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学习·讲书堂】今天要与你分享的这本书的作者三谷龙二先生居住在远离日本繁华中心的长野县松本市,从事着手工木艺的制作,并以松本这座城市为据点促成了“濑户内生活工艺祭”和“手工艺的五月”这些将日本全国的手工匠人聚集起来展示当代工艺可能的活动。他的作品和理念对日本新千年以后的生活方式领域产生了重要的震荡,因此,他也被视作“生活工艺”这一概念的发起人,常年在日本的权威杂志中连载专栏。这本书就是季刊《居住》中的散文、画作集结。
《我的生活散步(精装)》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作者:[日] 三谷龙二 著
译者:王彤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你好,欢迎来到“百道学习·讲书堂”,我是理想国的编辑余梦娇,今天要给你讲的书是我们新出版的《我的生活散步》,这是日本木艺家三谷龙二的画文集,由30篇散文搭配30幅绘画组成。
(图书内页)
虽然三谷龙二对于当代工艺意义重大,但对他来说只是在自然而然地实践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会让人觉得沉重和刻意,也并非要建构什么伟大的叙事。所以他的作品舒适而温润,文字所传达的氛围和煦而清爽,但就在这轻柔之中表达着睿智的思考。
正如他自己所说:“以前我自己写字很小,说话声音也很小,一直为此感到自卑,却也坦然重复着这种心情,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生命辐射范围,辐射范围大的人可以波及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而我则属于辐射不了多远的人吧。我想试着写一写从我居住的小家看到的世界。”
但这种人生哲学并非突然之间,先天地就降临在了三谷先生身上,1952年,他出身在日本的地方县——福井,曾经也和我们很多当代年轻人一样,是一位“上京青年”。
1970年代的东京意气风发,一切都包藏着热血和奋进。在战后一代的努力下,日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的大阪市博会将这种蒸腾而向上的激情推到了高潮,整个国家都欢腾着成功。不论是股票场的指数,还是卖场的商品都由昂扬的欲望铸成。二十多岁的三谷也是在此时来到了东京,感受过那种躁动的繁华,甚至在70年代最受文化青年喜欢的剧团工作过,潇洒地消耗着自己的绚烂年华。
但随后,他却将这种繁华推远,成了一名在社区摆摊的自由职业者。
三谷回忆当时的心情写道:“我的成长阶段,正好是日本高速发展的时期,我对于那种一个劲儿不断膨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经济,总觉得不大适应,总有一种自己也在不断膨胀的感觉。因此,我暂时逃离这样的社会潮流,始终保持着一种从人类生活的原型出发的心情。开始做木匠之前,摆路边摊的时期,我所思考的就是同样的问题。二十五岁所有,我在剧团工作,辞职之后,马上就过上了摆路边摊,行商坐贾的生活。在剧团工作,总觉得是风餐露宿,犹如无根之草。辞职的时候,自己仿佛回归到社会重新开始。我迫切希望能够尽量从最根本的地方开始,于是就想从经济行为的原型开始做起,譬如将海产品带到城镇去贩卖之类。想在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每一件事的同事,又可以悠闲而优雅地生活。”
经过这样的过渡,三谷于1981年,也就是步入而立之年的前一年,彻底离开东京,来到了松本市开设了第一间属于自己的木工工坊。
松本位于日本本州中部,是一座人口只有二十几万,但历史悠久的小城。它的主要公用设施以车站为中心排列,而发散出去的城市区域则多有适合普通市民享受生活之类的散步道,加之四季分明的气候使得自然环境极为诱人,这本写散步的小书就是在这样的城镇中孕育而生。
三谷先生的住所和工作室都在同一个社区,因此几乎不需要考虑都市中的“通勤时间”,周末一定会散步来转换心情。他在书中写道:“在我家这一带,苹果园紧连着住宅区,经常可以看到带着爱犬出来散步的人们。我指定了一条散步路线,走完大概需要三十分钟。”但这三十分钟足以让他丰沛的感受力记录下有趣的事物。
整本书描写的皆是三谷先生身边之物,有他记忆中的圆桌,冬日池塘中的枯荷,飘扬过海来到日本的胡桃木标牌,用来烤面包的暖炉,平时吃饭的栗木碗,用得顺手的木筷以及全世界最经典的咖啡壶。除了物品,松本郊外的发电站、河堤、苹果树也都被作者的画笔描绘下来。
(图书内页)
有趣的是,作者画画是从四十岁才开始,开始得也很偶然。从三十岁开始干木匠的这十年,三谷先生一直辛勤工作,虽然活动身体并非苦差事,但每天都一股脑儿地工作,时间久了难免产生抵触。为了调节这种疲惫感,三谷在松本市办起了手工艺作品展,为了只做展览会的宣传单,他画出了当时作为展览场地的一座旧学校,正是这幅画成了他凑上绘画道路的契机。随后在木工工作室旁租用了一间专门画画的房间,工作疲惫之于就画画来放松,于是每次画画时就是作者最感到快乐的时光,而其中的妙处或许就在于它并非本职工作,而是顺道的来的快乐。于是,木匠工作成了画画的支撑和补给,这画文中也透出了并非“非做不可”的轻松和惬意。
作者以忙里偷闲的方式写作和绘画,恰好适合都市人忙里偷闲地去读。
但书中这些闲散小文,却也常常带来触动人心的故事。在《桦》这一篇中,作者提到去北海道时,听闻附近木器匠人去世,家中剩下了许多用不到木材,于是便受邀去挑选。这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件不近人情的事。但其实,木匠这项工作,开始之前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算上晒干木材的时间就要好几年,因此,如果木匠本人突然去世的话,他所准备的木材和工具就只能剩在那里了。没有了制作人,苦心准备的材料也就失去了归属。三谷来到这位木匠的家中,看到仓库中的木材堆得很高,每一块都用报纸仔细包着,全是上好的桦木。打开外面的报纸,被电锯粗加工过的木材表面有种凸凹不平的质感。匠人夫人说“这些木材放在这里也用不到了,您喜欢的话,就拿去用吧。”
犹如接力一般,三谷先生将接力得来的木材制作成木碗,比起其他木材,它散发着淡淡的红色,质地十分均匀,相比匠人本人当时一定也是怀着十足地自信觉得“它们晾干后必定十分漂亮”而等待着得以使用的那一天吧。
在生活的间隙里,写作这样的故事,阅读这样的故事,或许能为干涩的心情带来某种慰藉。这就是这本小书的妙处所在吧。
好了,今天就给你推荐到这里,欢迎继续收听百道学习更多精彩内容。愿好书与世界同在,成就你我精彩人生。
(本文编辑:绘里)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