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对话上海交大社陈华栋:品牌矩阵如何筑牢出版影响力?

姜子健  2025年11月24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随着图书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出版机构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如何于浪潮中锚定方向,打造一座座既传承文脉又面向未来的“出版灯塔”,成为所有出版机构的核心课题。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给出的答案是:拒绝短期速成,回归品牌建设的初衷,以深厚的专业内涵、清晰的战略矩阵以及人与文化的协同共生,回应时代的呼唤。

借“2025出版品牌影响力大会”之机,百道网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陈华栋展开对谈,探寻其品牌生命力之源。无论是耗时十余年打造的“大飞机”出版工程,还是巧妙融合跟进而成的“600号心理”系列,抑或是承载其文脉的子品牌“文治堂”,都指向一个核心:真正的品牌生命力,在于对选题敏锐度、作者权威度和内容可信度的长期坚守,而这背后,离不开以编辑为核心的人才体系与鼓励创新的社内机制。

陈华栋

百道网:在品牌建设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目前的整体架构是怎样的?这些子品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陈华栋:品牌对一个出版社来说非常重要,品牌代表了出版社的气质。上海交大出版社作为大学出版社,在品牌建设过程中,目前大致分为五个板块,分别是人文社科、科技、医学、教育和科普。从图书产品线的丰富度来看,已形成一个良好的矩阵,以交大社为中心,五个板块环绕,整体架构大致如此。

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每个品牌的方向、定位各不相同。各分社在建设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因此品牌矩阵建设始终聚焦于现有产品线,并且能与当前的市场需求和形势相呼应。这些品牌之间更多是互补关系,它们分属不同板块,但也存在交叉。例如,科普系列中的“智识塔”品牌,既涉及医学、科技领域,也包含部分人文元素。所以我们的品牌矩阵,从纵向看是互补的,从横向看存在交叉。这种设计一方面基于交大社自身特色,另一方面也出于市场考量。

百道网:您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跟我们分享一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开发品牌的策略吗?

陈华栋:通常我们在品牌选择过程中,主要有三大战略:人无我有,发掘市场空白打造品牌,但从当前中国出版行业现状来看,改革开放几十年后,行业已十分繁荣,想要找到完全空白的领域难度较大;人有我优,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吸取他人教训,策划并打造更成熟的品牌,这属于跟进式策略;借势热点,包括开发图书周边产品。

我们目前采用较多的是第二种策略,长期跟踪国内外不同出版社的出版动态,结合自身业务方向筛选匹配内容,再进行调整优化。例如,这两年我们打造的“600号心理”品牌,就主要采用了跟进与借势热点的思路。“600号心理”本身认知度较高,且其专业领域就是心理健康,因此我们以“600号心理”系列丛书为切入点,从家庭育儿、学生升学、白领职场,到日常心理关怀、特殊群体帮扶,逐步拓展内容。

目前该品牌已进入第二阶段,进一步聚焦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技能与方法。今年上海书展期间,我们刚发布了“600号心理”系列的《答非所问?可能思维“生病”了》;本月下旬,还将在上海图书馆发布同系列的《丢三落四》。在打造这套书的过程中,我们将“600号心理”与另一社会生活心理类品牌“同路人”进行互动融合,这两年市场反响较好。像《轻松上学》《轻松上班》等图书,也都属于这一品牌体系。

百道网:您认为在品牌的孵化过程中,有哪些因素至关重要?出版社的领导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陈华栋:品牌孵化过程中有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选题方向是前提和基础。若选题方向不符合市场需求、与编辑自身基础不匹配,或与出版社发展气质相悖,品牌建设便无从谈起,因此选题方向至关重要。

第二,编辑判断是核心。考虑到市场竞争激烈,编辑对品牌建设的判断、自身兴趣、持续投入的意愿,以及应对市场竞争的抗压能力,都非常关键。

第三,出版社扶持力度是保障。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出版社需给予大力扶持,同时建立纠错机制,要勇于试错、善于纠错。

最主要的是这几个因素的协同作用。编辑在选题过程中需具备敏锐的发现与捕捉能力,管理者则需要基于对市场方向的判断,对编辑进行鼓励引导,并提供充足资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打造出成功的品牌。

在这个过程中,社领导的核心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战略层面把关,另一方面对编辑进行扶持与引导。

百道网:面对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如何保持品牌的独特竞争力和生命力?

