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铭记历史,是对和平最好的致敬——专访《官桥刃》作者丁建元

作者:张洁   2025年09月02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2025年,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表纪念,山东友谊出版社重磅推出作家丁建元的呕心之作《官桥刃》。该书聚焦全民族抗战爆发初期,以山东枣庄滕州的官桥车站为焦点,以地方武工队的抗战历史为线索,揭露了日军在滕南一带的暴行,描写了地方武装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壮举,弘扬了伟大抗战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

《官桥刃》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作者:丁建元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

丁建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长,曾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有文集十二部,另有各类散文发表在多种报刊;曾获第二届齐鲁文学奖、第四届泰山文艺奖等省内外奖项若干。其读画散文较有影响,远及海外。

在散文界深耕多年后,再次执笔撰写长篇小说,对丁建元来说是“完全起于偶然”。在一次与山东友谊出版社时任社长何慧颖的闲聊中,何社长给丁建元讲述了八十多年前的一段历史:在滕县官桥,曾有两列火车发生碰撞。一列是军列,百余名日本军官全部死亡,还有整车厢的日本兵。出手的是三名铁路工人,其中一人的家就在官桥。

“这是何社长去枣庄公干,邓淇先生讲给她的。她说这个故事很精彩,希望我能写出来。”丁建元说。

丁建元

偶然入耳的铁轨往事:从历史碎片到创作执念

丁建元对何慧颖所说的故事很感兴趣,初步定下了创作的想法,为此专门去咨询了邓淇,得知这位家在官桥、让日本军列相撞的人,就是他的祖父。

邓老先生曾以地下工作者的身份参与抗战。某次,在看到电视上播放的《铁道游击队》时,老先生问邓淇:“电视里的火车相撞事件,是不是在咱们这里发生的?”在得到否定答案后,不经意间说出,“在我们这里也撞过。”

这句话中透露出的信息,引起了邓淇的重视。随后,通过查找资料,他获知了官桥列车相撞事件。

从邓淇处得知事情原委后,丁建元立即查阅了地图,发现官桥距薛城仅十七公里,而薛城,就是当年铁道游击队战斗的临城。如此大规模的撞车事件,在刘知侠所著的《铁道游击队》里,竟未着一字,着实令人不解。于是,他与何慧颖一起前往滕州市官桥镇,继续查证这段历史。

然而,在官桥镇,无论是走访文史专家,还是咨询当地相关部门,都只能得到有限的资料,不足以支撑系统的故事。直至前往收藏家李存建的博物馆,才在他收藏的六本抗战老人的回忆录中,找到了几篇提及官桥的文字。其中清楚地记载着,羊庄镇大赵庄是滕州农民抗日武装成立的谋划地,李姓家族不少青壮都参加了队伍。由他们组成的武工队,始终围绕着官桥进行抗日斗争。

如今,大赵庄武工队队长的老宅院内房屋早已坍塌、腐叶遍地,残垣断壁中长出了一丛丛翠竹。老宅的主人就埋葬在村东的麦田里。丁建元去时正逢清明,坟头野草冒出了新芽。看着祭奠过后的冷灰,他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下定决心,哪怕素材不多,也要把这个故事写出来,用文字将这段历史记录、传承下去。

“官桥的老人都知道,当时撞车以后,光从车上抱下来的日军指挥刀就差不多捆了三捆子,证明上面全是日军指挥官。这是当地抗战中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知侠先生曾在这里停留四十多天,或许因为这里不属铁道游击队的活动范围,所以未着笔。他没有写这一事件,我来提笔书写。”

“边烧火、边找米”:以真实为骨,以细节为肉

《官桥刃》的故事是以事实作为基础的,大的事件框架有了,细节情节即便需要虚实结合,也不能脱离实际。丁建元形容自己的创作过程是“边烧火、边找米”。

“小说里的主要人物包括敌伪,大都有原型。当时的几支队伍,主要活动在官桥铁路以东,领导他们的是一位叫丁一的地下工作者。虽然素材不是很丰富,但大事件都是有据可查的。”

丁建元将整本书分为四部分,在每部分着重写出一个亮点。他介绍,在第一部分写的邓宝安的故事是引子。邓宝安逃难时,惦记家中小麦收割,就回乡收麦。可刚一进村,被日本兵怀疑他是八路军,用刺刀捅死了他。邓宝安死后,媳妇上吊,孩子无奈被送进庙里当了道士,由此引发了后面的故事。第二部分记述了一个真实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当地一位老中医召集十名“敢死队”队员,在官桥车站击杀二十名日军,在当时引起轰动。后面两部分则分别有两场精彩的刺杀,将整个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

在挖掘武工队事迹的过程中,很多英雄都给丁建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书中,时年18岁的武工队长张西奇和知识分子孙兆谦,则是让他迫不及待地想将他们诉诸笔端的英雄人物代表。

“当初很多人之所以走上抗日之路,并不是出于大义。”丁建元讲,就像武工队长张西奇,他是地主家的独子,自小衣食无忧、备受宠爱。他接触的世界就是住的小村子,一开始他跟日军也没有直接的仇恨。后来他听说日本人很矮,出于好奇,就带着伙伴到日军兵营看。因为没给日军鞠躬,他被打了耳光,才跟日军结了仇,慢慢走上了抗日的道路。他的这种情况,很符合当时的实际。

