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你吃下的每一种药,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绝伦的故事

作者:张洁   2023年05月1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药,既是人类对抗疾病的武器,也是医患沟通的物质载体。从中医到西医,从草药到片剂,从刮骨疗毒到手术急救,自古至今,在经过漫长而艰辛的认知历程后,药物终于“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当寻医问药变得习以为常,我们却忽视了药物的来源、历史,和前人为了研究药物而付出的血泪代价。2023年3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药物的模样:从历史中打开真相》一书,为我们拨开迷雾,揭示了药物的真实样貌,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药物的起源,同时,也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更加正确的用药观念。

《药物的模样:从历史中打开真相》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李津 吴一波 主编
出版时间:2023年03月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从治疗疾病转向促进人民的健康。据此,追求身心全面健康的“大健康”理念被提出。202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提出:“实施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

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中国科普作协会员、中国科普作协医学专委会青年学组副组长、科普中国特聘专家、自媒体“李药师谈健康”创始人李津,联合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常委、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副秘书长吴一波担任主编,联合二十余位科普达人共同创作了一本讲述药物前世今生,探讨药学、医学、人、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著作——《药物的模样:从历史中打开真相》。

近日,百道网对该书的主编之一李津进行了专访,请他为读者解读本书的创作历程,以及他在推广药物知识和健康常识方面做出的种种尝试。


李津

独辟蹊径,科学用药从了解药物历史开始

众所周知,科普创作及出版是构建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而对于“大健康”科普体系来说,药学科普作品绝对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推进,各类医学、药学科普作品层出不穷,但从药物的历史入手,来普及科学用药知识的书籍却基本没有。在谈及为何会独辟蹊径,找准这样一个选题进行创作的时候,李津告诉我们:“我从事药学研究已经有20余年,在网络上做健康科普,为大家介绍药学科普知识也有5年多的时间了。在此期间,我在与读者朋友、粉丝朋友互动时,深刻地感受到很多人在用药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认知误区。而要消除这种误区,只是单纯地去给他们灌输用药知识实在是收效甚微。于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药物的发展历史,知道某些药物应用过程中的案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和底层逻辑,我开始了这本书的创作。”

5年的网络医学科普之路,不但让李津收获了百万粉丝的关注,也让他温故知新。然而,并不是没有遗憾的。李津发现,在网络上进行科普,虽然覆盖面更广,可传播出去的知识却相对零散,很难系统地为大家阐释某些药物的基础知识或药物的发展史,很多人“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又因为这“不知其所以然”,导致人们无法明确用药的相关知识和原则,更无法从固有的用药认知误区中走出来。这简直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能有一本书,既可以从理论层面阐释药物的发展简史,又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读者提升用药知识素养,那么对药学科普工作者来说,势必比网上零碎的知识普及更加基础和重要。就这样,这本与市面上大多数医学知识科普书籍完全不同的《药物的模样:从历史中打开真相》诞生了。

一般来说,像这种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都难免有些晦涩难懂。可让人意外的是,本书阅读起来让人觉得津津有味、不忍释卷。想要达成这样的成果,李津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努力。“创作这本书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保持书的内容的专业性与通俗性的衔接。”李津这样说道。

为了让书籍的内容既可以保证来源可靠,又能有可读性,便于读者理解,李津吸取了多年来进行网络健康科普的宝贵经验,尽可能地以更贴近百姓需求的视角,去“翻译”那些晦涩难懂的医药学知识。创作过程中,他与本书的另一位主编吴一波,以及编委会的其他成员、出版社的编辑们不断讨论、修改,几易其稿,才定下了最“接地气”的这一版,交付到广大读者面前。

保证权威,但也要让知识更加通俗易推广

“医药类的科普书籍,读者最看重的是内容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您是如何保证这两点的?”

当听到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时,李津也是深有感触。他告诉我们,想要做到内容的权威性其实不难,无非就是多费些功夫,去寻找相应的参考文献,并保证文献的权威。问题就在于这个“可操作性”。

“我在写作时曾无数次一不小心就走上岔路,幸好还有些经验在,才能一次次地把路子掰正。”

李津所说的“岔路”,其实是医学科普书中最常见的一大难题——将科普书写成教科书。对于像他和吴一波这样的作者来说,其实“教科书”才是他们更加熟悉的创作体裁。为了打破舒适圈,他们开始对每一个故事和事例进行逐字逐句的推敲。只有懂了才能操作。所以每次写下一段文字后,李津都要让它在脑海中转上好几个圈,一旦哪个词语不那么通俗易懂,就必须马上修改。这样频繁的修改,让成书的时间不断推迟,可李津却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通俗能让推广变得更加容易,而书中关于中国药物发展史的内容则让读者觉得更加亲切和感兴趣。近些年来,市面上关于药物历史的书籍大多都是舶来品,不只无法保证可读性,而且有关中国药物发展史的内容也极其稀少。在创作《药物的模样:从历史中打开真相》时,李津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在介绍药物发展史的时候,添加了大量有关中国药物历史的内容,同时还对中西方药学的一些思想碰撞和文化碰撞提出了阐述和思考。

