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生活在裂隙》:撕破生活表皮,收录“裂隙”下的反思

作者:刘瑞丽   2021年01月29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生活在裂隙》是一本散文集,里面讲了人性、欲望、痛苦与智慧,作者希望能带给读者一些思考,让读者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力量,本书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

《生活在裂隙:有关“人性、欲望、痛苦和智慧”》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作者:立雯 著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2020年12月,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了《生活在裂隙》。12月底,这本书进入京东24小时畅销榜,时而位列第一;同时还入榜当当新书热卖榜。书中有对人世的观察,对社会百态的反思,对哲学观点的辨析,也有对中美商业、职场、文化的对比与思考。

“透过你的文字总觉得冥冥中有人给我力量。”

“立雯的文字好像滴穿石头的那行泉水,温润而坚韧。”

“2021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宁静而又不失深度。”

——这些是豆瓣读者对这本评分8.6分的散文集给出的评价。

作者立雯试图用文字撕破生活的表皮,让人看到更深的内底,并在这种看见中获得存在的自知、平稳的力量、活着的智慧。

这次,让我们对话立雯,漫谈她书外的那些故事与思考。

立雯

八零后,生于江苏无锡,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后获全奖攻读麻省理工学院硕士,毕业后旅居美国十余年。现任某国际创新咨询公司全球市场总监,时而住在波士顿,时而回上海。

创作初衷:提醒人们时刻反思,不断“进化”

“读非虚构的书,尤其是读哲思强的文字,你是在借作者的逻辑读你自己,因为对抽象的理解需要动用你生活里的发生、你的反思与领悟,去想去够。虽然费力思考后你依然会对作者有各种误读,但没关系,读抽象是为了让你自己从书中冒出来,成为读你自己的主体,在各种踮起脚板的尝试与思考中,摸索到属于你的智慧。”——《生活在裂隙》第191页

百道网:您创作《生活在裂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立雯:其实我并没有特意要写这本书。从10年前开始,我平时会记录自己这一路成长的一些反思以及对他人的观察、思考。在2017年底2018年初的时候,我记录的内容已经很多了,就发给一个做编辑的朋友看了一下。他看后觉得这本书的风格、书里面的内容和思想都很适合当下的时代,鼓励我出版。

百道网:我认为这是一部散文集,或者说是随笔集。在这本书里您最想表达的是什么内容?

立雯:我希望大家能够回归,去读一些非虚构的作品。现在人们沉浸在抖音等碎片化的媒体里面,而它们对于人的思维来讲是一种侵蚀,让你没有办法进行严谨的、逻辑完整的思维。所以我觉得人应该回归到严肃的阅读里,包括时时反省、审视和思考,这样你才能够更好地了解人性。无论你做任何一份工作,做到一定程度以后,真正决定你个人事业天花板的是你对人性了解多少,以及你共情能力如何。

百道网:书名为什么叫《生活在裂隙》?

立雯:平时我们人生中很多的时间里,人都是在无意识地生活的。我每次在记录生活或者写作的时候,都是生活中碰到了一些事情,然后我突然好像被点燃了一样拥有很多灵感与洞察。我把这种引起心灵的颤抖的时刻叫做人生中的“裂隙”。

我也很喜欢莱奥纳德·科恩的一句话:“万物皆有裂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所以“生活在裂隙”有这个隐喻——就是那些让我们突然之间驻足、停留、反思、清醒的裂隙,才是我们真真正正地意识到自己在生活,意识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并且意识到自己在思考的最好的状态。

用凝练精华的语言,在商业跌宕中洞见人性

“在涉及技术的应用场景以及最终的商业模式时,有人性思维的人就会很容易出挑,因为他们会对消费者、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竞争对手、商业布局、推广策略、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发展出独特的基于人性本质的视角与谋略,最后用奇招战胜对手。在人性思维方面,军事、历史、哲学等书籍都是训练习得的利器。”——《生活在裂隙》第105页

百道网:您觉得跟别的散文集相比,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立雯:首先我觉得它比较适合现在的人读。因为它里面的文章都比较短小,文字本身也比较简白。我们小时候有很多写作的训练,都是让我们去学习使用各种繁华词藻。到美国求学后,在不断的读书写作学习中,我逐渐领悟到写作的重心并非文辞,而在思想,好的东西就是要化繁为简,好的文章是要让每一个字都传达意义。

第二,我想这本书不是空泛的文章堆叠,它的背后有思想。我希望这本书可以让别人看见另一种理解人世的角度,无所谓对错,只是来自一个人的某一种视角。

百道网:你是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塑造精神世界的?

