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他们不愧有新中国电工行业“先驱与奠基人”的称号

作者:刘瑞丽   2024年03月12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作为一所历史底蕴厚重的著名高等学府,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交通大学秉持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精神品格,率先创办了我国最早的电机、铁路、航海、机械、汽车、航空、管理、造船等学科,至1930年代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管相结合的稳定学科体系,被誉称为“东方MIT”“全国造就建设人才的最高学府”。创设于1908年的交通大学电机工程专业,即是我国大学中最早的电气工程学科,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电机人才,在我国电机工程研究和电气工业领域声名卓著,素有“中国电机工程师的摇篮”之美誉。

2023年11月,适逢电气工程学科办学115周年之际,为彰显交通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和人才培养成就,弘扬老一辈电气先驱的科学家精神,由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基金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穿越西东——纪念献身中国电气工业的先驱》发行。本书由交大校友为主体的中国电气工业先驱及其后人编著,由学校原党委书记王宗光、原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电工局局长周鹤良分别作序。书中记录的前辈们60%以上与交通大学有直接关系,或毕业于交通大学或从教于交通大学,书中还有许多珍贵的老照片拍摄于交通大学。这些资料对研究交大校史、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等均有极大的价值。

《穿越西东——纪念献身中国电气工业的先驱》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穿越西东——纪念献身中国电气工业的先驱》记录了中国电气工业的开拓先驱们从求学立志,到参与民国的私营企业,再到创建国有电工企业的艰苦发展道路。他们在抗日战争初期随着企业西迁,之后出国深造,回国后由零创建新中国国家自主的电气工业。在我国电气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和才华。当共和国今天的电气工业傲雄世界的时候,请不要忘记他们 -- 中国电气工业的奠基人。本书既有电气行业先驱恽震、褚应璜等多人的遗作,还有对近百位先驱的生平回忆。它不仅真实地记载了前辈们艰苦创业的过程也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家庭生活。亦是他们的后人对其深深的缅怀。

书的编写过程是这样的。2018年2月,在褚启勤的倡议下,周泽昆等人通过多方渠道,终于将遍布祖国各地及海外这些前辈们的后代联系起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将父辈们如何创建国家电气工业的历史记录下来,把他们的故事和精神留给后代。

“今日共和国的电气工业来之不易,时不我待,我等亦在暮年,如果不将这些故事讲出来,有愧前辈。在大家的响应下,开始策划、组稿、找资料、联系出版事宜;经过近百名作者五年多的辛苦努力,多方、多地合作,在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鼎力帮助下,我们终于完成了书稿。”编写组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穿越西东——纪念献身中国电气工业的先驱》一书编写组的成员均为这些先驱们的后人。组长周泽昆是电机电器专业系统工程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中国普天东方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分公司总经理。副组长褚启勤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副组长陶喜群是水力机械专业正高级工程师,曾在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科技分社副社长周颖担任本书责任编辑。周泽昆等几位找到上海交通大学,并与周颖联系后,向她介绍了父辈们的那段鲜为人知,艰苦创建新中国电气工业历史的故事并提出出书的愿望后。周颖被深深地感动。她觉得这种精神和思想境界正是现在科技发展、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她非常支持出书的要求,希望他们的故事能感染更多的后继科技工作者,激发为自己祖国奋斗的激情。

《穿越西东——纪念献身中国电气工业的先驱》这本书在编写时遇到很多挑战。由于电气工业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其中包括水电、火电、电机、输/供电、生产等等。最大的难度是整合大量的各种材料。最初,作者想回顾近百年的电气工业发展历程,还有先驱们的人生事业和晚辈对他们的怀念。但一本书很难面面俱到。所以经过出版社领导、编辑等多位老师与作者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副主任欧七斤及多位专家多次研讨后,商定以回顾从国外学习归国建设和发展我国电气工业为主线,通过先驱们具体的故事从中感受他们的坚韧精神,以此,从一个侧面生动的回放我国电气工业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宗旨下,出版社与编写组对最初的书稿进行了删减和补充,最终形成了这本书的结构。第1章根据这些先驱的经历梳理出相关电气工业发展脉络,让读者有个宏观了解。第2章以生平简介的形式介绍我国电气工业先驱人中的89位。第3章展示部分先驱的遗作,其中有许多电气行业重大的历史决策过程和细节性资料,一件件具体的事情,非常具有可读性,同时也为中国电气科学史的研究增添史料。最后是后辈们的怀念文章,除了从侧面讲述他们的个人家庭生活,也是对先辈遗作中未提到的历史的做些补充。以期让他们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

书中以人物为线索,群体式描摹电气工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了电气工业奠基人:恽震;及每个具体领域中的领军人:褚应璜(电机工程)、丁舜年(电机工程)、俞炳元(水轮机)、吴天霖(水轮发电机)、孟庆元(汽轮发电机)、杨锦山(汽轮机锅炉)、张大奇(工厂设计)、蓝毓钟(输变电)、葛和林(电线电缆)、娄尔康(电线电缆)、汤明奇(变压器)。还包括蔡金涛、毛鹤年、吴祖垲、杨嘉墀、罗沛霖等院士及其他诸多科学家的发展经历及珍贵的历史照片。

