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讲书堂 |邱健:没有音乐人生不完美,没有思想人生不完善

作者:邱健   2018年10月30日   来源: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学习·讲书堂】本书是一部西方音乐史,也是一部西方哲学史,尤为难得的,是从西方哲学的眼光来理解整部西方音乐的历史。这样的题材,国内罕匹。作者自古希腊的哲学和音乐始,经过中世纪、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最后大胆地走进现代音乐。我们会发现,音乐未必就是纯粹的客体,归根结底,人类的理智和情感生发出历史上的音乐诸形态;但我们又会发现,音乐未必是人类纯粹的创造,从数到和谐的宇宙,最后是音乐在事实主体上的漂移,无一不是洞见到存在的澄明。

《音乐哲学——对历史结构主义的重思》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邱健 著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你好,欢迎来到“百道学习·讲书堂”,今天要给你讲的是商务印书馆新出版的《音乐哲学》,这是一本艺术类、哲学类的书。我是作者邱健。

在讲述《音乐哲学》这本书之前,我想讲几句题外话。

每每听到动人的音乐,也每每想起伟大的哲人,我的感官和理智就容易被感动。我时常会想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杰出人物。如爱德华·萨义德,他是一位卓越的文学批评家,却对音乐有着精深的造诣;如丹尼尔·巴伦博伊姆,他是一位顶尖的钢琴家和指挥家,一辈子充满诗意的生活在音乐中;如安德鲁·波切利,他是一位盲人歌唱家,音乐却成了他活着的精神力量。我也会想到傅雷、傅聪父子,他们对艺术的领悟以及实践显出了高贵的品格。没有音乐的人生不完美,没有思想的人生不完善。在他们的音乐或思想中,我看到了生命的欢乐,也感受到了存在的忧伤。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完美与完善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音乐与哲学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

(本书作者邱健)

自古以来,音乐和哲学就是人类生活中的行动,而不仅仅是某些学院派争论的问题,或某种处于真空中的产物。谈及音乐哲学,既要谈论音乐也要谈论哲学,它不只是理性的思辨,也不只是感官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音乐家可能与哲学家成为朋友,如勃拉姆斯和维特根斯坦;他们也有可能彼此不满、互不相让,如瓦格纳和尼采。但毫无疑问,音乐与哲学是互通的。这种互通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的历练和精神的修养,正如柏拉图在学园中开设的七艺一样: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其目的是为了理想人格的塑造。把音乐和哲学的涵养汇集于本书的写作亦是我努力的一个方向。

书名“音乐哲学”的大体意思是从哲学维度来思考音乐,或以哲学的观点、态度来看音乐的历史、发展。这个选题在国内还算新颖,除专业期刊一些文章触碰到该领域外,以专著进行讨论的还不是太多。然而,对于世界音乐的发展而言,随着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的深入研究,音乐哲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多世界顶尖的音乐家、哲学家都在思考相关问题,如卡尔·达尔豪斯、西奥多·阿多诺、查尔斯·罗森等。故本书并不是一本教科书,也许只有那些已经思考过或正在思考音乐哲学相关问题的人才会理解。不过这也不影响其他读者的阅读,正如丹纳的《艺术哲学》不只是写给绘画和哲学的专业人士看的,它是一本提升人文素养、陶冶自身性情的经典之作。

在《音乐哲学》的写作中,我重点考察了庞杂而漫长的西方音乐史和哲学史,并对其进行了材料的梳理。当然,也不止于这两种历史的考察,因为音乐和哲学本身就镶嵌在生活中,而生活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二者。因而,插入了一些音乐和哲学以外的其他材料也是有益的,如文学性的、社会性的,这可以起到类似润滑剂的作用。哲学相对形而上,音乐相对形而下,要在二者间进行平衡是困难的。如果没有形而下的探讨,书写就会流于空洞,但如果没有形而上的思辨,书写也会过于琐碎。我的一个写作策略是:在历史结构的视点中对形而上的哲学和形而下的音乐进行缝合。

先说下“历史”的问题。西方音乐和西方哲学有着相当漫长的历史,我们很难明确二者发端的准确时间。但有趣的是,音乐史家和哲学史家的写作不约而同选择了公元前的古希腊文明作为起始点。在历史化的修辞中,音乐和哲学在各个阶段都有其交汇点,人们以相似的断代方式划分了二者的存在并使之对应。如古希腊音乐与古希腊哲学对应,中世纪音乐与中世纪哲学对应,近代音乐与近代哲学对应等。诸如此类的历史划分倒不是简单的名称上的对应,而是在历史语境中诗性创造与思想旨趣的呼应。如古希腊律学体系与数学研究的呼应,中世纪圣咏歌曲与宗教思想的呼应等。也许我们会对历史发问:“这个时代的音乐与那个时代的音乐有何不同,未来的音乐又将怎样?”要回答类似的问题,一是要明白所有的未来都从现在出发,现在的一切又都与既有的过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是要甄别和理解历史修辞中的语言问题。音乐史和哲学史的书写一方面凸显了各自历史发展的意义所在,但另一方面又遮蔽了音乐和哲学作为人的两种诗性创造能力的统一进程。音乐哲学所关心的问题就在于:两种历史在修辞化的语言进程中是如何交互往来的。

