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美国大萧条》:还原真相 历史上比虚构更令人难以置信

作者:陈冰洁   2018年01月0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经济危机在世界以周期性的频率发生着,人们热衷于讨论衰退到了什么程度,经济何时能走出低谷,却始终忘记询问一个根本的问题:危机到底是根源于市场的失败,还是政府的失败?是“看不见的手”出了问题,还是“看得见的手”出了问题?海南出版社推出美国经济学家、奥地利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穆雷·N.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从那场典型性的经济危机中探寻经济危机的诱因,还原历史上比虚构更令人难以置信的真相。

《美国大萧条》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作者:(美国)穆雷·N. 罗斯巴德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这是一本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就会被人们重新提及的书,数次再版的时间都恰巧对应上了历史中几次重大的经济危机。在书中罗斯巴德以米塞斯的商业周期理论为出发点,提供了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那场影响全球的大萧条的解释,并推翻了传统上对于经济危机诱因的认知。

在穆雷·N. 罗斯巴德看来,华尔街股市下跌之所以那么严酷,并不是因为充满了劫掠的资本主义体系没有得到限制,而是因为政府始终通过扩张信贷,进行通货膨胀的方法使繁荣人为地延续下去。而股票市场持续下跌,实体经济直线下落,也并不是因为政府干预得太少,恰恰是因为它干预得太多。这种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让政府计划、干预、安排、刺激经济的思想,是在世界大战中残留下来的,而胡佛总统正是因为在战争中成功地执行了救济计划才获得了世界范围的声誉,他也因此在整个20年代成为管理经济问题的高层官员,直到1929年他正式入主白宫。胡佛是一个天生的计划者、干涉者、安排者和激励者。

罗斯巴德认为,胡佛—罗斯福时期其实是一个连贯的整体,新政中大多数的“改革”措施实际上都是在胡佛那些或真或假的解决方案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强化,罗斯福政府相对于胡佛政府只有两个重要的不同:它在管理公共关系上更加成功,并花费了更多纳税人的金钱。与经济学上一贯的赞颂不同,在罗斯巴德的眼里,正是胡佛—罗斯福时期的政策才使经济衰退更加严峻,正是他们的政策使得经济萧条一直延续到30年代末。

在20世纪30年代,流行于世的凯恩斯主义把经济危机归结于市场失灵,特别是经济自由化导致的结果,经济危机出现后,凯恩斯主义下的干预政策在世界上大行其道,各国政府在慌乱中奉行凯恩斯主义而出台一系列的救市政策。但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却用“奥地利学派”的分析方法,直指这些政策非但没有对经济危机有任何的正向作用,反而极具误导性,从而加剧并延长了衰退。

无可否认的是,在世界经济研究史中,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是不可回避的悲剧性故事,也是研究经济周期的一个不可越过的话题,因为这场席卷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危机,为后来世界上的每次经济危机都提供了一个不知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参考。而诞生于其中的两种经济观念——来自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以及罗斯巴德为代表的奉行萧条时市场自身调整的必然过程的“奥地利学派”,也在不断被历史拷问着其正确性。虽然一度“奥地利学派”被边缘化,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但之后无数次的危机证明,我们一直在重复着之前的错误,凯恩斯主义并不能挽救经济危机。

所以说,这本代表着奥地利经济思想的《美国大萧条》虽然浓墨重笔地描写着历史上的那场“灾难”,但是却对后来的每次经济危机都具有现实意义。经济教育基金会主席理查德·M.埃贝林认为,罗斯巴德的行文干净利落,极具可读性,非常清晰明了地阐释了在20世纪20年代美联储如何通过控制货币和银行体系的信贷,以企图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却最终造成储蓄和投资的不平衡。以及解释了财政政策和干预性政策是如何阻碍了必要的微观相对价格和工资的调整。所以埃贝林在推荐序中说:“穆雷·N. 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的重要性,在于它代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奥地利货币理论传统的复兴。”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在撰写本书中文版序言的时候提到,这是一本对商业周期理论和奥地利典型的主观主义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和发展,也是对上世纪20年代通货膨胀的出现和原因的分析都显得既冷静睿智又独树一帜的一本书,在张维迎看来,上世纪30年代的危机成就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悲剧,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溃败,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巨大进步,而我们不能再重复掉入历史上无数次掉入的陷阱中。所以张维迎建议所有的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和媒体人士,甚至普通大众都读一读本书,因为这是一本于危机时期的必备之方,繁盛年代的理智之针,是一本跨越时代的经典之作。

(编辑:C)

作者:陈冰洁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