责任编辑周颖总结称,本书的出版意义在于它客观地讲述了中国电气工业的起步和那批义无反顾赤胆忠心的先驱们的精神。也让我们看到百年交大这个为国家培养栋梁的摇篮中的硕果。其次,这本书为党史、科技史、电气工业发展史、校史研究等提供了更多细节史料,可以发挥叙事实证、充实添彩的作用。最后,勤奋努力、爱国奉献、不屈不挠、开拓创新这些科学家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出版的责任就是将这些精神展现出来,激励后人以他们为榜样,代代传承。

百道网专访《穿越西东:纪念献身中国电气工业的先驱》作者周泽昆、陶喜群、俞增力。

周泽昆

陶喜群

俞增力

激励大家继承发扬前辈的宝贵精神遗产,为祖国做出贡献

百道网:能否谈谈你们担任《穿越西东——纪念献身中国电气工业的先驱》编写组的初心?

作者(周泽昆):目前有关中国近代电气、电力、电子业界发展史类的出版物,往往仅见零星个体传记,鲜见对全行业整体历史的回顾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直接参与的专家们群体记叙的文章。本书填补了这个空白。此书中很多有关电气发展的技术规划及资料是首次面世,是真实的史料。书中展现了交通大学等院校一大批前辈学子从旧中国战火洗礼创建民族电工企业,到为新中国电气工业做出卓绝奉献的风采。

如果说铁路是国家的动脉,那么电力则是国家的血液,是崛起的基础。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当电已经成了人们除了空气和水之外无可缺少的要素时,人们可以不知道它的由来,但不应忘记为其奠基的中国电气工业先驱们的精神。我们的父辈没有铜像、也没有丰碑,但是他们的成就已成为共和国电气工业坚实的基石,为后人攀登技术高峰提供了牢固的阶梯。我们希望我们的后代以及国人记住他们。

我们认为此书将有助于后辈及当代青年深入了解前辈学长在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如何展露其坚定志向、艰难创业、自力更生、奋发作为,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人家走了几十年的道路,使我们的技术水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迅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激励他们继承发扬前辈的宝贵精神遗产,以前辈为榜样,继续为祖国做出贡献。

百道网:《穿越西东》这个名字有什么具体的含义吗?

作者(周泽昆):本书里“穿越”的含义有两个含义。其一是地理上的穿越。抗日战争期间,从东部沿海撤退到西部坚持生产开发,抗战胜利后又自西回迁东部以图发展。其二是技术上的穿越。部分人员穿越大西洋到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以图创建自主的电气工业。“西东”也有两个含义。其一是地理的跨越,而其二是学习西方技术,填补自己祖国的空白。改革开放后再度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结合中国的电气工业,成为世界电气成套产品的制造大国及输出国,真正实现了东西方工业科技的融合,同时也实现东西方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学习和交流。

他们不愧有新中国电工行业“先驱与奠基人”的称号

百道网:电工先驱的后代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历程?目前大家大多从事怎样的事业,有怎样的思想特点?

作者(陶喜群):我们的群友年龄段跨越达到20多年,最年长的出生于1933年,最年轻的出生于1958年。他们的成长经历因年代的不同也不太一样。年长者经过抗战,尽管那时他们年纪不大,但随父母颠沛流离,经历了新中国的诞生,特别是刚解放不久父辈的转战南北,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第二批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出生的一批孩子,成长路径与共和国大体一致,所受到的教育基本完整。为数较多的即“新中国的同龄人”,也就是“老三届”的这一批人。因父辈的原因,他们备受歧视,一部分人失去了求学深造的机会,但他们没有放弃,在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不管是上山下乡,还是在工厂,在别人逍遥的时候,依然刻苦自学。改革开放后,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接受教育和学习科学技术的机会。

因受父辈多是工科背景的影响,本书的作者们大多在企业,院校从事工程技术、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其中一部分,更是完全或部分的“子承父业”。他们的特点是以父辈为榜样,尽力把自己从事的事业做到最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们大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其中不乏教授、高级工程师、行业技术负责人、企业领导、创业者。

百道网:本书中的电机专业前辈身上体现了我国电工业先驱们身上哪些重要特质?

作者(俞增力):最重要的品质大概有四点。

第一:有振兴民族和国家的理想和使命感。为建起国家的电气工业,义无反顾,不屈不挠。百余名出国学习人员基本全数回国。当时国内的工作与生活条件非常差,但他们听从国家决定、服从分配,放弃南方的舒适生活,举家迁至东北。又随着工业的发展,部份人员又从东北去到西北、西南,为发展全国的电气事业做出了无私奉献。

第二:努力学习,勇于实践,积极创新,敢于担当。他们基本上都是开创和发展新中国电气工业的领军人物。“先驱与奠基人”实至名归。

第三: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们有各自的爱好。包括摄影,音乐,园艺和厨艺。

第四:重视子女教育。不但是书本知识,还注重孩子们的做事能力。比如让他们到车间实习,让他们对工作岗位做调查研究。做到潜移默化地言传身教。大多的子女们即便在非常特殊的困难时期也没有间断学习,最终接受了高等教育。

一呼百应,共同为国家电气工业立威名,为父辈立传记

百道网:能否介绍下这本书的编写组团队,这本书涉及近百位作者,是如何组织这个团体并组建起最终的编写组成员的?