再说下“结构”的问题。通常,语言学家索绪尔被看作“结构主义”之父,他的两个比喻:棋法之于下棋,交响乐法则之于演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棋法之于下棋”讲的是下一千盘棋、一万盘棋,可能每盘棋都不一样,但下棋的法则是一样的。“交响乐法则之于演奏”也类似,不同的交响曲可能共用同一套交响乐法则。这些法则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结构。当然,“结构”对音乐来说也不是一个陌生词汇。音乐是由旋律、节奏、节拍、和声、力度、织体等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的排列组合便是一种结构。一个比较生动的比喻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个说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建筑与音乐有着结构上的相似性。无论是哲学上的“结构”,还是音乐中的“结构”,都激发了我从结构的视点研究音乐的冲动。

如果要问《音乐哲学》的写作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我觉得大致有四个方面可供读者参考。

一、以历史结构主义的视角重新看待音乐发展的历程。“历史结构主义”是当代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论,既讲“历史”又讲“结构”,既注重现象学以来“回到事物本身”的研究,又注重分析哲学中的语言问题讨论。因而,以历史结构主义来讨论音乐问题,既是从音乐的历史出发,也是从音乐的结构出发。对哲学史和音乐史的关系的梳理是该书写作的重点,也是最富挑战性的工作。

二、对音响与节奏的历史模型梳理。这个梳理是对音乐语言的梳理,进一步说是对音乐语法的梳理。我们所使用的音乐语言并不是现成的,而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结构的。音响和节奏代表了音乐中的时空关系,理解二者的历史模型即是理解音乐语言的生成和演变。这在同类著作中也是具有原创价值的。比如,乐理书只告诉我们音乐知识的诸多术语是什么含义,而没有对其进行历史和结构的追问。该书的写作恰恰是对这些基础性理论的反思。

三、把音乐表演纳入音乐史的整体思考。过去的音乐史大多以“作曲家+作品”的方式书写,但不得不承认缺少表演的音乐史是一部有缺憾的音乐史。表演作为实现作曲家和作品价值的重要环节是不容忽略的,该书考察了音乐表演的历史筹划,并探讨了声乐与器乐的相关问题。指挥的讨论也是这个大亮点中的小亮点,国内关于指挥的书籍还太少,能找到的大多也是技术层面的。而该书把指挥作为音乐表演的最高形态来讨论,对指挥进行哲学思考是弥合作品和聆听之间鸿沟的有益尝试。

四、对音乐意义的探讨。“意义”是语言哲学中探讨的重要问题,音乐作为最为抽象的艺术,其意义的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用法即意义”是进入音乐意义讨论的一条途径,“语言漂移说”则是对“用法即意义”的推进。这部分的写作将为当下音乐哲学的研究提供诸多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学术研究的乐趣常常不是结果本身,而是思考和写作的过程。基于这一点,我并没有去预设结果,而是在书写中不断地贴近问题,这恰恰也是书写的价值所在。伽达默尔的思想的确对本书产生了影响,他将诗、美、艺术还原到哲学的语境进行思考,而不仅仅当作美学问题。这种气度和康德一脉相承。康德在写完《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后意识到,在人类的心智中还有一股诗性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命的存在,因而他又写了《判断力批判》来弥合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裂隙。如果当代哲学还将讨论真、善、美的问题,那么诗学、美学、艺术学向着哲学的回归就是可能的,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哲学思考的一部分。因而,本书以“音乐哲学”为名就是一种链接音乐与哲学的企望。从人类的情感和思想的诉求来看,诗与思乃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诗乃艺术,思乃哲学,心灵即是硬币本身。所谓诗思同源,这个“源”就是心灵、世界、语言三者的同构。

当然,对音乐哲学的思考并不能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只是为诸多可能性创造一个共存的空间。哲学不是真理本身,音乐也不是美本身,它们总是以漂移不定、暂住无常的诸语言来维系自身。基于此,音乐将自身放置在那些被耳朵和心灵听见的声音边缘,并使这些声音以各种方式运转起来。伟大音乐的声音——那些在音乐知识论破碎之处动荡不安的声音——是在音乐的危机中被听见的。哲学开辟出思想的时空,音乐创造出听觉的时空这两种时空在重叠之处融化了心灵,洗新了语言,让世界可听可思。

好了,今天就给你推荐到这里,欢迎继续收听百道学习更多精彩内容。愿好书与世界同在,成就你我精彩人生。

(本文编辑:绘里)

作者:邱健

来源: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