,一时一事的评估与延续,也应该顺其自然。关键的是那些文化产品已经诞生,它们的存在是否能够融入更为广大的文化精神之中,是否已经根植于读者内心之中,那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三段故事讲完了,我又想到这项事业的未来。如果你立志投身出版业,无论打工还是投资创业,该选择或建立什么样的风格呢?这一点在做事之初就要有所思考、有所确定。首先要有学习精神,百年中国出版,很多经验都值得我们传承和借鉴。其次要做好职业风格的定位,这里包括企业风格与人文风格两项,前者表现为贩卖文化的方式与理念,后者表现为从业者的气质与风度。一个新人选择职业,需要赚钱与顺心并重。何谓顺心?其实就是风格的认同,如果彼此的理念不在一个频道上,那还不如早早跳槽为好。顺便说一句,我这里用了“贩卖”一词,似乎不雅,但很真实;也可以置换为“弘扬”。

此时我还想说,改革开放四十年,一个好的时代,我国出版业历经坎坷,还是产生一大批好的企业,好的出版人,他们塑造了许多好的企业风格和品牌,我们需要珍惜。灭品牌易,树品牌难。

(本文编辑:安宁)

作者:俞晓群

来源:百道网·俞晓群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