知识分子孙兆谦则代表了因为信念坚持抗日的那部分人。孙兆谦曾是一名留学日本的学生,回国后参加了八路军。在护送干部过微山湖时,顺路回家探望。爷爷看到他衣衫褴褛的样子十分心疼,不准他继续从军。为了阻止他离开,甚至给亲孙子下跪。但孙兆谦以自杀相反抗,爷爷只好放他离开。

想起这些故事,丁建元依然满心激荡:“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是这些热血英雄在不断推动我的写作。”

三年时间三易其稿,既有文气也接地气

《官桥刃》的创作过程堪称艰辛。从列提纲到最后成稿,他手写了近百万字,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增减。每写完一遍,都要放在一旁沉淀一下,等有了新素材、新想法再进行修改,或干脆重写。丁建元在后记中说:“我是笨人笨办法,写完一稿,经过思考后再写二稿。三年过去,我手写了三稿,都是推倒重来,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写过来的。”

这样的“推倒重建”好处显而易见,完稿后的作品情节更加紧凑精彩,虚实更加相生相济,语言更加凝练准确。

写作时,丁建元始终在追求“两股气”的结合,一是“文气”,一是“接地气”。

“文气”,是在作品中融入作者本人的精神气质和个性特点,这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创作追求。从深耕散文到撰写长篇小说,丁建元深知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几十年来的文学积累让他对哲学、宗教、社会学和心理学都有所涉猎,并最终领悟:好的作品要“见山还是山”,化繁为简、回归生活、贴近人心。

三易其稿的过程是贴近生活的过程,也是越来越“接地气”的过程。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生活细节,丁建元都进行了反复打磨。在他看来,故事就发生在官桥,必须紧扣当地,贴近细节。

在书中,多次出现一个字——“挒”。这个字在滕州方言中很有代表性,被本地人视为万能动词,可以表示多种含义。喝酒叫“挒一杯”,打架叫“挒他”。引入比较通俗易懂的本地方言,是为了展现出地域特点。但不过多引用生僻方言,则是为了不给非当地读者造成阅读困难。

《官桥刃》的另一大亮点是人物对话。丁建元十分擅长以环环相扣的对话来推动故事,展现人物个性。如在文中,大李庄抗战组织缺少武器,小姑李颖自告奋勇找杨庄保安团团长要枪的情节中,他只用了一些简短的对话,立时便将当时的紧张氛围,以及小姑李颖的勇敢坚定生动描画了出来。

除了对话,丁建元还格外注意虚实结合的处理。当地的资料有限,他就在搜集素材的同时,想方设法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故事进行合理且有益的补充。例如,在写到孙兆谦被鬼子包围抓捕后,关于下一步的营救方式总也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在外出寻找灵感时,他忽然想起以前看过别处的一个材料,里面有武工队抓捕敌方军官送去解放区的情节。他顺着这个情节想下去,“既然鬼子抓了我们的指导员孙兆谦,我们当然也可以抓几个鬼子军官来把他交换回来!”如此一来,故事便又能顺利向前推进了。

“小说的创作必然会有虚构,不虚构反而不完美。尤其是官桥这次事件,时间久远,记载不多,很多老人即使知道,在讲述时也会漏掉很多东西。我就通过合理的想象,把这些被漏掉的东西圆满回来。”

用“年轻的语态”唤醒抗战记忆

和平年代,有关抗战的事情似乎有些淡化,这个题材远不如其他题材更能获得年轻人的喜爱。但历史永远不该被忘记。

为了更加贴近当下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阅读喜好,丁建元选择以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反映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摈弃“喊口号”,而是着力润物细无声地触及读者心灵,唤醒他们内心的爱国情感。他在书中着重塑造了敌我双方多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角色定位准确,描绘细致生动,忠奸善恶具有复杂的人性表达,笔墨独特出彩。全书以“模块式”的框架,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将人物群像串联于全民族抗战的大背景下,并借鉴电视剧中“蒙太奇”的手法,穿插叙述了多个人物间既个体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

为了符合当前快节奏的阅读体验,丁建元在作品中加快了故事的叙事节奏,用简练明快的语言,充满镜头感和画面感的文字描绘,让一段段影像、一幅幅画卷映在读者眼前,跃入读者脑中,让人获得极佳的阅读快感。在讲每一段故事时,他也能用劲道的笔力,把握多种语言风格间的切换,注意该悲壮就悲壮,该轻松绝不严肃,以“说书讲段子”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写的故事是否足够有趣和吸引人。

他写日军强奸少女,也写路人路见不平杀了日军后一溜烟逃走躲起来,跑了半年才敢冒头;他写蝗灾时喜鹊用骸骨搭成白色鸟巢的苍凉,也写老大爷跳着脚在街上大骂蝗虫,坚信这样就能把蝗虫骂走的憨直。

如丁建元所言,抗战精神的内涵厚重,并非一句话可以概括。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铸就了国人的家园意识。人们重血缘、重情义,对故乡的土地有着深沉的爱。古老的文化基因让中华民众重视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并把“保家卫国”四个字深深地刻在骨子里,成为中华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底色。

作者:张洁

终审:石鑫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