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知识服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出版社转型升级的趋势和方向。在由图书出版迈向知识服务的征程中,传统出版业若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哪些关键点值得重点关注呢?在百道学习开设的跟班上课《方军6周带班:知识付费与知识服务产品攻略》中,当前最炙手可热的知识服务专家方军与课程的学员编辑们针对此问题进行了一次充分的脑力激荡与思维碰撞。如何正视自身定位,直面困难与挑战?看完本文,相信你会有所启发。
边生产,边发布与流程再造
以文化传播、图书出版为核心业务的出版,本质上是文化资本转换为经济资本的知识变现活动。近些年基于互联网而爆发的知识付费热潮重构了知识消费的商业模式。正如方军老师在课程中所授,“付费知识产品的第一个特征‘边生产,边发布’,这其实是离开图书出版的生产逻辑,走向知识创造的逻辑”。在各种新兴传播技术和平台的驱动下,互联网与知识的结合,一方面是以新形态重新生产原来的“存量知识”,另一方面是以新方式生产新的“增量知识”,在图书出版的生产逻辑之外已然融入了媒体编辑的逻辑。当人们要在短期内把这些知识以新的形态生产出来时,“边生产,边发布”几乎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种选择。
与新兴互联网科技公司诞生之初便携带媒体基因不同,出版社的编辑们具备的是做书的底色。传统出版流程包括选题策划、组稿、三审三校、排版、印制、发行等环节。“三审、三校、一通读”的传统审核机制与知识服务快速迭代的周期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针对知识服务领域创新审核机制、实现流程再造是出版社面临的难点,需要洞悉知识服务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各环节紧密配合。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樊晓辉表示认同,“面对新形势,是需要流程再造”。
从思维上看,编辑容易受制于“做书”的理念束缚,其对于知识服务发展动能的认知一般停留在图书以及基于图书的衍生品领域,难以实现跨越性的突破。从工作习惯上看,“做书”流程很长,做一本书少则半年,多则数年,“边生产、边发布”这种新闻产品的生产流程对于图书编辑有很大的挑战。
起步阶段稳扎稳打
图书出版能够为人提供系统独立的思考,促进人的社会化,帮助实现精神解放,这是传统出版的重要功能价值,也是出版社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向知识服务转型的过程中更不能弱化。杨彦玲认为,虽然“边生产、边发布”是知识产品的必由之路,但是在融入知识服务的起步阶段,除了根据市场和产品的需要,要学会并适应“边生产、边发布”的知识服务产品开发模式,更重要的是基于出版社本身的底色,也要扬长避短,做好“先成形、后上线”的开发模式。
一是做好市场调查。增强自身商业技能和商业运作能力,探索适合、对路的知识服务方向。
二是精心打磨产品。通盘考虑,确保知识的体系性、完整性和深度不打折扣,保证内容整体质量。只有内容好,服务好,效果好,进而又推进出版社更有动力去丰富内容,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正说方军老师所讲,“作者和编辑长期坚持打磨,才会出现精品,这是获得用户认可的最佳途径,也是最短途径”。
三是控制项目规模。去粗取精,防止贪大求全,尽量避免起步就跌大跟头,影响做知识付费产品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编辑适应新的工作节奏,为做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做准备。本牛科技的苏丽桦也认为,“最初的付费产品最好是小规模,打磨好了再上线,避免手忙脚乱”。
编辑担纲“产品经理”
在这种知识服务新时代,编辑的工作内容比过去要广得多,编辑的能力也需要全方位升级。正如樊晓辉所说,“编辑此时的角色近乎产品经理”。
一方面,编辑要与内容生产者通力合作。内容生产者负责预先设计内容体系,提供优质内容。将知识内容通俗、易懂、有趣地讲清楚,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持续迅速调整。“这需要很强的知识素养、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边生产,边发布’对作者的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战。若是缺乏编辑与作者共同的反复打磨,恐怕很难成功。”河南文艺出版社的杨彦玲编辑这样说道。
另一方面,编辑还要学习和掌握互联网知识,对内容和产品有较强的把控力和熟悉程度,有自己独立的市场评判体系和评判能力。如果说作者负责提供优质内容,那么编辑主要是作相关的竞品、市场分析,协助作者完成内容组织工作。怎么找到用户,怎么把产品做的有吸引力,怎么营销产品,是产品经理的职责。在知识服务领域,编辑担纲产品经理,这个说法较为精准,也是编辑应该努力的方向。
迭代与交互
“快速迭代是互联网的核心思维。”中国文联社副社长闫翔说。用户的需求是快速变化的,这种迭代的思维要求出版社时刻关注用户的需求和变化,构建出产品、服务与目标用户的沟通、使用、反馈机制。典型运作流程包括确定框架体系、逐日生产内容、持续迭代。
互动思维的核心元素是增强参与感。知识服务其实应该算是用户、作者、出版社共同互动完成的产品,本身就带有参与互动的属性。关于具体可供参考的典型战术,重庆出版社北京华章公司的李翔认为,“可以借鉴小米的做法,一是开放参与节点,例如营造场景,把知识放入场景之中学习;二是设计互动方式,例如给用户留思考题、精心运营提问环节;三是扩散口碑事件,运用用户反馈,持续改进产品”。
用户思维的三个层次
用户思维实质就是“用户至上”。面向未来,出版社从图书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型,需要以用户为中心。方军老师将其进一步归纳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从关注产品,到关注用户。也就是以内容为核,以服务为主。重点考虑怎么通过服务提供价值。出版社在行动前需要充分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受众喜欢什么内容,喜欢用什么形式阅读,怎样才能最便捷地查找到所需内容等。
第二个层次:从卖书的单次交付,到数字化的交互式知识交付。知识的交付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聚焦到某一主题下的具体知识点(什么东西、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可以用到,也就是what、when、where);一种是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抽象、总结出来的心得、体会,特别是可以把这些知识点背后的逻辑给串起来的内容,这些可以概括为作者的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应该如何做,也就是why和how)。通过分析用户的实际需求,找出最有效的学习果实,以口语化,场景化的方式把内容输出出来,才有可能产生交付感,给用户最大的价值。
第三个层次:提供解决方案,帮用户解决问题。可以运用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协调整合其他相关资源,搭建共享互通的知识服务平台,为受众提供个性化、垂直化、精品化、一站式的知识服务。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宋瑞编辑分享了他们的经验:“抓住‘手工’这一细分市场,不但生产图书,还围绕手工周边,纵向垂直,销售手工材料包、做手工培训、开手工博览会,举办手工大赛,培养手工名师,发展会员。从书到工具、材料,再到培训,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这样不仅把知识提供给用户,还要真正让用户学会如何制作,也就是帮用户解决问题。”
多听、多尝试,找感觉
这些步骤能够帮助出版社在转型过程中,向知识服务市场切换时减小试错成本和风险。专家方军老师建议,“通过多听、多尝试,逐步寻找做知识服务产品的感觉”。
知识服务是出版业数字化的未来。出版社基于深厚的内容资源与经验,所提供的知识服务在学科完整性、学术规范性、体系健全性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由图书出版转型为知识服务的过程中,应当以知识服务提供方应有的责任感,始终致力于挖掘优质内容,积极开展深度的知识服务,努力探索多元立体的传播通路。
(本文编辑:水英)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