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出版社编辑试水知识服务:走出舒适区,在干中学,学中干

作者:绘里   2018年07月04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传统出版社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播者,逐渐意识到知识服务有多种可能,纷纷开始尝试起新出版。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推出了一款名为《郑永年谈风云人物》的知识服务产品。这一款知识服务产品上线经历了哪些故事?近日,百道网采访了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该项目的主要参与者陈楠。

陈楠和她喜欢的插上翅膀的粉红猪

陈楠现在负责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的一个小团队,全心做知识服务产品的开发与运营,目前该团队已上线《郑永年谈风云人物》,第二个新课程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发中。做编辑之前,陈楠在《商务周刊》以及《南方周末》做了多年的记者,但陈楠对于记者不断进入新领域,同时又很难在某一个领域里深耕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困惑,她喜欢读书,又因两个特别欣赏的作者的作品都在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因缘聚会,三年多前她加入了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现在聚焦于知识服务产品的新方向,她感觉到越来越接近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又因为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她完全走出舒适区,2018年对于她来说,是一个学习之年,在过去的半年中,她一直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作为该项目的主导者,从产品架构、文案写作、流程管理、渠道开发,产品运营,可谓事无巨细,都成日常。带小团队也是一场新的挑战,除了自己学,怎么样让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从而使团队更有战斗力,也是陈楠面临的一个现实挑战。

陈楠和百道网最初始的缘分,起因于她购买和学习百道学习app《新出版与知识服务》这门课。她告诉百道网的编辑,她现在成为了百道学习课程嗓门最大的推销员之一,不但向身边的同事推荐,也向认识的同行推荐。她也非常愿意将自己学习与实践,面向困惑与迎接挑战的心得和经历和大家做分享。

在她刚接手《郑永年谈风云人物》这个项目的时候,对知识付费产品的理解仅限于“超级用户”的身份。为了应对出版转型,她听了大量音频课程,能分辨出哪些音频产品是吸引用户的,哪些是会让用户“跑掉”的。但是到底如何从头到尾制作出一款合格的产品,她当时的感觉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每向前走一步都像是在“踩坑”,很多时候是茫然、焦虑、挫败的。这时候,她发现了百道学习app上的《新出版与知识服务》课程,刹时有“瞌睡来了立即有枕头递过来”的感觉。就在不久前,百道网的总编辑令嘉问她:将近2000元的课程,你为什么当初毫不犹豫就下手,不觉得贵吗?陈楠回答到:“大多数女人,花同样的钱买个高级化妆品,都不会犹豫。我买这门课,让我从大处认清方向,从细处可以着手,对我的事业有很大帮助,我非常感谢百道学习提供这么好的课,老师们讲得很上心。对百道学习,我的内心一直充满着感谢之心。”

2018年春节的整个假期,她没有像往年那样外出旅游,而是呆在家里,潜心学习课程,认真听,反复听。《新出版与知识服务》这门课,是一个多人共讲,多模块结构的系统课程,有冯宏声老师关于新出版与知识服务的认知课,有方军老师对知识服务商业模式的透析,有罗振宇与脱不花带领得到团队用30讲条分缕析教如何打磨知识服务产品,有马学海老师讲教育和专业数字产品的架构、开发和运营,还有卢俊老师讲产品经理的角色与运营,刘冬老师讲数字版权等,共150节课。陈楠有用笔记本做笔记的习惯,听每一课,她不是一听而过,而是一边听,一边做笔记,一边进行思考。这个期间,对于她来说,将听到的内容用到产品开发的实践中,边学边干,带着任务学习,这种学习动力是内在的,自逼性的,充满了自觉意识的。

陈楠参加百道学习课程所作的笔记

在郑永年老师项目的推进过程中,百道学习《新出版与知识服务》课程对她而言,就像是探索知识付费的工具书,她的问题总能找到答案。在学习方军老师的课程时,其中方军引用了百道学习创办人程三国的话语,谈到“出版人应该特别关注知识付费,用知识付费里面的经验、方式来主动地变革出版业。目前火爆异常的知识付费产品与服务,其核心的功能和价值与图书是高度一致的,而且源于书,大于书,优于书,对出版的未来既是机会也是挑战。”这像是一颗定心丸,让陈楠确信知识付费是值得尝试的,她现在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探索;并且,她越来越确信,通过学习,自己也有能力做好知识服务。她告诉百道网的编辑,对于编辑而言,常年的工作习惯改变起来确实不易,但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新时代的编辑不光拼专业素养,更拼学习能力和终身成长的动力。在这方面,不少知识服务行业的领头专家经过实战打拼,已经积累了具有强参考性的经验,作为入门小白,跟对人,上好课,能少走弯路,更快地融入新基因造就的行业浪潮。

