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俞晓群:前辈——书香故人来

作者:俞晓群   2017年07月24日   来源:百道网·俞晓群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网·俞晓群专栏】钟先生有名的著作《念楼学短》和《学其短》五百余篇,多年来我一直在业内推荐,称其为做编辑的经典“教科书”。我看重它们,不但在文字上,还在观点上,作为知识分子的思想表达,他的文章不但美妙,而且幽默、辛辣。

此前我曾经说过,沈昌文先生是我的师傅,二〇〇九年到北京工作后,我力争每年出版一本他的著作,如《八十溯往》《也无风雨也无晴》《师承集》和《师承继续编》等。其实还有一位老人享有这样的尊重,他就是钟叔河先生。

我与钟先生联系,早在二十八年前就有过。那是在一九九〇年,我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做副总编辑,组织出版“国学丛书”,首批书目由葛兆光、王焱、冯统一、陶铠、李春林和梁刚建等先生推荐,其中就有聘请钟叔河先生撰写《载道以外的文字》的计划。后来钟先生始终没有交稿。

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日,我去青岛参加版权交易会,结识湖南王一方先生。他与钟先生很熟,我托付他回长沙后代我问候钟先生,并探问书稿情况。四月二十七日他来信写道:“回长沙后把您的意思与钟先生面陈。他对您的美意深表谢意,据言今年不会有空档,若明年不迟,有可能会应承下来。他以为这个题目是一个时常放不下的问题,很想能坐下来思忖、梳理一番。信笔涂来,应该说,他对这个题目是有所积蕴的。”他还随信寄来钟先生签赠给我的《书前书后》。

此后对钟先生的了解,有四件事情一直记忆:

一是一九七九年,钟先生刚刚解脱不久,立即组织出版“走向世界丛书”,第一部《环游地球新录》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钱锺书先生在给钟先生的信中赞道:“弟读尊编,即倾倒兄之卓识明见,而博采穷搜之学力又足以相副。”八十年代初,我大学毕业不久,捧着钟先生推出的新书,如仰望浩瀚星空。当时钟先生计划出版百部,结果只完成三分之一;直到二〇一二年钟先生再出发,接续三十多年前宏愿,终成大业。这样的传奇老人,我等晚辈怎能不仰慕呢?

二是一九九四年,我主持辽教社工作,十一月办内部刊物《荐文》,我推荐的第一篇是萧乾文章《长沙出版界四骑士》(《读书》一九九四年九期)。我在“荐者语”中写道:“萧乾先生也是编辑出身,二十年代即以出版为第一个职业。当然值得夸耀的同行还大有人在,如郑振铎、叶圣陶、邹韬奋和巴金等。但获得荣誉的只是出版行业,至于身处其中的你我作何感想?只有自己清楚。颇具骑士风度的萧乾先生,引荐八十年代四位出版骑士,其‘真意所在是向九十年代的出版家们挑战!’让我们听一听他的絮语吧。”

萧乾先生所言长沙“四骑士”之一,正是钟叔河先生。他谈到钟先生早年不幸,被扣上种种罪名,历尽人间遭逢。但“那顶帽子对他毋宁是难得的‘幸运’,因为当旁人在歌颂大炼钢铁或大打派仗的时候,他好像早就料到,八十年代中国必将从阶级斗争的噩梦中觉醒,改革开放必将到来。”

三是我喜欢写文章,推赞的文字如鲁迅、周作人、黄裳和王充闾等,还有钟叔河先生。他的文字不但干净、机智、俏皮、处处机锋,而且他历来主张文章短小精悍,不着一点废字。钟先生有名的著作《念楼学短》和《学其短》五百余篇,多年来我一直在业内推荐,称其为做编辑的经典“教科书”。我看重它们,不但在文字上,还在观点上,作为知识分子的思想表达,他的文章不但美妙,而且幽默、辛辣。如其序言所言:“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比如讲《檀弓·孔子过泰山侧》“苛政猛于虎也”,他结尾处解道,现在此文少见了,“也许是老虎和苛政都没有了的缘故吧。”

四是钟先生身为出版界前辈,一直勤于笔耕。他说“编辑是编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因此编辑要有“两支笔”,蓝笔自娱,朱笔编文。此观点对我影响至深,几十年编辑生涯,我一直坚持“两支笔”的生活方式,虽然达不到钟先生的境界,却在精神的追随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许多抚慰。

回到文章开头。这些年我为钟先生出版过哪些书呢?

