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非虚构写作如何靠近真实、多维的历史?《国碑》以情动人

作者:穆穆   2020年07月0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非虚构写作如何靠近真实历史?写历史到底是在写什么?近日,浙江教育出版社推出非虚构写作作品《国碑》,作者一半,原名李玉梅。《国碑》分三卷,一路寻找民族和事件的图腾,一步步深入纷乱世界人与事的本质,讲述中华民族百年的历史。在本书里,李玉梅靠近真实的历史,写人,亦写情。百道网专访《国碑》作者李玉梅和责任编辑余理阳,为您讲述《国碑》背后的故事。

《国碑》作者李玉梅

近日,浙江教育出版社推出非虚构写作作品《国碑》,作者李玉梅分三卷讲述中华民族百年历史,一路寻找民族和事件的图腾,一步步深入纷乱世界人与事的本质。李玉梅靠近真实的历史,用优美的笔触真实地还原过去。她是如何在写作中弥合了因历史产生的时代距离,而靠近真实的、多维的历史?她的创作故事又是怎样的?百道网专访《国碑》作者李玉梅和责任编辑余理阳。

《国碑(精装)》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一半 著
出版时间:2020年03月

以纪念碑为主题,精心设计成巍峨结构

纵览《国碑》全书,最引人注目之处便是其独特的主题和文学结构: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主题,又以它作为全书的文学结构支撑,架起历史的鸿篇巨作。

谈到为何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主题,余理阳回忆道,2018年的秋天,他与作者在一个村庄里采风,两人提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及建党100周年的相关选题。谈话过程中,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一个好素材,也可以写成好故事。就这样,《国碑》的主题便顺理成章地敲定了。

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结构作为《国碑》文学结构的灵感,则来自于李玉梅小时候去北京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经历,宏伟的建筑在她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李玉梅提笔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结构重现在自己的书中,作为支撑作品的文学结构。

《国碑》全书按照人民英雄纪念碑结构,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为大须弥座,全景铺陈八块浮雕,以“烟销云未散”、“向天国要太平”、“首义之区,民国之门”、“新青年,新旗手”、“中国大革命高潮的序幕”、“军旗升起的地方”、“持续十四年的抗日战争”、“钟山风雨起苍黄”为题,介绍了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的大事件,构成了《国碑》的坚实底座;中卷为小须弥座,深度解读林徽因,工笔描摹一个时代的杰出女性;下卷碑身巍峨,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到梁思成设计方案的确定,是一部国家记忆的记述。李玉梅希望这样的描写方式和结构,能使读者通过文字仿佛就能看到一座伫立着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书中还记载了作者探访碑心石出产地,以及拜访能工巧匠的经历。亲自探寻历史的足迹,用心感受真实的历史,让人不禁感叹——曲阳石匠今安在。 

于现实中找寻联结,靠近真实历史

自1840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有179年的历史跨度,在《国碑》写作中为了弥合历史的距离,靠近真实的、多维的历史,李玉梅于现实入手,从现实中寻找它与历史的联结。

“1840年,林则徐点燃了火把,照亮近代史;1949年,一位林司令率领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起义,胜利渡长江,而这个司令正是林则徐的侄孙。人物横跨百年,在历史的这种脉络里形成闭环。这中间,历史与现实便奇妙地交叠在一起。 ”她说道。

又如“玉墟古庙有神明”这一节,里面所描写的玉墟古庙,原先承担庙宇功能,在虎门销烟时作为仓库,用来存放被林则徐收缴的鸦片,现在又已恢复古庙功能,并且还供奉了林则徐的牌位。玉墟古庙的功用经历三次变更,而林则徐,原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历史的长河过去,他也随之离开,只剩下一个牌位,而这个牌位,便放在古庙之中,这便展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奇妙交叠。

再如金田起义这一章。李玉梅将金田起义定义为“一场落榜生的革命”,在写这章时,李玉梅前去金田,途中和别人搭车,同行的司机是一名当地的普通农民,他的孩子是一名正在读书的寒门学子。在双方短暂的交流中,李玉梅发现了一个从现实到历史的入口,即同为寒门学子,古今却有着鲜明的对比:100多年前,寒门学子突破自我的渠道窄,上升空间小,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发起革命,而如今,贫苦家庭的孩子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历史便又与现实形成了对照和联结。

下笔用情,写历史即是写人

在李玉梅看来,写历史即是写人。她认为,读历史时一定要去观察和思考:在事件背后,有什么样的人存在。只有看到了人,心中才会有情。这种情,不是指感情,或者爱情,而是一种视角和态度,一种文学观。

“眼中看人,心中有情,下笔有神。”这成为了李玉梅写作,尤其是写报告文学的一个准则。《国碑》,正是从这个准则出发,向外延展开来,构成了一个个人的历史。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国碑》中设计国徽的林徽因、于爱情中守望的远征军的爱人,一代知识分子王临乙与王内合夫妇……笔入情深,一个一个人,在一段一段历史中浮现,时间与人交相辉映。

而李玉梅自己感触最深的,是写雕刻家萧传玖的一段。在文革中,萧传玖被关在牛棚里面交代材料,那是他人生的最后时刻,那夜雷电交加雨水倾盆而下,萧传玖回忆起他的一生:他的家庭,他的母亲,他的成长等等。他的故事体现了在那个年代人们所遭受的苦难,以及人生境遇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外,李玉梅还对笔下的雕刻家王炳照记忆尤深,他是金田起义浮雕的雕刻家,在去北京后与妻子离婚,再娶他人。但前妻一直笃守家乡,没有离开。后来,王炳照再次离婚回到老家,重新和前妻生活在一起,直到1986年前妻去世。仅仅一周后,他也跟着离去,入土为安。

在这一个个人的故事里,人生是一场圆舞,有起点就会回到终点,而历史一直前行,没有停留。在人与历史中,“情”往往是它们最好的联结。

《国碑》凝聚磅礴力量,将出版更多主题类图书

谈到《国碑》的受众,余理阳表示,《国碑》的主要阅读对象是青少年以及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部分成人读者。

他认为,本书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读者增加对党史国史的了解,坚定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增强“四个自信”。本书旨在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有形的丰碑,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无形的“丰碑”,激发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目前,浙江教育出版社已出版了多部主题类图书,如《“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牵挂》《拯救——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红船启航》《高高的元古堆》《粲然》等。未来还将陆续出版文学类、主题类的优秀图书。

 

(本文编辑:杨婧;编助:林千惠)

作者:穆穆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