立雯:一半天意一半有意吧。我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我想去探知现象背后的本质,我也想知道人到底该怎么活才能自觉不负此生。我个体的人生经历是平乏的,所以,我会尝试通过阅读去丰富自己对人世的理解。

并且我一直相信,一个人只有在理性思维与人性思维相辅相成,才能够帮助你爬上高峰,而对人性思维的训练更需要大量的自我观察以及阅读。

我从中学开始就对哲学有兴趣,这是一种充满思考骨感的学科,我觉得它可以说是文科里的理科,是一种语言的数学。

百道网:您的这本书里有很多思考都是来源于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您是如何借商业之遇,观人世冷暖,察人性百态的呢?

立雯:写作是我的业余活动,商业是我生活的主轴,也是我思考的核心素材。我认为人如果希望在事业上有很好的发挥,必须审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格,也必须要了解岗位所赋予的职责和能力是不是跟自己的性格匹配。而作为领导来讲,我很喜欢引用一句话:“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我相信在非商业世界,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时刻保持自己的独立,获取对人生的掌控力

“人生获得幸福很难,对女性来说,也许更难。美貌其实并不能让人一步踏入‘幸福’,反而还会让人对人生有了更高的期望。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人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力越强, 越能保持充沛的探索与追求(无论是向外还是向内),并以此激励自我的爬升进阶,越能接近人生整体的圆满充实感。”——《生活在裂隙》第161页

百道网:您从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获全奖攻读麻省理工学院硕士,毕业后就在波士顿旅居、工作。我感觉您这一路上都比较顺风顺水,您是否遇到过什么挫折?

立雯:肯定有挫折的,不过沉浸在“自我”世界的人是分不清他/她所遭遇的逆境是大痛还是小痛的,因为她看不见别人的挫折光谱,无法用一个比较视野来看待自己的人生,所以,你遇到的每一个挫折都是绝对值,绝对的痛苦。我一直都觉得写作的人都是不太快乐的。如果我没有挫折可能也不会有这本书,也不会有这些思考。

百道网:那么您如何看待这些生命中的不快乐,这些挫折和痛苦?

立雯:这是进化的必要。如果你不去反思痛苦的经历,让他们过去了就过去了,可能你还是像动物一样在往前驱使自己。这样的话你会重复过去发生过的问题,你的进步会比别人来得慢。人一定要在遇到问题以后,尤其是在逆境的时候,停下来想一想。反思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所以我觉得痛苦或者说挫折是人生成长所必要的,但是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够达到这种进化的目的。

百道网:您还在书中提到过“对人生的掌控力”。您可以解释一下什么是对人生的掌控力吗?以及您如何强化自己的这种能力?

立雯:一个人一定要对自己了解得越来越充分,然后基于这种了解去开拓一个不那么需要依赖其他人、其他平台的人生的精神净土——这就是一种精神的掌控力。我觉得能够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需要去依赖于别人,是一个人比较好的状态。你自身必须成为一个ecosystem(生态系统),在日常生活里能定义好每天的计划,而在人生的维度上能定义你的中长期目标。当你清晰得知道自己的目标,能主动、动态地接纳别人来参加到你的生态系统里面,你就在自己身上实现了某种平台化——这就是对人生的掌控力。当然这其实是一个不太容易实现的目标。

作为“边际人”,记录中国的商业创新图景

“帕克指出,‘边际人是一种新的人格类型,是文化混血儿……他站在两种文化、两种社会的边缘,这两种文化从未完全互相渗入或紧密交融。’‘相对于他的文化背景,他会成为眼界更加开阔、智力更加聪明、具有更加公正和更有理性观点的个人。’”——《生活在裂隙》第168页

百道网:您觉得这种在海外和中国来回奔波的经历,为您写书带来了哪些帮助?

立雯:这个帮助其实蛮大的。因为我在美国算是一个outsider(外来者),而我在国内也不能算是一个很纯粹很本土的人,毕竟我在国外生活了10多年。这种边际人的身份,能够让我在任何地方都以第三方的视角,以比较的目光更客观地去看待一些事情与现象。

百道网:目前您有没有酝酿新的作品?能不能让我们了解一下。

立雯:其实还没有,不过,偶尔会有些冲动和灵感,比如,我很想记录今天中国的创新图景。中国正在成为一个非常庞大、 非常dynamic(充满活力的)的创新经济体,全世界只有中国在做这个事,因为疫情,目前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发展都停滞了,只有中国在疯狂地往前创新和前进,而西方对中国所发生的创新知之甚少,所以,作为生活在这样一个精彩世代的中国人,我特别想记录一下中国的创新图景。

除此之外,我还想写写我曾遇到过的有意思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独特的思考。《生活在裂隙》对一些人来说可能过于抽象,不少人更喜欢读故事和传记,然后从人的故事里得到更直观的连接和启发,所以,写人和故事也是未来希望尝试的写作方向。

(编辑:刘瑞丽)

作者:刘瑞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