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不忘初心是要义,顺势而为是核心——一个图书编辑的自我修养

作者:黄蓉   2016年12月23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黄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媒体经理

一、变化已至,出版业正在和即将发生的跨界融合

在传统的图书出版模式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是相对较弱的,出版机构作为图书生产和流通的中介,有着较强的主导能力。而网络科技给作者、出版者和读者三者之间带来了更强的连接,不仅作者和读者有了更直接的交流通道,而且读者与读者也有了更加紧密的聚合。这使得作者,以及拥有聚合读者的平台,在出版模式中有了更强的话语权。这种权利结构的改变,使得传统出版业的内容生产流程、流通模式和市场结构都在悄然生变。

以“罗辑思维”团队为例,他们与出版机构共同决策甚至主导图书的设计,参与内容生产流程;他们要求一定时间段内图书只能在其官方渠道销售,改变图书流通模式;同时他们所拥有的聚合读者所爆发的巨大购买能量,让图书市场焕发新的生机。而他们只是出版业跨界融合众多案例中的一个。出版业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着诸多跨界融合的可能,它可能来自出版内部产业链各个环节,可能来自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新媒体业等媒体行业,可能来自歌舞演艺、艺术品和会展等文化行业,甚至可能来自零售、金融等外部传统行业。

二、业以才兴,图书编辑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图书编辑如何适应这诸多变化?出版机构的战略调整自然十分重要,这需要建立在出版业大环境的分析基础上,并结合出版机构的自身特点来制定。本文想重点探讨的是,作为从业的一员,图书编辑应如何“自我变革”。毕竟,每一本书的背后都是特定的图书编辑在做着具体的工作,出版业整体也是由众多的从业个体汇聚而成。如果每一位图书编辑都能有所准备、有所突破、有所创新,那么出版业能有所发展。

于图书编辑而言,面对当下跨界融合的出版业大环境,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表现为图书编辑可以做更多的尝试,并且当选题足够优质和精准时,能够更快地到达更多的目标读者,有助于让优秀的编辑摆脱高强度的同质化图书生产,而聚焦更多精力实现自己的编辑追求。挑战也显而易见,参与图书出版的主体更开放,编辑所面对的沟通对象更多更复杂,同时图书内容传播的方式和销售的渠道也更多样,如何找到适合的通道、组织适合的语言到达读者,都是编辑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任重道远,出版的精神内核和编辑的工作本质不变

尽管出版业正在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但出版作为在知识的生产和需求之间搭建桥梁的精神内核是不会变的,出版的文化使命也不应改变。这使命就是,出版不仅要对国民经济做出贡献,还要实现对知识和文化的传承,担负起文化教育的社会责任。例如,虽然读者的阅读习惯越来越碎片化、浅层化,但出版不能一味迎合,炮制消费主义的快餐式出版物,而是既要顺应变化,又要发挥其文化引导的功能。

图书编辑是图书出版的核心,出版的文化使命,也就是编辑的文化责任。图书编辑所作的工作是——将作者的创作,通过出版的手段,以最恰当的方式,传播给读者。尽管出版业跨界融合带来的变化是“作者”的样态更多元了,出版的手段更丰富了,传播的方式更多样了,“读者”的面貌更可见了。但图书编辑还是在为读者甄选内容,做出可以让读者安心打开的纸质书或者别的形态的读物。图书编辑工作的本质,仍然十分清晰,编辑所扮演的角色,自始至终并没有发生改变。

四、不忘初心,图书编辑要守住底线、认清位置、保持好奇

图书编辑如何做好文化坚守呢?用四个字回答,就是“不忘初心”——守住底线,认清位置,保持好奇。

图书编辑“守住底线”,是指编辑不要忘记选择从事编辑工作时所信仰的文化理想,要守住不出坏书、烂书的职业底线,始终不偏离、不悖逆出版所应承担的文化坚持。图书编辑是图书内容的“把关人”,作者所著是否适合读者阅读,是否有益于文化传承,需要编辑进行过滤或筛选。在这样一个信息丰富的时代,一个值得出版的内容,既必须顺应读者的阅读需求,也必须有区别于一般性网络阅读的理由,这是作为出版者所必须把守的门槛。图书编辑守住了底线,图书的内容才能守住。