得到团队的倾囊相授也让她收获颇丰,陈楠说,自己在项目开展之初因为毫无经验,曾找来得到的品控手册一点点琢磨,但总感觉有些东西看不开,悟不透,后来听了百道学习上得到团队老师细致入微的分享,才方有醍醐灌顶之感。她听《新出版与知识服务》这门课,之所以感受到收获良多,就在于所有的主讲老师都没有藏着掖着,大方教授最精华干货的经验,鼓舞出版人带着情怀和理想继续前进。

5月8日,《郑永年谈风云人物》上线,通过小鹅通的工具制作,6节音频课一次性交付。当时,她和团队成员充满着欣喜与期待。这一天,她特别把这门课作为礼物通过微信送给令嘉,并留言说:“在做的过程里刚好在学习咱们的新出版课程 ,一边对照着课程,一边琢磨,熬出来的一份作业。先天有很多条件不足,后天努力用咱们课程里教的知识点弥补。”

但欣喜之后,陈楠很快感觉到运营上困境频出。一方面,工具平台本身不具有流量,如何找到合适的平台,为产品引流?另外,该产品放到平台上销售,如何了解真实的销售数据?如何在产品运营中使上劲?这些都成了她的新课题。一方面,她强化运营课程的学习,到三节课去听黄有灿讲运营,认真研读黄有灿的《运营之光》一书;最近又购买了互联网营销大神范冰的《增长黑客》课程;另一方面,《新出版与知识服务》的课程正好进行到著名出版人卢俊老师讲产品经理与运营的模块。卢俊做产品运营的能力和方法被公认为行业翘楚。百道学习邀请他参与讲授两门课,除了在《新出版与知识服务》中讲产品经营与运营的模块外,还在《畅销书的运营与策化》中有四十讲左右。她认为出版人做好运营,上述三个人的运营课是必修课。

在过去这两个月对运营的深化学习中,陈楠对内容行业理解的心门进一步被打开。她在和令嘉聊天时,表示出版社的核心能力当然包括编辑的能力,但最重要的是运营的能力,运营作者才应该是出版社的核心要务。互联网的一些运营的经验,对于打开出版从业人员的思路非常重要;但又由于行业的区隔,出版人在学习互联网经验的时候,与出版业务的结合之后再触发,会有一种能力被打通被升级的通透感,但付诸实践更重要。百道学习已经正式向陈楠发出邀请,请她在《新出版与知识服务》中讲5-8节课,将她在过去半年的经验和盘托出,把她在做知识服务产品过程中遇到的坑一个个讲出来,让紧随其后的同行能够少走弯路,少踩坑。

关于百道学习的课程,陈楠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期许。因为目前都是线上授课,大多数编辑手边恰好有可以用来实践锻炼的项目的机会不多,但是陈楠自己感觉通过边上课边工作,一边输入一边输出的节奏让她成长得很快,所以提议百道学习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参课的编辑们亲自动手参与一款虚拟知识付费产品的制作和运营,收获更多成长。

下面是陈楠在做项目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选题——胆量是市场观察和讲师名气赋予的

谈起为什么选中《郑永年谈风云人物》这个选题,陈楠坦言有两点主要原因。第一,近几年知识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让坐拥一大批内容资源的出版社看到更新迭代的机遇,在一批领头羊不断地开发与试错之后,市场状况和行业规则基本明朗。在这种情况下,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想要做一些自我转型方面的尝试,也是对市场的一次探底。此外,讲师郑永年的专业度和知名度也是一大原因,在IP时代,像郑老师这样的作者属于“自带流量和曝光度”,粉丝买账,自然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会有所降低。而且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之前和郑永年老师有过多次合作的经历,有互信和默契。对于缺乏用户数据的出版社,合作者过往出版书籍的销量数据是重要指标。

