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祝君波:“最美的书”是一种突围方式

作者:祝君波   2024年01月03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就在本周,一个“最美的书二十年回顾展”在上海图书馆隆重开幕,这天像节日一样,很多人从全国赶来上海见证这一时刻,分享设计师们上台领奖的快乐。

现场展出了20年来471种“中国最美的书”以及来自谷腾堡故乡德国莱比锡评出的“世界最美的书”。图书馆展览部的吴主任说,凭多年的经验,这个展览会火爆,年轻人会喜欢。

为什么一个小众专业的奖项以及20年的展品——书,会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并用了火爆二字。

因为书是人类生活的伴侣和依靠。书很古老,从中国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纸书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受中国活字的影响,谷腾堡发明了现代工业印刷,曾在短短的五十年里,在欧洲印了2万多种书1200万个复本,对传播知识、培养人类自身产生了最重大的影响。写书、读书曾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很多赞美语因佳书而发生,如它是人类文明的阶梯;我看到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一样。而在我们东方文明古国,写书、读书也曾是文化积累、传承以致影响亚洲、影响世界的重要载体。中国人界定知识分子,也用“读书人”这个词。

上海长江出版交流基金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龚海燕(左)与本文作者祝君波为开幕式上新书发布揭幕

但是,近一二十年,纸书碰到了空前的危机,引起了人们的焦虑。这个文明的摇篮、文人的精神家园,碰到了一千年来严峻的挑战。上海街上的书报亭没了,实体书店在大量的消失或者变异,出版人惊呼开机的最低印数在下降,八九十年代图书业的风光不再。

这个时候,出现了“最美的书”的概念,仅仅二十年,它在中国发酵,形成了品牌效应,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最美的书”二十年回顾展现场

说起美书,我们国家也有丰富的积淀和传承,以中国纸、印刷、文字、书法为底蕴的纸本,也有自己设计的辉煌。但以现代印刷、材料工业为基础的最美的书,则来自德国、来自莱比锡。历史上莱比锡曾是欧洲重要的工业、出版、音乐中心,其中莱比锡书展以及评选书籍设计,则有近百年的历史。1991年两德统一以后,开始每年评选“世界最美的书”,设立奖项14种,其中金字符1种,金奖1种,银奖2种。这个国际展览和评比有近四十个国家参与,各国组成机构报名参评、举行简朴而隆重的颁奖典礼。这在国际上有广泛性和权威性。

这项评比起先是百余名设计师的小众活动, 2003年我国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依“世界最美的书”组委会的要求设立“中国最美的书”,也主要以设计师为主体,社会参与度较低。20年过去了,最美的书影响力在扩大,产生了诸多溢出效应。

 

“中国最美的书”评选现场

首先热爱它的是设计师,而且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加盟书籍设计行业。因为这一每年一届的评选,具有持续性和确定性。评上“中国最美的书”就登上了去莱比锡评奖的直达车,评选规则简单明了,也不收任何报名费,机会好,而且20年来已有471种获“中国最美的书”、 23种书获“世界最美的书”,其中有金奖2种。这已最好的诠释了为什么受到我国设计师的热烈欢迎。在多少有点论资排辈的设计界,它打破了一些陈旧的游戏规则,让他们尤其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脱颖而出,身上有了成功的标志。这次统计出20年的获奖人以及个人工作室共有260余人,有上百人只获过一次“中国最美的书”,但对他本人继续从事这项古老的职业,却有重要意义,产生了无穷的力量。

2004年上海设计师代表团在莱比锡书展接受金奖

溢出效应还在于“最美的书”这一定位,改变了我们的审美标准,引起了出版业对最美的一场新认定。早先的评比,分设综合奖、封面奖、内页奖、插图奖等等,按“美”分拆成各个局部来分析。有的书只要封面美,内文、印刷不达标也能获奖。而“世界最美的书”只设图书的综合奖,它强调一本书的设计形式与内容要完美统一,封面、内页、插图要和谐统一,还要注重设计理念与印刷工艺、纸质材料的使用相统一(也包含了传统的印刷奖),德国人还提出最美的书要在视觉美以外,讲究手感即触觉、讲究翻阅时的节奏美。看起来有点过度,但当我们知道德国制造业的精细,就明白了他们对书籍设计、对书的讲究,这来自于这个民族的血液。这样的标准传到我国,仅仅20年的时间,大家看到的“中国最美的书”已发生了跨越式发展。书已由实用品走向了兼具审美的艺术品,它的审美效益在放大。

2004年3月作者在莱比锡书展翻阅中国金奖书《梅兰芳戏曲人物图谱》

我国最初的金奖获得者张志伟设计《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代表了2003年的精美,而2015年西安李瑾设计的《订单·方圆》,写一个民营书店成长的故事,即把订书单变成了一本书,封面使用了包书的蛇皮袋,独特而又环保,获莱比锡金奖,反映了审美的新变化。南京朱赢椿设计的《虫子书》,全书没有一个字,记录了蚕虫吃桑叶的轨迹、过程,具有创新力和前卫性,无疑是“当代艺术品”,2016年在莱比锡获得了银奖。这样的变化借助媒体传播,引起一些读者的不适。其实“中国最美的书”每年仅25本(其中也有不少普通书),在年25万种图书中,只占万分之一的比重,它只是代表了一些前卫的审美,就好像T字台上的时装秀,并不改变人们上班的穿衣打扮,只是一种审美现象而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才是最重要的。

