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余慧敏:穷理尽妙,会心得趣——社科人文图书校对方法探析

作者:余慧敏   2012年06月2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科分社编辑 余慧敏

    在传统纸媒面对数字出版和新媒体形式残酷竞争的当下,以提高内容质量为本,为各类出版形式提供正确、干净、优质、精致的文本内容应该是每位校对人员所持守的职责和理想。而人文社会科学因为其关注的中心、立足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自身,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所包括的学科广泛,因而其研究成果表现形式之一的人文社科类图书便体现了研究者强烈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展示了精神世界和观念领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给校对通读该类图书带来不小的挑战。笔者不揣冒昧,结合自身工作的体会,拟对社科人文图书的校对方法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就学科特点而言,社科人文学科主要研究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的问题,面对的主要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观念领域,因而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复杂性,这是对我们校对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极大的考验。社科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涉及的层面各有不同,如统计法、实证法、逻辑推导、精神分析法、哲学反思与顿悟直觉的方法等,要求校对人员的思维转换迅速,对每种研究方法都要有一定的了解,以在通读中做到迅速跟随作者进入研究程序,破解差错点。社科人文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众多,分支细致,领域广泛,要求校对人员有尽可能广和深的知识储备。针对社科人文学科的上述特点,笔者认为要想达到帮助编辑把好关,降低差错率,确保内容正确、优质的目的,对每一本稿件,校对人员应该努力做到对稿件本身论述的内容“穷理尽妙”,即尽可能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穷作者创作之理,同时结合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校对的业务素养,在正确把握作者的意图之上完善细节,尽作者未尽之妙,给编辑正确的、有价值的修改建议。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会心得趣”,获得校对之外的阅读享受。要做到这几个字并非一蹴而就,应在如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穷理尽妙”的前提:把好政治关。

    对于社科人文图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绷紧思想弦,把好政治关。因为相比其他类型的图书而言,社科人文图书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更紧密,更容易出现思想政治问题。一般来说,书稿经过三审和编辑加工后,应该不会有大的方向性的错误,但隐含在文本中的政治性差错,就是对校对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考验。作为校对人员,必须细心阅读稿件,从字里行间发现有一定隐蔽性的差错,帮助编辑把好关。由于社科人文图书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所出现的差错也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每位校对人员练就一双“慧眼”,在通读各类稿件时都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不能掉以轻心。

    例如笔者曾在文学散文类稿件中发现的政治性问题有“毛泽东之所以成为毛泽东,是因为他把与人斗作为乐趣”,对于伟人的评价有失偏颇。“韩国的文化市场曾经被来自日本、中国台湾、香港的文化产品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该句中,与国家并列时,“香港”应表述为“中国香港地区”,可改为“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又如,“文命”期间,康生、陈伯达认为新闻无科学可言。该句中的“文命”属于缩略不当,“文化大革命”的缩略语固定为“文革”。

    (二)“穷理尽妙”的途径:培养对社科人文图书差错点的敏感度。

    社科人文图书的创作风格各异,理论阐发逻辑严密、结构周密,语言密度大,案例分析平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引人入胜。不论是面对哪个领域、哪种类型和哪种风格的图书,校对人员都应该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来要求自身。只有“入乎其内”才能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穷理尽妙”,消灭差错,帮助编辑完善稿件细节;只有“出乎其外”才能“会心得趣”,从整体上宏观把握稿件,发现问题,高屋建瓴地解决问题,同时获得知识积累和阅读享受。要“穷理尽妙”,使稿件正确和完美,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对社科人文图书差错点的敏感度。具体而言,即校对人员一方面要将重点放在消灭知识性和事实性错误上,另一方面,要在对文从字顺把关的基础上,对于某些细节提出有价值的修改建议使之更完善。

    第一,以“校异同”达到“校是非”的目的。

    在原稿电子文本化的今天,尤其是在出版节奏加快,出版流程优化的情况下,校对人员的工作重点、工作方式相比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众所周知,电子稿的越来越普及化使传统校对职能的“校异同”和“校是非”并重转变为偏重“校是非”,即通读。因此,在目前的工作中,校次相比以前减少,校对人员的工作重点大部分都放在了“校是非”上,校对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在校对译稿的过程中,由于是两种语言和思维方式的转换,单靠通读本身很难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随时查阅原稿才能确保译文是否达到“信、达、雅”的要求。例如,笔者在校对某译稿的过程中对“末端的无用横冒代表原来的竹节,也代表木鼓的鼓皮”这句话很不解,尤其是“横冒”一词,且从上下文看也没有理解和修订该句的线索。在对原稿进行核查后发现原句为“the useless transverse closings represent the original bamboo joints, as well as the solid ends of the wooden drum.”,便可以发现“横冒”一词是“transverse”的误译,确解应为“横切的,横向的”。同时,通过核对原文,可以发现作者将“the solid ends of the wooden drum”译成“鼓皮”也是不确切的。因此,校对建议将此句译文修改为“末端没有什么用途的横切面代表原来的竹节,也代表木鼓结实的底部”,更能契合原文所表达的意思。

