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张铁志的《时代正在改变:民主、市场与想象的权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在腰封上印出来的鲍勃·迪伦(Bob Dylan)那首《时代正在改变》的歌词就是这本书的最好引语:“政客们,请注意人们的呐喊 / 不要再阻挡在路上…… / 一场战争正在外面进行 / 愤怒地进行 / 并且将撼动你们的窗和墙 / 因为时代正在改变。”我想可能是因为书名与这歌词有关,因而它被醒目地印在腰封上;但是,不知道他是否也意识到这歌词中的“外面”是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锋利的词?
事实上,如果把“时代正在改变”这个既是客观陈述同时也表达着坚定信念的话语,聚焦到空间上的前沿地带和时间上的进行时态的话,应该能发现,“外面”是当下一个具有现实重量和尖锐品格的概念。作为一个方位词,“内”与“外”的空间区别极为明显:在物理空间上可能就是墙内与墙外、大院与街道、密室与广场的区别;在秩序空间上,它们曾分别呈现了有序与无序;在体制空间中,它们区分了权力资源的有与无;在人们的心理空间中,它们更是曾分别代表了希望与观望两种情结。
但是,鲍勃·迪伦说“一场战争正在外面进行”,假如我们也能够敏感地发现和认识当下生活中那些尖锐地推进着变化的力量,可能会对“内”与“外”的区别、联系与变化有新的认识。
“时代正在改变”, 作者在“自序”中说:“看到时代正在改变,不论华人社会还是世界各地,新的公共领域正在形成,新的民间力量正在崛起——尤其是年轻人,去挑战既有的政治与经济权力。每一个人都将是关键的参与者,都会是时代的改变者。”这是关于“改变”的宏观视野。从微观来看,“时代正在改变”也体现在“事情正在起变化”的进行状况中。
这种变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就是鲍勃·迪伦所说的,“政客们,请注意人们的呐喊”,因为“外面”的呐喊声浪越来越大、越来越有力。当然,远不止在墙内的政客们应该倾听外面的呐喊,外面的人自己也应该真正听到外面的呐喊,也应该不断调整“听”与“注意”的面向。这是因为,所谓的“外面”其实有着更复杂、更多样的身份层面和心理面向;同是“外面”的人,未必都能听到或愿意听到外面的呐喊。而现在,更需要倾听的是外面的呐喊。
封面上该书副标题中的“想象的权力”同样值得关注。阅读过“五月风暴”的人可能会很容易就想起那个著名口号:“让想象力夺权!”本书中也有一篇文章题为“夺回文化想象的权力”,可见想象与权力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想象为什么重要?想象如何能够获得权力?在本书中,我觉得无论是在对台湾民主转型过程中的愿景想象或力量想象中都可以回应这些问题,而在有关以文艺改造世界的文章中,想象与抗议、批判、自由的关系更为形象和更为突出地展现出来。
如果回到封面,我们会发现一幅关于想象与权力的更有深远意味的视觉图像:空地上有两组小孩拿着木枪、棍棒面对面地玩游戏,他们之间是一堵矮矮的砖墙——其实只是垒放起来的。孩子们面带笑容、尽情嬉闹;在孩子们戏谑的笑声下,代表着隔离与维护的矮墙显得非常脆弱与无奈。当然,这图像真的只是一个乌托邦形象,但作者在本书中的最后部分正是关于这个乌托邦的,他提到了1968年的“五月风暴”,提到了2011从埃及到华尔街的抗议,人们还在继续寻求那个想象的乌托邦,而封底的一句口号“想象另一种可能”也恰好具有同样的意味。
关于该书的意图,许知远的序言“观念的力量”说得很简捷准确:“如何把台湾放到全球经验的框架中?”本书所收文章的编辑框架也清晰地反映出这种意图:第一部分是“台湾:寻找民主之路”,第二部分是“民主与市场的反思”,不正是“经验”与“启示”吗?在此之上,还有更重要的思想意图,在这里作者敏锐地意识到应该在一开始就把这个问题凸显出来:“我们倾向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与经济上的社会民主主义,因为我们相信政治自由与社会平等是要同时追寻的目标。
本书中许多对台湾或美国民主的批评,可能会让读者朋友们感觉比较‘左’……我们不是质疑民主的基本价值,而是对民主有更高的期待……我们在乎的是如何透过制度改革来确保公民的自由与平等。”这种明确的立场定位与思想意图正是作者面对各种历史与现实政治议题的论述根基,也是大陆读者在分享台湾社会转型经验的时候既要“去妖魔化”也要“去神化”的思想基础。
本书既非学院式的高头讲章,也不是东鳞西爪的观光随感,而是出自一个与台湾社会转型同步思考且不懈探索的攻读政治学专业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系统思考与公共论述。该书在纵观上的全面视野与以运动和议题为核心的个案论述的结合,以及叙述之清晰和思路之敏锐,都很有特色。在一些重要议题上,作者不仅是社会转型过程的观察者和研究者,还是某些事件进程的亲历参与者,他提出的思考和疑问更值得我们借鉴。
比如,关于台湾政治转型的起点,作者认为是1970年代初期国民党为解决内部危机而不得不进行的局部政治改革(第13页);又比如,关于“蒋经国是台湾民主的推手?”这一问题,作者认为“他是一个看到民主化压力,知道无法逆势而为的聪明统治者”。(第27页)尤其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台湾公民社会的成形与贫困”、“‘党国资本主义’与台湾版的‘国进民退’”、“民进党的转型之路”、“真相与和解:台湾转型正义的迟到”、“台湾的新公民运动”、“时代正在改变:青年力量的崛起”等这些重要议题,它们无一不是我们正在和即将面对的同类型问题。
从全世界各国的民主转型历程来看,体制转型、权利获得、社会进步和素质提高是几个核心指标。作者认为,四十年的转型,台湾民众也已获得充分的公民权利,展现出令人钦羡的公民素质,“人们也知道,‘总统’腐败了就让他入狱,台上的政党做不好就得下台。”“但是民主不只是选举,还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才能够去解决台湾民主现实的许多问题:立法质量的低落、金权政治的橫行、地方政治的腐败、贫富不均的恶化。王绍光在本书中批判了自由民主和选举民主的结构性问题(如金钱的影响),这些批评是对的,但他想要抛弃自由民主而另找出路的解药是错的:因为自由主义和选举竞争都是民主的必要,只是需要更多制度性规范来防止金钱的介入,需要让弱势群体有更多发声空间,并降低公民参与的门槛。”(第122页)话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