最美的书对作者产生了影响,他们看到了书还可以这样做:内容是需要设计师一起参与的。所以,这些年“我也要做一本最美的书”渐成很多写书人的追求。本来嘛,写书不都是沉重的,也可以放下、玩一把,这不,有了这样一个评比、展示以及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让书更快地走红,吸引了很多作者参与其中。出版社因成本高不愿意投入,很多作者居然自掏腰包或者拉来投资人一起来参与,毕竟印刷工艺、材料已发生了变化,投资也很关键。作者的加持,使最美的书创作、生产有了新的动力,并且还会成为一种趋势。

作者2004年3月代表中国领取“世界最美的书”金奖

溢出效应当然还体现在印务公司,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实际的收益人。早先的印务以52克凸版、120克铜板这样单调的几种纸质材料为基础,面对这样的条件,设计师也无能为力。现在纸质材料的变化,各种印刷装订工艺的创新,让印务机构找到了与图书的最佳接口,使他们看到了生存的一道曙光,他们也走上参与追求最美的书的道路。一本书在莱比锡得了奖,除设计师、作者、出版社外自然提升了印务厂的品牌效应,生意也随之好起来,有的一印再印,印了几十次,这其实也是商业的良性互动。以雅昌为例,20年已获142种“中国最美的书”,以此确定了他们在行业的地位。这是我们创办奖项的人员们也不曾想到的。

2016年中国李瑾《订单/方圆》获“世界最美的书”金奖

这次展览现场,除“中国最美的书”以外,还展出了瀚清堂收藏的“世界最美的书”78种,想不到古老的藏书业又引入了一股新的动力,就是收藏最美的书。每年评奖发布,都有很多朋友打爆我的手机,哪里可以买到“中国最美的书”。我有一个政协的朋友,专收中国获奖的“世界最美的书”,居然收齐了23种,这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更多的人开始了收藏之旅,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令我感动,这是一种多好的现象!除了收藏,还有热情的读者,他们期待每年“中国最美的书”发布,期待这方面的评价,希望得到签名本,希望听到设计师的讲座。甚至出现了很多最美的书的艺术展,一本书的分解,居然又成为一些有特色的美术展。这一切又影响和倒逼了出版社。起先很多体制内的出版人不太关注这个奖项,市场滑坡,读者流失,他们要忙的事情多着呢!但这几年变了,关注这一活动的出版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了获奖出版社的排行榜,让他们看到了其中的积极性。

“世界最美的书”乌塔主席来上海出席展览开幕式

面对这种现象,人们不仅会问,这是为什么?不是一个专业的奖项吗?为何有如此的溢出效益,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因为图书曾是人们的良师益友,终身的习惯,是民族振兴、文化倡明的渠道。全民阅读,也是一个国家强盛、文化自信的标志。当报刊在下滑,曾经风光无限的出版物、唱片、卡带在消亡,实体书店在大幅减少,人们难免感到焦虑、不安、沮丧。人类如何适应新媒体、新阅读体验,同时又守住纸媒尤其是纸书这一道最后的屏障,给人类自身一种安全感,是全球也是我们中国人关注的问题。先进的思想、文明的知识是借助载体而存储、复制和传播的。图书是历经千年已被证明有效的方式,依附于图书的出版社、印刷机构、书店、图书馆以及文人的书房这些空间,小小的一本书,涉及如此多的方面,更不要说它是大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者在设计家赵清(左二)工作室欣赏“世界最美的书”并签名留念

于是,挽救图书业的颓废是刻不容缓的。我们必须看到推动全民阅读是一个政府领导的宏观行动,涉及社会方方面面,而“最美的书”无疑走到了行业的前列。这并不是当初创办人的一种自觉意识,它是1991年德国人和2003年中国人所始料不及的一个专业项目,因为当时的书业还兴旺着呢!是互联网、移动智能手机强大的综合功能,给了纸媒夺命一击。但人类一直有抵抗各种自然灾害、战争以及困难的智慧和勇气,他们必然要筑起一道道的屏障,捍卫自身曾经的精神家园,求得电子书与纸书的共生共存。

这几天,笔者在许旸的视频采访中看到我国著名设计家周晨(“世界最美的书”两次获得者)的解读:“在最美的书中,我们看到图书还有那么好的材料、工艺可以运用,还有那么多的手段可以展示,也许纸书的艺术化、精品化,是一种生存的方式”。他谨慎的用了“也许”二字,因为在这一切科技竞赛中本来就不存在圣人的指点,以各种方式去突围就是必然的、现实的,这就给了“中国最美的书”以发展的广阔的背景和存在的原因。虽然相比于我国每年就25种书获奖,莱比锡主办方更吝惜每年只给14种书颁“世界最美的书”奖,但以小见大,去粗取精,它正在产生积极的能量。尤其在一个具有绵长的印刷出版历史的东方大国,这种工作更为必要。

欧洲国家送给作者“最美的书”在上海书展期间进行展示

精神家园之外,我们也要看到,改革开放的40多年,我国的印刷业、材料工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进的、数码的印刷机已大量装备,为最美的书创造了设计理念以外的物质条件,同时,这些物质条件也要有用武之地,而不至于空放。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支持最美的书发酵的物质原因。

结束本文的时候,偶然读到西班牙艺术家安东尼·塔皮埃斯讲的这样一句话:“书不仅是它写了什么和说了什么,它的物质属性也非常重要。我觉得书籍与人的物质性五感链接是它区别于电子媒介的核心特征。表达思想的方式影响表达思想的内容,我们需要思考怎样充分地发挥书籍作为媒介并最大化的发挥它的价值”。书的物质属性,决定了它与人类特殊的亲密关系,也是它的效应不断溢出的主要原因。

为此,我们期待未来书由实用到审美的引领和发展趋势,给文化出版产品以赋能、转型和跨越。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副主任)

 

作者:祝君波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