陈华栋:当前市场竞争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重复性生产。一本畅销书推出后,很快会出现同类产品,但质量参差不齐,更严重的是部分产品内容准确度存在较大问题。我们始终期待,图书市场中每家出版社都能形成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交大社也在践行这一理念。例如,我们打造的科技类“大飞机”出版工程、人文类“东京审判”出版工程,虽然难度大、耗时长,有时需十几年甚至更久,但我们很有信心。

一个出版社能被市场记住,一方面源于它的总体实力,另一方面则依赖特色发展路径与特色产品。一个品牌要想保持独特竞争力,必须具备深厚内涵,包括选题的敏锐度、作者的权威度以及内容的可信度,这些才是品牌真正的生命力。

在内容编排方面,我们也做了不少探索。例如,为方便读者阅读,在适当位置设置留白;结合书中内容设计互动环节。封面设计上,也会依据图书内容采用彩色设计,不同产品使用不同色系,最终形成百花齐放的视觉效果。

百道网:可以分享一个具体的案例,展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品牌生命力吗?

陈华栋:从品牌构建角度来说,每个品牌的打造都并非易事。在市场竞争已十分充分的背景下,品牌打造需要更多投入。这些年我们在品牌建设中也在不断探索,比如我们在人文社科领域打造了“文治堂”品牌,其名称源于上海交通大学老校长唐文治。他在唐调方面研究深厚、造诣颇高,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上海交大历史文化脉络梳理,都是非常重要的支撑,因此我们以“文治堂”为载体进行相关内容呈现。

“文治堂”主要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分析,例如近年来推出的《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已入选“中国好书”;今年推出的《玩物采真:中国古代游戏史》,同样入选“中国好书”。与此同时,我们还推出了《我欲因之梦吴越:江南文化十二讲》《松间鸣玉:王世贞传》等一系列产品,为该品牌提供支撑。

百道网:在您看来,出版行业中人才与品牌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人才培养上有哪些举措?

陈华栋:品牌是出版社的对外门面,而人才是出版社的对内核心。人才与品牌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在实际运营中相互交织。从出版社长期可持续发展来看,人才是第一资源,品牌是第一动力,二者都是推动出版社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为培养人才、打造品牌,我们在团队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做了很多工作。

首先,在“十四五”发展进程与“十五五”规划中,我们始终将“人才强社”作为核心战略,遴选人才时既看重其创新能力,也注重其对图书行业的敏感度与热爱度,要求从业者能持续产生创新思路。

其次,建立健全的编辑培养体系。编辑入职后,会接受系统培训,每年我们都会邀请高水平专家开展培训;同时提供专项经费,鼓励编辑参加相应领域的学术年会,编辑负责哪个分社、哪个领域,就参加该方向的学术年会,鼓励他们了解学术前沿、结识学术领域专家、扩大在学术圈的影响力。

第三,为人才提供广阔平台。我们一方面注重内部培养,另一方面保持开放的胸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既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出版社,也是上海的出版社,更是中国的出版社。因此,对于优秀人才,我反复向主管部门表态,只要上海需要、全国出版行业需要,双方意向一致,我们愿意成为中国出版编辑培训的摇篮。这几年,我们已陆续向上海多家出版社输送了副总编、副社长等多名优秀人才。

此外,为增强人才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我们在企业文化与团队精神培养方面也十分用心。近年来推进的薪酬改革、编辑分类分级制度,都是为了给编辑提供多元的上升渠道与发展路径,日常也会组织各类活动,保障员工的归属感。

百道网:2026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品牌体系的拓展与深化上有哪些规划?

陈华栋:“十五五”时期对国家发展而言是关键阶段,对出版社来说同样是重要发展机遇期。2026年的品牌建设工作,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在维护好现有品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尝试融合新技术、拓展新教材学科领域、探索跨界合作,陆续推出更多受市场关注的图书产品。

作者:姜子健

编辑:刘思雅

终审:舒月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