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俞晓群专栏】当年沈公关心国家大事,四处写文章、演讲,人称其风度为“灰色幽默”;如今沈公老而弥坚,整天面上柴米油盐酱醋茶,实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每晚八点半入睡,凌晨三点起床,来到“二房”(沈公书房的别称)的电脑前,滴滴答答,那情景让人联想到“永不消逝的电波”。
《师承集(精装)》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作者:沈昌文 著
出版时间:2015年08月
《师承集续编》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作者:沈昌文 著
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也无风雨也无晴(布面精装)》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作者:沈昌文
出版时间:2014年08月
朱说,与沈公约会,请他来签书或小聚,他不接电话只接邮件,接到也不回复。
我说,他不回邮件,一定会遵时到来;一旦回复,反而说有事不来。
朱说,沈公进入他的办公室,见到书就拿,留下纸条扬长而去。
我说,沈公只拿好书,况且他留的纸条,比那本书还值钱呢。
朱说,与沈公聚会,见到许苏葵、董曦阳等小辈,人家问:“认识我么?”他都说不记得。
我说,沈公是在调侃,你不见他接着说:“我只记得当年辽教社也有小许、小董。”
朱说,沈公不如从前坚强,在上海签售,有人打断他发言,他事后抑郁,发誓不再参加签售。
我说,第二天我问沈公抑郁了么?他笑着说,没有啊,我只是看到自己不如张爱玲受欢迎。
朱说,请沈公出差、参加活动,他一律回答:“去问白大夫,还有我的两个女儿和外孙,他们同意我才敢去。”
我说,他遇到熟悉的人,他还会附上一句:“我外孙北大医学博士毕业,在协和医院做麻醉师,有事可以找他。”
我觉得,这是“沈氏幽默”的升级版。当年沈公关心国家大事,四处写文章、演讲,人称其风度为“灰色幽默”;如今沈公老而弥坚,整天面上柴米油盐酱醋茶,实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每晚八点半入睡,凌晨三点起床,来到“二房”(沈公书房的别称)的电脑前,滴滴答答,那情景让人联想到“永不消逝的电波”。
比如沈公与我们聊天,由洪侠想到紫霞,由兴文想到英文……在貌似混乱的联想中,常常隐含着丝丝条理。生活的磋磨,使他身上的灰色渐渐淡去,那现在是什么颜色呢?暮色?
当然有些缺点,沈公一生不改。他做《读书》主编时,赵丽雅说,杂志最后的“阁楼人语”都是沈公亲自写,但不到最后一刻,他绝不交稿;到了最后一刻,他才一挥而就,送上来说,付印吧。每次都写得极好。我到北京工作后,告诉沈公,每年为他出一本书,他不肯,说没有那么多东西。我说有著作才能带您参加上海书展,他最爱去上海,别处都不大肯去,拿白大夫搪塞。为此沈公只好答应,但八月上海书展,他七月才交稿,几次都是“按需印刷”抢印出来。
这两年出版《师承集》《师承集续编》,采取影印信件,略加注释的方法。沈公对我说,这些信件你们挑一下,出完书后都由你保存。因为书中只有书信原件,没有将文字重新排版,许多字迹太草,读者来信说看不懂。我们回答,也不一定都要看懂,原件本身就很珍贵。结果出版“续编”时,我们挑选信件,有些内容也没看懂。快要付印那天,沈公突然对我说,我送给你的信都能发表么?是情况有变,还是你要退休,想主动犯错误?当时吓我一跳,认真检查,其中信件确实有未授权或不合时宜之处。
我不禁叹道:沈公啊沈公,我在出版界工作三十多年,临秋末晚,您还在考验我的觉悟。
沈公经常光临海豚出版社,每次都要推开我的办公室,跟屋里的人一一打招呼。我请他坐坐,他说不坐了,太忙,海豚406室、408室,还有三楼的小海豚们都在等他取书、签字呢。我说感谢您支持工作,还不辞辛劳,为读者签上款。他说感谢什么,我主要是比较喜欢外文局的食堂,那道“红烧鱼头”做得真不错。
一起分享三十年书业的人和事!
(原文标题:书后的故事——八十以后)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