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李鸣生“航天七部曲”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作者:汤逸   2016年01月09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讯】2016年1月8日上午,由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天地出版社、《文艺报》联合举办了李鸣生“航天七部曲”作品研讨会。为庆祝中国航天诞辰60周年,天地出版社隆重推出这套非虚构纪实文学精品。

《李鸣生航天七部曲》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作者:李鸣生
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2016年1月8日上午,由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天地出版社、《文艺报》联合举办了李鸣生“航天七部曲”作品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有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张胜友,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酌,四川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聂颖,四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张晓杰,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总裁、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志勇,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杪,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5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以及梁鸿鹰等30多位评论家;另有新社等20多家新闻媒体及网站。会议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主持。

中国航天从1956年起步,走过了60载风雨历程。为庆祝中国航天诞辰60周年,天地出版社隆重推出一套非虚构纪实文学精品——李鸣生“航天七部曲”。“航天七部曲”是李鸣生20年的心血之作,包括《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远征三万六》《中国长征号——中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的风险与阵痛》《千古一梦——中国人第一次离开地球的故事》《发射将军》七部,共计250万字。

李鸣生“航天七部曲”是国内第一套进行时的非虚构纪实文学长卷,也是唯一一套展现中国航天60年悲壮历程的文学化的航天通史。其故事与情节顺时推进,事件与人物延续发展,作家与作品融为一体,历史与现实相互照应。既写了伟大与辉煌,又写了坎坷与辛酸;既写了台前的英雄,又写了幕后的凡人;既写了历史,又照应了现实;既写了天上,又反观了人间。作品尤其注重将科学家的命运遭际与新中国的历史演进相结合,通过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遭际来表现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风云,反思历史留下的惨痛教训;同时又以历史的风起云涌、发射的风险阵痛以及国际国内的重大矛盾来烘托科学家的精神品格与灵魂挣扎,从而赋予了历史、事件、人物充沛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作品既具历史文献价值,又有文学审美品质。

李鸣生“航天七部曲”是航天史诗,也是国史的一部分。“航天七部曲”写的是航天,又不限于航天;是文学,也是国志。它所表达、折射的主题和内容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辐射力。其中有对大时代、大事件的整体描述,也有对科学家个体命运的具体叙写;有对历史真相的客观揭示,也有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反省。作品通过对中国航天60年历史的记录与书写,既可引导人们去反省中国60年来有关政治、科技、军事、历史、人文等重大矛盾与问题,又能启发人们去思索民族乃至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李鸣生“航天七部曲”是对航天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航天精神就是发奋向上,百折不挠;说真话,办实事;坚持真理,不弄虚作假;甘愿牺牲,为国奉献。从某种意义上说,航天精神就是民族精神、中国精神,就是当今中国最需要的一种精神。“航天七部曲”不仅写了科学家们的百折不挠、发奋向上,也写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更写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真理的捍卫与坚守。作品既是对航天精神、科学精神的一次酣畅叙写,也是对民族精神、中国精神的一次大力弘扬。

李鸣生“航天七部曲”是对中国科学家的膜拜,也是对司马迁记史精神的效仿。一个民族的历史总要有人记录。航天历史是人类最惊心动魄、神圣伟大的历史,而中国的航天历史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李鸣生是从发射场走出来的一位作家,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了对中国航天长达30年的跟踪、采访与写作。他说:“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关系到我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尊严,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开创空间文明、寻找新家园的伟大壮举,无论从文学还是从史学的角度来说,都应该有所展示和记录。”李鸣生对航天文学的写作,不是谁要他写,而是他自己要写。而独立走访、独立思考、独立写作,是他始终秉持的基本原则。“航天七部曲”不仅从政治、科技、军事、历史、文化和国民心理等多个维度对中国航天60年历史首次作了全方位的理性审视与文学表达,同时还为数百名航天专家、科技人员和发射官兵一一列传。尤其是被中央授予的二十三位“功勋科学家”,大部分早被作者写入书中,而且不少科学家是首次推出。

李鸣生“航天七部曲”是对中国非虚构纪实写作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一次大胆挑战。“航天七部曲”既是国家叙事,也是作家个性化的表达;既有人类的高度,也有作家的立场。不仅打破了中国几十年来写科技题材的传统思维模式,而且还将文学从一贯书写陆地文明的历史转向挥写空间文明的历史,为中国文学推开了一扇文学的“天窗”,开辟了一块新的独特的风景,堪称作家从陆地到太空的一次文学远征!而数百万言的创作实践,为中国的非虚构纪实文学提供了无限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本文编辑 eliza)

作者:汤逸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