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顾青:互联网环境下的学术出版思考

作者:李星星   2022年12月09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历史学家王笛说,对新书葆有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好奇心,是审视自己学术创造力的量度。持续保持对新书的关注和阅读热情,则是商务印书馆打造的一种深刻的时尚。读者的阅读追求十年间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商务印书馆“服务教育、引领学术、担当文化、激动潮流”的宗旨却没有变。从纸书、电子书、数据库到APP,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出版机构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凶猛之势,又该如何在学术上更好地传承,在市场中更好地创新?带着这些问题,百道网对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进行了专访。

11月初,商务印书馆年度十大好书评选结果发布。从2013年的“国内首个出版机构独立榜单”,再到如今读者、学者和媒体人心目中的“好书和阅读指南”,商务印书馆的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已经连续举行了整整十年。从自己每年出版的图书中邀请学者、出版人、媒体人一起选出十本年度作品,展现了商务印书馆开放的胸怀,也体现了商务人无比的自信和骄傲。

商务的好书特别多

“年度好书评选,已经成为我们出版社的一项常规工作,每年到了这个时间,这自动进入了项目流程中,所有的参与者也都已经习惯了这个工作节奏。但今年盘点的时候我们还是被吓了一跳,这项评选居然已经十年了。”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在说起这件几乎算写进商务人每年工作生物钟的事情时,也非常感慨。

十年前,不少媒体已经有了很多的阅读榜单,但商务印书馆还是决定要推出自己的书单。“当时出版社主要是出于两个考虑:一是商务每年要出版大量的新书,如何通过有效的营销推广,让这些新书被更广大的读者知道?一是通过年度盘点,在编辑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对编辑工作也是一种支持和评价。”顾青说。但让大家很意外的是,这件事情最后成为一个令行业和社会都关注的项目,也引领了后来不少出版机构陆续推出自己的年度榜单,“这件事对我们出版社本身和对书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20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新书1400余种,重印图书3000余种。如果把这个数字放大到十年来看,已经足够对这十年来的读者阅读趋势、喜好、变化作出有效的分析和梳理。

“读者对图书的诉求和理解,这十年来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顾青肯定地说。各类媒体、出版机构的推荐活动,既是本身业务的需要,也是全民阅读活动的需要。十几年前书店里摆满了鸡汤书、成功学、名人书,但现在追知识、追文化、追内涵的读者越来越多,“每年的评选书单非常清晰地体现了中国阅读风尚的变化和读者对于图书知识诉求的提升。”

为了能更真实收集市场的反应并以此鞭策出版社的出版工作,商务印书馆在年度好书的评选中一直秉持着“开放无原则”的标准:评委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投票全公开,意见全公开,流程全公开。出版社的出版和营销部门先从年度出版的作品库里各自选出50种候选书,然后再筛选出20种、10种,最后再给到评委们去评判。“专家评判很严,有一次两位专家就一本书有不同的看法,差点吵了起来。有的评委说,这次的书单里有自己的一本书,自己是不是需要回避。我们回复他说,我们对书的评判都是公开的,不需要回避,只要真实表达大家的想法就行。”顾青开心地说道。在他看来,正是这种“外举不避贤,内举不避亲”的做法,给商务印书馆的年度好书评选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

除了年度的好书评选,商务印书馆正在将评选做细做深,并逐步展开了月度好书评选。“做月度十大好书评选,大家也都很关注,因为商务的好书太多了。”顾青说。

以用户思维做出版

作为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同时也是一家举足轻重的学术出版重镇。在商务印书馆的历史上,可以列举出的重磅书单个个都如雷贯耳。但在新世纪、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迅速抓住新一代读者的需求变得格外重要。

“互联网行业常用的一个词,叫用户思维。纵向和横向地看,商务印书馆也正是因为坚持了以用户——我们这个行业叫读者——为主的出版理念,才能一直和读者的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断推陈出新、引领市场。”顾青说出“用户思维”这个词的时候,就仿佛给百年的商务披上了一件年轻的外衣。