作者(周泽昆):由于行业性质相近,工作经历相似,父辈们形成了若干工作与生活中心,如北京、上海、哈尔滨、沈阳、湘潭、昆明、西安、成都等。子辈也在群居的圈子中心保持了多年的友谊,甚至一些人从出生一直延展到70、80岁,几十年以至终生之久。这些原已形成多年的地区性团体如 “北京7人”、“哈尔滨146栋”群。在共同的目标下,一呼百应,这样就形成了我们最终的编写组团队,大家共同回忆和撰写父辈们当年为国家的电气工业贡献他们一生的动人诗篇。

当然各地的核心发挥了很大作用,犹如群聚效应。很快跨地域的发小群达到五六十人之众,加之家庭纽带,兄弟姐妹相传,资料信息汇集的又快又多。

在草稿和初稿的编写整理过程中,我们感到有必要加强组织,形成一个具有针对性的编写组。为能有效的保证资料整理和编写进度,我们按主题分工合作,如概史编写、人物生平信息的核实、前辈遗作的选编、协助组稿完善各个家庭的怀念文章等。为了全书的统一和协调,编写组对稿件的编写都有样板规范,以求格式统一。编写组还与原一机部电工局领导及上海交大出版社保持随时联系。一切运作大部分是通过远程的会议和信息交流完成的。编写过程中还得到团友,退休的国防出版社编审王晓光的指导。编写组及时完成了书中全部作者的版权授权认证并与出版社和交大文博中心完成了四审三校。

在我们的作者团队中,有不少侨居海外特别是在美国和加拿大。虽天各一方,但他们和国内的发小们依旧心系一起,共同努力完成了这部书的编写。

合计正好有100名作者,本书是后辈所做的最好祭奠

百道网:这本书涉及作者近百位。在与这些作者组稿、沟通的过程中,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可以分享?

作者(周泽昆):作者除了扉页上标明的88人外,还有2位撰写序言的领导——交大原党委书记王宗光、原一机部电工局局长周鹤良,另外收录遗作的十位前辈也没有列入作者名单中,他们是恽震、褚应璜、孙瑞珩、姚诵尧、朱仁堪、管敦信、王述羲、张均、朱维衡、游善良,合计正好有100名作者。

回忆父辈们一生走过艰辛、曲折的道路,那些艰辛跌宕的岁月,常常会驻笔落泪。但是大家都没有停顿,还是怀着对他们深深的爱,完成了对父辈的告慰。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编写葛和林先生生平的是其次子葛洪生。他主动提出由自己编写葛和林的自传,可惜在撰写过程中不幸遭遇癌症的侵扰,2020年7月确诊,最后又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他决不放弃,奋力拼搏完成写作,于2021年7月28日提交了完整的稿件和图片。不到一年后的2022年3月30日他就与我们永别,令人潸然泪下。他是在用生命完成《穿越西东》的创作!

他们做出了比同时代的“名人”“社会达人”不可比拟的贡献

百道网:《穿越西东:纪念献身中国电气工业的先驱》的编写和出版,对作者团队来说有怎样的意义?

作者(俞增力):第一,缅怀父辈为国家电气工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对长辈的经历和业绩补充完善。第二,加深对父辈对民族和国家振兴理想的理解,这是一笔宝贵的遗产,望后人以父辈们为榜样,脚踏实地的工作,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第三,觉得有必要把他们的经历和成就记录下来,用以鼓励后辈及青年一代献身祖国的建设事业,亦为我们的子女留下先辈们光辉的一页。第四,缅怀他们对我们的挚爱,这也是我等后辈对父辈最好的祭奠。

百道网:作为这本书的编写组负责人之一,对整个项目从筹备到最终正式出版,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从中有哪些切身的体会?

作者(陶喜群):在先驱们的精神的感召下,我们认定只要大家努力坚持,就一定能完成。我们的愿望还得到了电气行业、社会各界、先驱们教导和培养的后代们与上海交大的鼎力支持。我们代父辈在此致谢! 

我们也想通过此书告诉更多的读者和后来人,任何的尖端科技都是建立在基础工业之上,没有基础工业,将一无所有。人生的财富是知识,而不仅是金钱。万里征途始于足下,强大的国家来自于我们每个人脚踏实地的工作和无私的奉献。

百道网:这既是一本专家的纪念作品,也是一部我国电气工业早期筚路蓝缕的创业历史。这部作品在专业学术领域有着哪些重要的意义?

作者(周泽昆):应当说我国的电气工业的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书中先驱们的努力奋斗。此书不仅记录了先驱们对国家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更可以作为一部创业史来阅读,限于篇幅,许多技术含量较深的文章一概没有录入,对于专业发展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有关的文献来深入探究。对于专业的发展,我们期待着更多专家们的补充和指正。

作者:刘瑞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