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讲书堂 | 《反思音乐与音乐史》:历史文化语境下的音乐学全景

作者:王旭   2019年03月13日   来源: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学习·讲书堂】今天要与你分享的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出版的《反思音乐与音乐史》,这是一本艺术类的书。本书是美国当代著名音乐学家特莱特勒的学术论文选,由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选文并组织翻译,一经推出便在国内音乐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反思音乐与音乐史》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列奥·特莱特勒 著
译者:杨燕迪等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你好,欢迎来到“百道学习·讲书堂”,我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王旭。

王旭

本书作者列奥·特莱特勒(Leo Treitler)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纽约城大学(CUNY)研究生院荣休音乐教授。除了对中世纪音乐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之外,特莱特勒教授还从哲学反思的高度针对音乐史、音乐分析的“元理论”问题进行了多方位论述,深刻地影响了英美音乐学的走向,被认为是当前“新音乐学”思潮的先驱者之一。

所谓的“新音乐学”,对应的是“实证主义音乐学”。19世纪的音乐学研究受德国哲学思辨传统影响,侧重从宏观角度探讨音乐的价值与审美;但到了20世纪,英美实证主义思潮和分析哲学兴起,音乐学也受到了影响。一些音乐学家主张抛弃主观的审美和文化阐释,严格基于经验证据和逻辑规则,展现音乐作品本身。实际上,就是试图把音乐学也改造为一门科学。但事实上,就连科学本身都无法彻底排除主观因素,比如数学就是基于不证自明的公理。音乐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也离不开与人的交互。剥离了文化和人的因素,音乐就不成其为音乐,而沦为干巴巴的音符,音乐学也会窄化为枯燥的技术分析,丧失审美性和艺术性。这种割裂音乐作品与其文化语境的路数,在20世纪60年代遭到了以科尔曼和特莱特勒为代表的音乐学家的批评。他们认为,音乐学应该向文学批评和美术批评看齐,从单纯的文本考证,转向对音乐的深层次理解,突出音乐与其语境的关联,更具批评性和人文性。

我们可以看到,不单音乐作品,就连音乐学也会沾染特定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其中,一个异常重要、但众说纷纭的问题就是:什么是音乐学,音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是什么?这个问题,属于“理论的理论”,故可称为“元理论”。它关乎音乐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却不易回答,因为一旦开始追问本质,就必定会超出单纯的音乐范畴。所幸,特莱特勒受过良好的哲学训练,并且涉猎广泛。他可以对文德尔班、狄尔泰、科林伍德等历史哲学家的理论信手拈来,将之化用于具体的音乐分析,从而在音乐学领域激发别样的洞见。

特莱特勒倡导的“新音乐学”强调音乐与具体社会文化的联系,推崇更为多元、更个人性的音乐作品诠释和分析。音乐为聆听而存在,故音乐批评的研究对象,就不是作为客体对象的作品,而是听者与作品之间的持续交流。音乐被理解为由其语境所沉淀的产物。音乐史的研究任务在于理解过去的音乐和音乐文化。好的音乐作品诞生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后人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释义,才能让这些作品源源不断地保有艺术生命力。

这些倾向都体现在特莱特勒的著作中。特莱特勒教授的作品涵盖如此不同的主题和如此巨大的历史时间跨度,正是为了让人们意识到,音乐学是一个具有广阔参数的领域,而不是特别课题的集合。“就像我们开始挖一个洞,挖得越深,我们就必须让洞口越宽。”脱离了对文化语境和音乐学整体脉络的把握,局限于单部作品或单个领域,这样的研究很难达致“深刻”,也容易出现偏颇。

特莱特勒是中世纪音乐研究的专家,却从不局限于此,也不忌讳来自不同学科、不同思路的碰撞。他的音乐学研究展现出历史(叙事)、美学(思想)、批评(分析)三大学科分支之间的相互支撑和融汇,进而呈现出一种“大家气象”。