商务印书馆的产品结构主要是两大块、两个品牌支撑:一个是工具书王国,一个是学术出版重镇。

“从学术出版重镇这方面看,我们的编辑本身就是专家型的,他们都有良好的学术基础和自己的研究领域,因此他们很清楚地知道学者们需要什么样的书,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一名学者。他们的编辑出版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从用户需求、用户思维出发的过程。写书、出书、看书的人,在这里形成了一个专业的闭环。”顾青很形象地给商务的学术出版解释道,“为什么我们强调这个学术出版的专业闭环?我特别害怕真正的学术经典进入到流行市场、大众市场,它对学术是有伤害的。”

这些年,商务印书馆还在全国不少城市设立了自己的分支机构,不断完善和补充自己的学术出版架构,“我们根据自己的出版方针和需求在各地设立了一些分馆、分社,我们的要求就一个,优质的学术资源在哪儿,我们就去哪儿。”

商务印书馆的另一项业务是工具书,包括《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人人耳熟能详的产品。这类作品与学术作品又不一样,因为它们针对的是最基础的读者群。商务印书馆对于这部分读者的需求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这些书大部分的使用者是学生,他们的使用场景、功能需求等等,我们都有持续的关注和连续的开发,并不断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对这些作品进行升级换代。”

为了让自己的编辑真正走出去,商务印书馆近两年又启动了“编辑讲书”的活动。“我们对图书用户的需求是很清楚的。但我们的编辑,还需要学会让读者了解书、懂书。”顾青给编辑提出了一个口号,“编辑不仅要精通案头功夫,还要精通镜头功夫。”

编辑是最明白自己编辑的每一本书的人。商务印书馆每月举办一次内部的讲书会,由编辑上台给大家讲解自己手头的新书。最开始的时候,大家心里的腹稿打得很漂亮,但却张不开嘴,或者长篇累牍没有重点,于是又定了一个严格的标准:三分钟讲完一本新书。“这项工作目前的效果还不错。编辑如果都不能把自己的新书亮点很好地提炼出来让其他人愿意听、愿意读,用户思维又从何谈起?”顾青说,下一步,这项工作还要进一步提升,不仅仅对内讲书,还要更多地走出去,对经销商讲书,对读者讲书。

“我们的目的是培养编辑,通过做书、讲书,让他们主动去思考,我讲的东西是不是读者想听的,再反过来思考,我出版的书是不是读者想看的。”

要做学术出版的扫地僧

无论是学术图书的出版,还是工具书的出版,对编辑的要求都很高,顾青反复说了一个词——沉下心来。“商务就像一个大熔炉,来自各个专业的优秀人才进入商务,通过商务的沉淀,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论,最后成为所在领域的专家、学者。不管之前你的成绩有多好、学校多有名,职业的路都还很长,一名好的编辑是需要工作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的。”

在商务印书馆的大楼里,不时就见低头走过的年轻人,顾青说:“千万不要被他们普通的外表迷惑,他们有可能是某部字典的责编,也有可能是某个领域的语言专家。很多年轻编辑进了商务后,主动地褪去了之前的光环,沉下心来做出版、做研究。他们之前或许不是学校里最优秀的,但这种学习的劲头,足以让他们在商务的熔炉里不断成长和提高。”

商务印书馆对人才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除了最基础的学历要求,还有专业的要求,是否有一项自己的专业优势、兴趣优势,是否能学以致用。比如以自己的专业基础具备与专业人士甚至是一流学者对话的能力;比如你做西方哲学出版,至少德语要过关。顾青说:“作为一家成熟的、有传统的出版机构,出过多少好书、有多少优秀的编辑,都不是核心竞争力。传承的能力,才是最核心的。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是一代接续一代的事业。一名年轻的编辑,能不能在商务的传承体系里静下心来,掌握商务的工作方法论,最后得到老编辑的认可,非常重要。”

在现代企业体系里,人才的流动是正常的现象。即便是在商务这样的百年老店里,也会有人进进出出。顾青对此看得很平淡,“商务有很大一批人,他们都拥有了某种特质,能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一些事儿,最后成长为戏曲里说的‘角儿’,而且掌握了商务核心竞争力,这就是在我们的培养体系里传承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人熬不过来、达不到能力要求,也不能强求。”