图书编辑“认清位置”,是指编辑不要忘记编辑工作的服务定位,即发现好的内容,并把它“做对”,而不是从个人喜好出发去干扰内容的呈现。也就是说,图书编辑始终是站在图书作品后面的,这是编辑工作的定位所决定的。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发现”作品的眼光,编辑取舍篇目的魄力,编辑加工内容所倾注的心力,都是编辑的创造性劳动。“为他人作嫁衣裳”常常是德高望重的老编辑用来勉励自己、告诉青年的肺腑之言,这个编辑界的老生常谈,实际上强调的是编辑的职业道德要求。

图书编辑“守住底线”“认清位置”的同时,要“保持好奇”。从某种程度来说,编辑编书的乐趣,也是分享阅读的乐趣。不止一位出版前辈说过,做好编辑,需要具备两个重要的品质,第一是爱书,第二是发现一部好的稿子,就迫不及待地要介绍给别人。而当下也有一些优秀的出版人在写文章中透露,他们会常常反思,自己策划的书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没有阅读价值?自己作为出版人的贡献在哪里?“爱书”,“爱分享”,“爱自省”,这些都是编辑“保持好奇”的具体表现,也是一个优秀图书编辑所必备的“天赋”。

五、顺势而为,图书编辑应因势而谋、谋时而动、动静有常

图书编辑如何应对变化呢?同样用四个字回答,就是“顺势而为”——因势而谋,谋时而动,动静有常。

图书编辑“因势而谋”,是指编辑要把握宏观大局,并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图书编辑既紧跟出版业的变化,又把握出版机构的战略定位,在认清形势的前提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拥抱变化是必须的。比方说,编辑可以坚持用纸书作为内容呈现的最佳形态,但不必排斥以网络为手段来实现更大的传播价值。比方说,编辑可以不认可碎片化、浅层化的阅读风气,但不能不感知读者的阅读习惯转变。当然未来的路通向哪里,谁都没有标准答案,只能保持自己的心态开放,脚踏实地地去尝试和验证。

图书编辑“谋时而动”,是指编辑要伺机而动、蓄势而发,更自主地发现问题,更灵活地解决问题。换个角度说,编辑策划选题从读者需求出版,宣传推广从媒体趋势出发,销售发行从购买风向出发,做决策不滞后于当下特点,也不超前太多。“不滞后”比较好理解,比方说,出版业已经走过了开机印几十万册的黄金时代,如果还死守这点优越感和做书方式,必然不行。“不超前”也很重要,这在科技创业中较多惨痛教训。出版行业相关的案例中,贝塔斯曼在中国的失败也许是个占领了先机但未能成功的典型。

图书编辑“因势而谋”“谋时而动”的同时,要“动静有常”——说的是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常规,指行动合乎规范。图书编辑是“杂家”,但言行举止并不可随意,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很多技术层面的准备,例如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能力,专业出版的实务技能,撰写文案的创作能力,社会公关的沟通能力等等。越是实操层面的技能,越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就需要图书编辑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不断调整,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自我完善。

六、才无定珍,图书编辑与出版机构相互适合、共同进步

出版机构的类型众多,各自的定位千差万别,哪怕是同一个出版机构内部,岗位不同工作内容亦不同,故而有所谓传统出版人才、数字出版人才、国际化出版人才等等诸多界定。即使把范围限定在同一个出版机构的图书编辑,学科领域不同,其工作状态也有所不同,更何况出版业本身的诸多变化也正在带来多维多样的人才新需求。由此可见,出版机构的识人、用人之道,其实是一个流动的话题。

大环境变革,出版机构和图书编辑各自面临挑战。出版机构需要思考的是在跨界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调整定位,确立其文化事业范围和文化品牌。图书编辑所需要面对的是前文所述的诸多问题,并找到自己的文化理想与出版实践的有机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图书编辑的能量与其所在出版机构的“气场”能否朝一个方向步调一致,则十分关键。什么样的图书编辑才是标准的“出版人才”?恐怕没有完美答案。“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归根结底,图书编辑与出版机构相互适合,并能共同进步,才是二者各自的最佳发展之道。

作者:黄蓉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