编辑——单向思维带来的弊病渐显

陈楠从事图书编辑工作已经三年有余,对于传统出版社长期单向传播,缺乏用户思维带来的问题有透彻的反思。

首先,时代背景已随着技术迭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出版社没有互联网产品的运营理念,互联网时代是去中心化的时代,已经不再是“你有什么,用户只能接受什么”的被动选择过程,而变成了“你要提供给用户他所需要的”需求满足。对于出版者而言,自我彪炳就能收割用户的时代已逝,迎头而来的是用户赋能的刚需。

其次,理念的改变还不是最困难的,出版社面临最难缠的问题是几乎从未有过直面用户的经验,也就意味着找不到互联网体系的入口。对于知识服务产品而言,通过数据分析确定用户画像是十分关键的,但是传统出版社很少拥有用户数据,书卖出去最多反馈出销量,却鲜有渠道与读者发生紧密的连接。就工作内容而言,大多数策划、文字编辑较少参与到图书发行工作中,缺乏用户意识已成通病。这是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第一次尝试做知识服务产品,在接手时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内容编辑此时不再是和发行对接,而是直接面向用户,一时间根本不知道用户是谁,应该去哪儿找用户。

因此,在行业转型期,出版社要避免落后被淘汰,需及时转变思维,把读者变成用户。读者是不确定的模糊对象,来来去去毫无痕迹。用户是具体的鲜明的个体,有着特定的需求和习惯。而对于编辑而言,常年的工作习惯改变起来确实不易,但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新时代的编辑不光拼专业素养,更拼学习能力和终身成长的动力。在这方面,不少知识服务行业的领头专家经过实战打拼,已经积累了具有强参考性的经验,作为入门小白,跟对人,上好课,能少走弯路,更快地融入新基因造就的行业浪潮。

编辑——优势显而易见

那么,当下知识服务行业的版图基本已定型,出版社是否还有可供发挥的空间呢?陈楠认为,出版社的优势是内容资源,编辑的优势在技能。每家出版社都有自己的作者人脉资源网,若平时与作者关系维护得好,那么和其他技术或互联网公司相比,更容易挖掘到优秀的作者(主讲人)。具体到工作细节上,陈楠表示,和作者合作次数多了,编辑会对这位作者的观点、文风、思想情感有深于常人的理解,有利于课程制作和推广的顺利推进,甚至因为对作者读者群的阅读偏好、消费能力有大致的估判,能在课程方向设定和定价等环节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一句话概括,出版社和编辑的优势在于“熟悉”二字。熟悉内容,熟悉作者,专业严谨的内容生产流程和高水平素质的团队建设,这才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所在。

在此,陈楠再次提及了学习的重要性,传统编辑的技艺不能丢,再更新迭代也不能把我们最初最精的长项抛弃,关于编辑的功夫也要继续学习,学得更扎实、深入、透彻,因为好内容的打磨是内容行业的根基。

隐忧——音频产品是否会影响纸书销量?折叠不止一面,遇见多维可能性

相信不少出版社对于音视频知识服务产品迟迟不敢尝试的原因之一就是担心影响纸书销量。对此,陈楠表示她所在的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目前还没有发现新产品对纸书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陈楠就此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反思——出版社运营的标的物到底是什么?纸书还是音频?她认为都不是,出版社运营的实际上是知识,而知识是可以有各种形态的,书是其中一种,就像折叠过后原先的形态会有很多面,只有勇于创新才能遇见多维可能性。如果出版社能意识到这一点,挣脱开载体形态的束缚,那么剩下的就是入门学习和锻炼思维了。

关于如何营造知识服务产品的用户参与感,促进产品推广,陈楠告诉百道网,她所在的出版社也在探索中。《郑永年谈风云人物》自带话题性,在营销推广上无需编辑过多费心,但是因为传统出版社过去没有重视自身媒体平台建设,所以只能靠与其他机构合作的形式宣传。这一点也给众多出版社提了个醒,平时应当注意媒体平台的建设,多与读者互动交流,增强社群感和归属感,这样在后期产品宣传上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她表示,希望每一位热爱出版,坚持学习的编辑们都能在行业转型大潮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毕竟,产品的更新迭代,归根结底在于产品人的更新迭代。

(本文编辑:June)

作者:绘里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