顾青介绍说,最近社里有一位编辑正在搜集已故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的讲课录音资料,准备把这些录音资料整理出来,再结合图书的出版,再现一代语言学家的风采和学识。“我们出版社给编辑很大的空间,他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搜集这些音频,再花功夫慢慢来整理,这是对编辑能力的一种肯定与信任,让编辑沉下心来、静下心来,把这件事情搞通、搞精、搞好。这可能是在别的出版社很难得到的机会,对编辑来说现在很难有这么多机会和资源去尝试,甚至是试错,包括这种历练的经历。”

在顾青看来,商务印书馆的传承和人才培养,本身没有太多神秘的东西。他举例说,一名编辑,不去和人攀比,心态平稳,不断学习,踏实做好案头工作。“一本《新华字典》,你能踏实地把其中的问题找出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哪怕是能够通读之后找出一个文字差错,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你真的热爱这件事,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则撑得住;如果你不热爱,你就可以轻易抛弃。你在一个高质量的体系和流程里坚持走下来,而不是中途退场,自然就是最后发光的金子”。

互联网和出版的融合思考

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已经习惯了通过在线搜索、各种百科工具顺手获取各种资讯,阅读的时间被大幅压缩。但顾青对互联网的看法却不同,“比如互联网搜索,它其实在给读者普及基本文化知识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尽管它所呈现的内容距离精准的知识还有不小差距,商业性上也饱受诟病。但这不正好是我们出版人的机会吗?那些真正高级的、精准的、有学术含量的知识,正是我们出版人所擅长的。二者不冲突,甚至可以说互为补充。”

为了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抓住新一代的读者群体,商务印书馆也在融合发展的路上下了不少功夫。

商务成立了自己的全资子公司万有知典(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以工具书及相关数字出版为核心业务,致力于辞书数字出版领域构建内容和技术的独特优势,为用户提供权威的知识服务。

工具书的数字化,是商务的重大项目。截至目前,商务已经打造了《新华字典》App、《现代汉语词典》App、《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App、“百种精品工具书数据库”、“《东方杂志》全文检索数据库”等多种融媒体产品。语言资源知识服务平台“涵芬App”不仅聚合了商务旗下多部精品汉语辞书,还开发了专门服务中小学生学习的阅读栏目,实现智能化一站式词语查考及自主学习。这也是国内首个基于权威工具书开发的语言学习服务平台。

2021年10月,商务印书馆与网易有道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宣布将开启一系列深度合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新华词典》《新华成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新华歇后语词典》等诸多权威辞书内容入驻网易有道智能硬件。

“一家传统出版机构转型做数字出版、融合出版很难,难在人的思维观念要及时转型。”顾青针对传统出版社的融合出版成功与否提出了自己的标准:一是数字业务的收入要成为出版社的支柱收入;二是要在出版以外在数字圈子里打响自己的品牌,从一项业务变成一项产业。“我理想中的融合发展出版社,它应该是整体工作都在数字环境下完成,包括内容创作的环境、运营的环境以及科技的环境,它有强大的从多终端获取内容的能力,也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输出能力,它是一个内容面向多终端的输出链条。”

在顾青看来,传统出版人和出版机构需要更多地打破自己的思维惯式,“互联网时代下,不同产品的用户人群有差异,用户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同,这些产品的功能也不同。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用户思维。从电子书到数据库,再到现在流行的智能穿戴,我们的读者接触了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我们要做的是拥抱用户,把我们的产品更好地呈现在他们的面前,而不是把他们拉回到我们旧有的模式中。”

去年与网易有道的合作,顾青更愿意理解为一种联合,不同的产品之间一定有交集,不管是内容上的还是功能上的,它们都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管是与类似网易有道这样的产品“出圈合作”,还是在更多其他形式上做创新, “联合是融合出版的必经之路”。

作者:李星星

终审:令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