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深层打通产业链是学术出版的巨大机遇——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顾青专访

作者:令嘉、郭雪 采访;黄雄松 执笔   2020年07月14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近期,商务印书馆推出“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精选2000余种经典好书,设计30个阅读专题,22场直播,做到“一日一主题,日日有新书”,而且在各大网店和几百家实体书店卖场主题陈列展销,活动在业界和读书界引起巨大反响。适逢建社123周年之际,商务印书馆的这一活动背后有何深意?作为学术出版的高地,商务印书馆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学术出版?为此,百道网专访了新任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顾青先生。

 顾青先生坦言这一切就是为了优秀学术图书和内容知识的大众传播。他认为学术出版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学术出版不光要“供于庙堂之上”,还要能“行走天下”,让大家都能看到。而这个路子在西方出版同行已经走得很成功,西方的许多学术著作的发行量非常可观,这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的,而中国中产阶级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为学术出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社会基础。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打通学术出版的产业链。 

诚哉斯言,就像高原之水,只有经过长江黄河才能汇入宽阔的大海;高地上的优秀学术出版,也只有在深层上打通产业链,从编辑、营销、发行、宣传与管理贯通,才能够让内容知识,畅通无阻到达亿万大众。这对商务印书馆的学术出版和中国的学术出版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顾青

“日新无已,望如朝曙”,自1897年创立以来,商务印书馆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竭力继承中华文化,积极传播海外新知。在123年的发展进程中,商务印书馆始终走在时代和文化的前列,不仅出版了一系列引领学术、带动潮流的传世精品,并且在教育和文化的诸多领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引领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近期,商务印书馆推出“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系列活动。适逢建社123周年之际,商务印书馆的这一活动背后有何深意?疫情当前,这一活动又能为出版行业带来哪些新的启发与思考?作为学术出版的高地,商务印书馆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学术出版?为此,百道网专访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顾青。

百道网:从中华书局调到商务印书馆执掌馆务,您有何特别的感受?

顾青:我是4月20号来到商务印书馆开始履新工作的,在之前一天晚上,我还在给中华书局做相关工作的方案。很高兴能来到商务印书馆工作。商务印书馆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个多年熟识的老朋友一样亲切,因为我在商务的这座楼其实已经工作10年了。我从1987年进入中华书局参加工作,当时的中华书局跟商务印书馆都在这座楼里办公,直到1997年中华书局才搬走。 所以我一进商务印书馆,收发室的老同志就跟我打招呼说,“您回来了!”的确,有很多商务印书馆的老朋友都在这儿,所以回到到这里感觉很亲切,就跟回自己家一样。

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整个经营思路和企业文化都非常相似,而且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本身也是同源的,所以来到这边工作真的很开心。当然,两个出版社各有千秋,而商务印书馆体量更大,对我来说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也有更多的挑战。

百道网:商务印书馆一直有“工具书王国”和“学术出版重镇”的美誉,这两大出版板块代表了中国教育出版和学术出版的高地。您觉得发展的空间和挑战是什么?

顾青:进入商务印书馆的两个月时间里,我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对整个出版社的情况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我最大的感受是,商务印书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出版社,优质产品数量多,动销产品多,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图书,文史哲、政经法、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品类范围很广。比较而言,商务的工具书绝对是成熟产品,而人文社科类虽然好书数量庞大,但后者实际的营销宣传还是不够的。因此,这两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逆差。

具体而言,工具书作为商务印书馆的经济支撑,已然印证了“二八定律”。商务印书馆的工具书实际有七八百种,但绝大部分工具书均为专业性工具书,特点是小众且利润不高,而真正大众的、面向学生的、具有大销量的工具书仅有二三十种,并且动辄销量逾上百万册。这就是“二八定律”,即很少的品种支撑了最大的收入和利润。另一方面,商务印书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出版社,旗下所支撑的出版品类非常齐全,而人文社科领域十分广泛,已出版的人文社科类图书实际达上万种,可以说,商务印书馆自身便是一座庞大的“学术出版重镇”。但就人文社科类图书而言,由于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并没有得到学术界、出版界以及读者的充分重视。因此,本质上形成了一种“工具书王国”与“学术出版重镇”之间的逆差。这种逆差应该如何解决?我认为商务印书馆要牢牢站稳人文社科这个高地,全力推动人文社科类图书。

百道网:商务印书馆在7月推出 “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的活动,犹如巨人振臂一呼,便有天下名士云集之势,读者也欢欣鼓舞,彰显了商务品牌的力量。可否请您谈谈这一活动的策划缘起?