本书分上下两篇。在上篇,通过植物时代、合成化学时代、泥土时代、基因药物时代等药物发展史中各种里程碑式的事件介绍了药物的更迭过程,从药物史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人类在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对药物的探索、研究发展历程,和关于药物未来的展望。

当上篇完成后,李津他们总感觉还少了些什么。仅仅知道一些药物的发展简史,就能提升民众的用药认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想解决用错药导致的各类问题,还需要让大家了解“药物的真相”。下篇应运而生。

下篇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聚焦合理用药选择、药物研发及临床研究过程、药物多适应证开发、抗癌药物的应用难题、医保局价格谈判,以及新冠疫情下的中国速度等医药热点事件,揭示了药物的使用、开发、供应等各方面真相,勾起读者兴趣之余,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书中的知识,提高了健康素养。

在此之外,来自“医学朋友圈”的权威背书,也给这本书的科学权威增加了重要的砝码。包括中国药文化研究会健康科学普及工作分会的学术支持,儿童医生雨滴妈妈、科普健康中国新媒体专家组组长心血管王医生、朝阳医院普外科曾医生等科普大V的推荐,以及众多医疗专家的推荐语,都让这本书在直面读者时,有了更大的底气。

解决困惑,让普通人建立科学的用药知识

在疾病防控、诊疗和药物研发、实验等进程不断推进和更新的今天,患者在健康管理和用药安全方面其实面临的是更加严峻的挑战。通过药学科普让大众对人体疾病的用药要点有所了解,有意识且有能力进行自我健康管理,消除对药物的不科学认识和用药隐患,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为一名药物科研工作者,李津认为,即使如今就医环境和就医便利程度都有所提升,可作为普通大众来说,除了去医院进行医疗诊断以外,很多时候,一些身体上的小毛病也是需要我们进行自我药疗的。而对于保证身体健康来说,药物治疗只是有了疾病以后的一种“预后”的办法,在自我药疗、使用预防性药物(如疫苗)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药物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也有一些慢性病患者,去医院开了药以后,仍然在用药方面有着很多疑惑。例如最佳的用药时间是饭前还是饭后?服用过程中是否可以随时停药?服用一段时间后是否需要更换药物?

“其实这些问题,如果患者本身能掌握一定的用药知识,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用药的目标和作用的话,都是很可能自己解决掉的。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构建科学用药思维的意义。”

说起科学用药思维的构建,很多人会觉得特别复杂。因为这其中不仅是因为要了解药物的相关知识,还涉及到了“人性”的问题。当我们面对疾病时,很难保证心态的平和,进而影响到对药物的态度,变得不再客观理性。李津建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普通人应该建立起科学客观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并将其应用到用药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去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疗程、不良反应风险等,既要遵从医嘱,也要在用药时弄清用药的注意事项、不同个体用药可能出现的不同反应等,达到用药过程中最大的健康获益/用药风险比。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科学的用药思维。

医学科普,用创新和坚持推进“健康中国”

在普及药物知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常规的书籍、讲座等方法外,自媒体这种新兴的宣传方式也进入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科普工作者眼中。李津就是其中之一。

从事药物科研工作20余年,让李津越来越感受到药物科学普及的重要性。当自媒体兴起后,他立刻找到了新方向,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创建了“李药师谈健康”这个健康科普平台。如今,“李药师谈健康”全网粉丝已超百万,在获得民众巨大的喜爱和信任后,李津却愈发如履薄冰。

“我们都知道自媒体和书籍其实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自媒体可以带动传统纸媒书籍的销量和宣传,而传统的书籍也可以弥补自媒体信息不够系统化的短板,能够把相关知识汇总梳理,形成更系统、更科学精准的科普内容。这是一种积极的转化方式,也是我做自媒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做纯科普的自媒体真的很难。”李津回忆自己这五年,忍不住有些叹息。

做健康科普自媒体与其他领域不同,想要保持初心,做纯科普,就基本上没有商业价值,能坚持下来,完全是靠能在健康方面帮助到大家的满足感、成就感,以及读者粉丝的肯定和支持,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为爱发电”。而在科普过程中,李津也学习和掌握了更多的药物知识和健康知识,这也算是一大意外收获了。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是增进全面健康的前提。在李津看来,科学的健康知识传播自媒体则是提升民众健康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自媒体的输出方式,让更多人学习到健康知识,是网络时代的为群众带来的创新和便利。但如何正确甄别健康知识的科学性、合理性,减少网络谣言,特别是涉及健康,医药学等方面知识的谣言被散播,也是自媒体传播健康知识的一大挑战。

不过,李津仍然信心满满:“我会继续坚持书籍创作和自媒体科普两手抓,也相信在网络环境越来越好的今天,做一名有担当的自媒体作者,一定会越走越好。”

作者:张洁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