本书内页

具体到文本,特莱特勒既可以在第1、2章通过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风格体裁的解释性思考,揭示形式主义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并串联起一幅历史哲学思辨的广阔图景;又可以在第3、4章用思想史方法对莫扎特和贝尔格的具体作品进行解析,展现整体社会和文化思潮在音乐作品中的反映;关于中世纪音乐的第5、7章,则审视了格里高利圣咏的创作和传播模式,并对以往圣咏叙事中过多的意识形态因素和种族性别偏见进行了批评;第6、10两章详细考察了西方记谱法的来龙去脉及其与人类实践生活的深度交叉;第8章和第9章讨论了音乐与语言文字的复杂纠葛;第11、12章则对“新音乐学”潮流中的一些激进观点和不良倾向——比如后现代的价值中立,过分主观而不顾音乐本体客观事实,等等——展开了批判。

在这些论文不同的思考主题和巨大的历史时间跨度背后,是作者思想方法上的一致性——由此构成了经由学术旨趣导向而串联起来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问题-思想场域。特莱特勒教授相信,音乐学诠释受制于各类文化的信念和情境,只有在具体的文化中,音乐的客体才得以显现,对它们的诠释才得以可能,但同时也不能忽视音乐给我们带来的跨越文化和时空的丰富审美享受。

总而言之,本书将是一次历史文化语境下的音乐学全景视野呈现。本书所选篇目的视野广阔性和思考深入性,将让汉语世界的音乐读者耳目一新。通过对特莱特勒音乐文论的集中阅读,读者们也可以很快感受到其治学态度和学术专长,并从他的宽广和深刻中,意识到音乐学研究领域的开放可能性。

这也是杨燕迪教授编选本书的动因,他希望中国的音乐学学科也能具有这样广阔的视野。杨燕迪老师和特莱特勒教授是老相识,他1993年便在纽约城大学研究生院办公室与特莱特勒有过会面。基于对当时英美音乐学新动向的共同兴趣,他们此后多番通信,并积极促成了特莱特勒教授1995年的访华讲学活动,而杨燕迪老师也承担了此次访学的全部口译任务。其中一次讲演的全文,就是本文集最后一篇——“关于音乐意义的论辩”。后来,杨燕迪老师还曾到特莱特勒家中做客,并在钢琴上视奏四手联弹。2011年,杨燕迪在美国音乐学学会第77届年会与特莱特勒见面,提议将他的重要文章编译成一本中文版文集,特莱特勒教授欣然同意。他们共同挑选篇目,并约请国内各大音乐院校一线学者共同翻译。《反思音乐与音乐史》的新书发布会,特莱特勒本打算亲临会场交流,可惜因故未能成行,遂从大洋彼岸发来音频致辞。在“特莱特勒音乐文集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上,本书的编者、翻译者、出版方以及国内诸多知名学者共聚一堂,探讨交流特莱特勒教授的思想观点、学术理路、写作风格及其带来的理论启迪,充分肯定了此书出版的价值。特莱特勒的独特视角和观念,必会对中国的音乐学术建构产生有益的影响,并引发持续不断的回声。

1995年特莱特勒教授上海讲学期间与杨燕迪老师合影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音乐的内容,可以关注“六点音乐译丛”,我们新近推出了达尔豪斯的音乐观念史力作——《绝对音乐观念》。达尔豪斯是特莱特勒非常推崇的一位德国音乐学巨擘,在这本书中,他以独特的历史审视和充满思辨的论说,对“绝对音乐”这一西方音乐美学-史学问题的现象与本质进行了深透的阐释,为其赋予了丰厚的历史实质和音乐意涵,可以说是对音乐史学方法的一次极好展示。

好了,今天就给你推荐到这里,欢迎继续收听百道学习更多精彩内容。愿好书与世界同在,成就你我精彩人生。

(本文编辑:绘里)

作者:王旭

来源: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