    第二, 对高频出错点类型的发现和总结。

    社科人文类图书大多表现为严谨、科学的论著,在平时校对的过程中,对一些高频的出错点应该注意总结经验。如大多数论著中的各类引文和注释都可能埋着错误的“炸点”,是需要在校对过程中花时间和精力解决的。

    如引用古诗的错误:“他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几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的意志。”该句中引用的应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的诗句,正确应为“一洗万古凡马空”。引用缺漏或因繁简转化导致的错误:如“羲之写《乐毅》则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环奇”。该句中前面有遗漏,应为“则情多怫郁”;后面因繁简转化致误,“环”应为“瑰”,即“意涉瑰奇”。“动雾榖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该句中所用的“榖”是树名,应改为“縠”,有皱纹的纱。《榖梁传》中应为复姓“谷梁”,“谷”的繁体字应为“穀”,而不是一种树——“榖”。

    注释中的错误主要集中在书名和作者方面。如“[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文学理论》一书为勒内•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合著,因此两位作者之间应该用逗号或顿号,而不能用间隔号,让人误认为是一个人。再如“臧克家:《甘草寸心知》”。书名实应为《甘苦寸心知》。“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酒及药之关系》”应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引文和注释因为其形式的特殊性,容易成为校对人员把握的出错点,但能否发现问题和有效地解决问题,就要靠自身的学术功底和平时的积累了。

    第三, 关注各种类型的图书,牢牢把握内容本身。

    在图书类型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社科人文类图书类型在某些情况下并不仅仅体现为严肃的学术论著,而有越来越多的形式运用以达到介绍理论、阐发研究成果或展示研究心得的目的。针对目前读者的阅读习惯,目前有很多学术研究类书籍选取了更能亲近读者容易让读者广泛接受的形式。但无论选取何种类型表现社科人文主题,万变不离其宗,校对人员需要牢牢把握的还是内容本身。例如,笔者曾阅读过一个关于精神病患的稿件,可以说这个选题是个很沉重、很现实的题材,也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让人深思的题材。书稿作者深入安定医院,走访病患,目睹病患的治疗过程,然后将这些经历和思考形诸图片和文字,最终选择了绘本和文字版本“1+1”两者结合的形式出版。绘本表现的是一个温馨的故事,是图和文的结合;文字版中有作者深入医院探访病患的真实记录,有理论探讨,还有各种资料的广泛搜集。在面对类似这种形式表现的社科人文主题时,一定要抓住本质,跳出形式的框框,以内容为本,将校对的重点放在对内容和导向的把关上。

    (三)“穷理尽妙”能力的养成:深而广的阅读量。

    虽然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查核资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深而广的阅读量对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的作用不言而喻,对我们校对人文社科图书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校对人员的职责就是降低图书的差错率,保证图书内容的质量,因此需要从方方面面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社科人文图书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要求校对人员平时必须广泛涉猎各类知识,也许平时不经意间读到的一句话就会成为校对的有力武器。因为社科人文图书重在论述和阐释,作者有些信手拈来的例证难免会有记忆上的疏忽,从而出错。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句子中可能隐含着几个错误,这就需要校对人员调动平时积累的各种知识发现和改正这些错误。如笔者曾经在校对遇到这样一个句子:“背面是沈从文妻张允和女士的诔文:‘不抑不从,亦兹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看到这个句子,首先关注的差错点是引文。沈从文墓的诔文这十六个字高度概括了其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但该句中的引文有两个错误,“抑”应为“折”,“兹”应为“慈”。原文是:“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另外,沈从文妻子名为张兆和,张允和为其妻妹,而沈从文墓碑上的诔文是另一位妻妹张充和女士所撰,因此,该句中“妻”应改为“妻妹”,“张允和”应改为“张充和”。短短一句话,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积累,单从语言文字出发,是很难发现问题的。

    如果对每一本稿件都能依靠自身的学识修为、业务积累而达到“穷理尽妙”,从而最终获得“会心得趣”的阅读体验,那么,通过社科人文图书的校对一方面能提高图书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对提高校对人员自身的知识素养、业务水平将有很大的帮助。只有做到这几个字,才能让看似枯燥、琐细的校对工作变得益智、有趣,才能将校对工作从咬文嚼字提高到学理层面,才能让校对过程变成一次有深度、有境界的阅读体验。

作者:余慧敏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