二〇一〇年梁由之先生策划“海豚文存”,第一套称“三老集”,向三位年近八十的老先生致敬,即沈昌文、钟叔河和朱正。钟先生书名《记得青山那一边》,成稿时我问梁兄:钟先生有什么要求?他说钟先生只希望书翻开后能够摊平,不压手。为此我专门告诉印制人员,一定要达到钟先生的要求。这部书出版后,长沙书友为钟叔河、朱正二位先生在熬吧聚会,沈先生与我因故未能前往。其间钟、朱先生与我电话直播,钟先生湖南口音浓重,我听不大懂,只记得他说:“当年《载道以外的文字》未成,如今总算了结那段心愿。”

《海豚文存---记得青山那一边》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作者:钟叔河 著
出版时间:2011年08月

二〇一三年前结识杨小洲先生,他是湖南人,与钟先生很熟。后来海豚出版小洲兄的小书《抱婴集》,他自己设计,红色精装烫四色金。一天他告诉我,此书送给钟先生,他很喜欢,希望也能做一本。于是我们又出版钟先生《人之患——为别人作的序》,封面用砖红色,烫满金线。小洲兄说,钟先生拿到书很高兴,说是他著作中唯一一本红色封面,放到书架上一眼就能看到。

《钟书河作品:人之患—为别人作的序(精装) 》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作者:钟书河
出版时间:2014年08月

二〇一四年六月二十日,我与李忠孝、杨小洲去长沙,到钟先生家拜访。他住在第二十层楼,书斋号称“念楼”, 取“廿”字谐音。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钟先生,他坐在一张大桌后面,与来访者温和面对。一位八十几岁的长者,外在略显老态,谈吐与举止,大异于寻常老人的表现。学问,睿智,机敏,风趣,沉稳,……种种俗词,都难以概括钟先生的超常之处。我愈发相信天赋与文化的力量,愈发想像出那张大桌后面,以及大桌上,钟先生幻化无穷的思想锋芒。

但钟先生的湖南口音依然浓重,我依然在似懂非懂的聆听中,期望着杨小洲、曾德明和杨云辉诸位先生解说。此后我出版钟先生的著作再未间断:二〇一五年《千秋鉴借吾妻镜》,此书三十年前收入朱正编“骆驼丛书”,其中文章成为“走向世界丛书”(一九八〇年初版)各本前言。二〇一六年《蛛窗述闻》手稿本,此书成文于“民国丙戌年”,只有三十几页,距今有七十年。杨小洲设计颇有古风,旨在“贺钟叔河先生八五寿诞”。二〇一七年《儿童杂事诗笺释》,周作人作诗,丰子恺插图,钟叔河笺释,后浪制作,海豚出版。

《千秋鉴借吾妻镜》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作者:钟叔河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儿童杂事诗笺释(精装)》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作者:锺叔河
译者:责任编辑:张镛
出版时间:2017年02月

去年我六十岁,到了退休的年龄。我去拜见钟先生,他几次说:“晓群多做几年吧,我们的合作才刚刚开始。”我说:“还是要退下来,但为钟先生编书,我也意犹未尽。”前些天我计划去长沙,与钟先生请教一个新项目,还未动身,却接到他寄来《旧锻坊题题题——钟叔河卷》,前面写着长长的一段话:“与俞晓群先生相识太晚,然知名太早,其任辽教社长时即曾约撰《载道以外的文字》,颇服其识见,非一般出版官员可比也。如能放手让他主持一个出版社,再干十年八年,于文化事业实在是大为有益的,可惜这只是我作为一个读者和一个作者的个人想法罢了,唉!赠此小书,聊为纪念。丁酉夏至念楼钟叔河”

读此文字,我也“唉”一声,非为退休,只是感叹前辈的鼓励和期待,我作为晚辈,除了努力,还能怎样?

作者:俞晓群

来源:百道网·俞晓群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