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768创意园的西北角,穿过蜿蜒的走廊,记者找到了知乎网的办公场所。一进门,是一个简易的会客区,墙上贴满了员工活动照片。再往里,员工们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引导着500万用户在社区上的发言。这个基于真实的知识型问答社区是知乎网,就在前不久,这家网络公司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互联网出版实验”,一本名为《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的图书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2013年12月18日中午12点,知乎网联合中信出版社,为《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一书在美团网上发起了众筹,限额1000人,每人出资99元,凡是下单支持的用户,都会成为知乎的“联合出版人”,获得封面印有自己署名的典藏版图书。知乎网媒体合作总监成远说:“众筹目标在活动上线十分钟内达成,美团网的数据显示,共有5000多人参加了此项活动,最后成功付费的有1000人。对于用户的热情,完全没有想到。”
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业态,众筹翻译自国外“crowdfunding”一词,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从去年开始这一概念在中国生根发芽,并逐渐为普通公众所知晓。众筹为敢想的人提供了梦想实现的现实基础,从而催生出众多有价值的新项目,一些敏锐的出版机构也敢于“吃螃蟹”,尝试用众筹的方式出书。当出版遇上众筹,将会发生些什么?
“私人定制”的实验品
早在2012年,知乎网的创业团队就有出版《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的想法。据知乎网媒体合作总监成远介绍说,全书框架是由知乎网创始人周源根据他5年来在创业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整理出来,然后去知乎上寻找合适的回答内容,由知乎的用户共同参与“赞同”或“反对”,经过几次较大的调整,将原来500多个话题,筛选到成书时的103个。
“在知乎创业团队找到我们的时候,这本书已经有了雏形。”《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的策划编辑李穆认为,选择与知乎网合作,主要看中的是知乎的品牌、口碑和用户粘性。知乎网最大的特色在于一些业界人士对创业话题的精彩回答,这样的选题本身就非常有价值,另外知乎有高质量的用户群作支撑,读者基础很好。
在谈到为什么选择用众筹的方式推出时,成远表示,知乎曾与几家出版单位谈过合作的事宜,但是考虑到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出版方对书的销量信心不足。在接触到众筹的概念之后,出版方也决定采用这个方式尝试一下。
与其它众筹出版的图书相比,李穆更愿意将这次尝试看作是“私人定制”的实验品,这也是与其他的众筹出版单纯送签名本图书最大的不同。拥有一本封面上印有自己名字的典藏版图书,尤其是亲自参与并见证了一本书的诞生过程,这样的体验并不是每一个读者都能有幸遇到的。即使是它的零售版,也拥有一个唯一的网络识别码,代表着该书是零售版图书中的第几本。尤其在数字出版的冲击下,纸质图书越来越具有典藏价值的时候,其价值就更加凸显了。
市场信心的“试金石”
作为中国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众筹平台,众筹网自2013年上线以来,已经吸引了300多个项目在此筹资,涵盖了科技、影视、设计、出版、公益等多个领域。
“众筹其实很简单,就是大家一起筹钱来做成一件事情。”网信金融集团市场运营中心副总监马伟强解释说,“古代的和尚外出化缘修葺寺院就是早期的众筹,只是太耗时费力了,如今在互联网环境下,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
国内首部众筹出版的图书——《社交红利》(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一书的走红成为2013年出版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作者徐志斌就是腾讯微博开放平台的一名员工,既非名人也非专家,对于他写的书,合作方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需要认真考虑这个选题要不要做,首印多少本合适等问题。但通过众筹网短短两周时间便成功预售3300本,筹集资金10万元让出版方找到了信心。马伟强认为,众筹有三个核心价值,路演(宣传)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市场验证,最后才是融资。《社交红利》的成功就是这三个价值的最好体现。
众筹出版让作者和出版方尝到了甜头。据《社交红利》的策划编辑王泽阳介绍说,“众筹出版是个新鲜事。原本我们对于这本选题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最初只是想通过众筹做个尝试。通过这个项目的运作,我们有不少收获。众筹一方面能让我们降低出版风险,另一方面也帮助我们了解读者需求,收到了立竿见影的市场反馈。”一个月加印三次,5万本的销量足以说明这次尝试是成功的。
传统出版的新希望
2013年11月29日,众筹网发布了中国首家“新闻众筹”平台,为各类媒体的娱乐、时尚、汽车、体育、房产、互联网等内容题材提供公众预筹资服务。在短短的十余天内,已上线的“新闻众筹”项目整体筹资额度已经超过4.6万元。
2013年12月17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将其拟办的杂志《清华金融评论》作为众筹项目在众筹平台发起,15天的时间得到了825人的支持,并筹得7.6万元资金,成为国内第一份以众筹的方式发行的杂志。
随着众筹出版成功的案例不断见诸报端,越来越多的出版方对众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众筹能否为沉寂的传统出版业带来一股新鲜力量?中信出版社的策划编辑李穆认为,目前虽然有一些成功的众筹项目,但总体来讲,众筹还只是一种尝试,“能不能以这种方式出版,具体还得看项目。众筹的产品是一个市场化的、在出版之前是被证明了的正确的产品,这一切都是由它的受众决定的,否则就没有意义。”与此同时,中信出版社电子书中心总编辑黄一琨在近期举办的“博雅出版论坛”上也指出,众筹出版目前还是比较有争议的,但它是一个比较好的推广手段,建议出版社谨慎使用。他举例说,台湾著名艺人林志颖的新书《做个梦想实现家》在淘宝网“淘星愿”众筹平台上线,5天内筹得资金31.46万元,淘宝网史无前例地为一本书上了一天的淘宝首页焦点图广告,并将本次活动作为去年“双十二”主会场的重要活动;林志颖本人也拿出自己淘宝店里的产品来配合本次活动。此次众筹,在书稿还未到手的情况下,就销售出5000余册。
马伟强认为,“众筹是一个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事情,它在中国一定会大有可为,而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三到五年。”他认为,众筹最大的风险不在政策,而是刚刚建立的市场信誉。中国的众筹模式与美国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国的众筹网站不会为项目作担保,这种模式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众筹网站必须要确保项目执行下去。由于众筹在中国刚刚起步,国内大大小小的众筹网站很多,最担心的是整个众筹市场会被不守信誉的公司破坏。
出版机构纷纷试水众筹出版,这种新兴的内容组织和营销的形式正悄然改变着出版业。它不仅可以帮助出版商提前对市场进行预判,还可以帮助图书进行线上营销宣传,找到目标读者群。对出版商来说,这或许比单纯筹得资金更有价值。■
(本文原载于:《出版人》2014年第4期)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