顾青:从发行角度来说,工具书市场肯定是最赚钱的,商务印书馆发行部门的主要力量势必也会投放在这里。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出版行业成为疫情冲击的“重灾区”。截至目前,商务印书馆在2020年损失很大,这主要是由于工具书占比十分巨大,是支撑商务印书馆的支柱。在疫情影响下,学生不开学,工具书的销量便一直下跌。今年以来,商务印书馆一连数月遭受重创。说实话,我们都在盼着学校开学。但疫情什么时候结束,谁也说不好,但也不能坐等。如何扭转这一困境,是商务印书馆需要面对的当务之急。

商务印书馆作为老牌的学术出版社,每年打造的新书数量有上千种之多,约有上万多种动销产品。因此,商务印书馆在推出 “涵芬绽放”这一系列活动时,将人文社科类所有书籍重新梳理,精选出2000余种经典好书,设计了30个阅读专题,22场直播,做到“一日一主题,日日有新书”。商务印书馆社科类的书不仅仅是品种丰富,而且充满了太多的优秀产品,我们必须要有所作为,必须要火力全开。

由于“618”时间比较紧,活动太集中,短短的几天不足以让大家都了解到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的好书。所以,我们就提出来要火力全开地做一个人文社科类好书的推广月、读书月。

今年,除了“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这一活动以外,商务印书馆还将有两个计划。首先是在9月1号开学季前后着重推广一大批面向教育市场的文教类书籍,包括一些优质的工具书。届时不管开不开学,商务印书馆的开学季活动都必须付诸实践。其次则是针对主题出版,现在我们梳理的上百种主题出版图书都非常精彩,我们将“以新书带旧书,以一本带一百本”的模式,做相应的专题。

百道网:作者、编辑、营销推广、发行网络、新渠道探索,以及线上线下、书店网店、直播带货,这一系列环节都被设计到了“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中。您如何看待这次读书月的设计对于打通产业链的意义?

顾青:商务印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工具书出版社,同时也是一个学术出版重镇,是中国学术出版做得最好的出版社。“涵纷绽放人文社科读书月”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在经济上救市,而且可以把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的品牌影响力大加推广,使其深入人心。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把产业链打通。

在深层次上打通产业链,涉及编辑、营销、发行、宣传到管理层和体制监理等各方面工作。从最初的选题策划开始,这一思路必须贯彻到底。随着网络时代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营销推广的渠道和方法不断增多,我们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渠道做好营销推广工作,打造一套宣传矩阵,真正连接到读者,让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类图书能够更多地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这就是“涵芬绽放”的意思。

在实际行动上,相关书品的营销推广必须做细做精。由于商务印书馆的人文社科类图书体量十分巨大,在营销方面要使全部品类都能宣传到位,时间稍显不足。比如,汉译名著中有关哲学、经济、政法以及历史等方面的书籍,有许多非常细节的地方可以在营销上深挖,而且很多内容跟当代的中国现实密切相关,所以完全可以拿出来单独推广。当然,“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是第一次探索,以后我们在主题的设计上还会更细分。

百道网: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学术出版?如何在商务印书馆这面大旗下,进一步推动中国学术出版?

顾青:中国的学术出版,我觉得总体发展态势非常好,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一种现象是大家觉得学术出版天然是小众的,范围仅限于作为作者的专家学者们“自产自销”,用于评职称。另外的一种现象就是,大量的学术出版资助书只要给了钱,出版社就出书,这甚至在很多出版社形成了一种经营模式。这两种现象都暴露了当前学术出版所存在的弊病。

互联网时代到来后,网络工具在知识传播、知识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包括百度百科、维基百科和360百科等等,解决了中国普通老百姓获得基础知识的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社会有更多的人进入中产阶级行列,而且是成倍地增加。整个社会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的发展也使得知识普及化程度加深。因此,中产阶级对于文化方面的需求比过去还要高,“鸡汤”类的书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够了,他们需要更高级的“硬菜”。 

因此,我认为学术出版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商务印书馆的学术出版不光要“供于庙堂之上”,还要能“行走天下”,让大家都能看到。而这个路子在西方出版同行已经走得很成功,西方的许多学术著作的发行量非常可观,这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的,而中国中产阶级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为学术出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社会基础。

学术出版除了满足专业学者的学术和工作需求之外,还通过对高端学术成果的整理及普及,把最优秀的内容传播给大众,让大众能够读懂,大家也都看到许多优秀的市场书都是高级的学术研究成果。提升中国学术出版的水平,不要把学术出版仅仅做成资助书或者获奖书,我觉得这对商务印书馆的学术出版和中国的学术出版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要把这点做出来,就看出版人如何去做。优秀的学术成果好好地发掘、出版、宣传和推广,以此培育一批优秀的中国原创学术成果以及世界性的学术成果来让大众了解,这正是学术出版的前途。 

 

(本文编辑: 杨婧;编助:黄雄松)

作者:令嘉、郭雪 采访;黄雄松 执笔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