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这位作者完成20年夙愿:用小说为农民和基层干部说出“公道话”

作者:刘瑞丽   2022年03月10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中国的乡村改革走过怎样的道路,随着乡村改革的进程,农民在哪些方面受益,四川文艺出版社通过《川乡传》解答了这些问题。百道网专访《川乡传》作者李明春和责编梁康伟,请他们介绍本书的创作故事,以及本书想传达给当代读者的民族精神。

李明春 四川渠县作家协会主席、渠县原宣传部副部长、《川乡传》作者

发端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四十四年的光辉历程。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不仅给农村经济社会带来了历史性变化,而且有力支持了中国国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2021年11月,下乡生活二十余年的四川作家李明春,倾五年之心力的新作《川乡传》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以新时期以来农村改革为题材的有思考、有温度、接地气、有特色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作品通过主人公欧阳生的人生境遇,以及曾氏家族的命运辗转、川地山村賨人谷的变迁,折射中国改革四十年的乡村巨变。

《川乡传》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李明春 著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认为,《川乡传》讲述的是下乡知青欧阳生带领当地百姓从合作化大生产到包产到户、兴建乡镇企业、下海经商、回归土地建设家乡等,展现一系列社会变革。“这部长篇小说很有地域特点,对于历史与个人命运也力图进行个性化的书写。“

创作初心:说句“公道话”,做个“明白人”

把二十多年农村生活凝成的情结放进一本书中,是李明春半生的夙愿。那段日子,正当农村改革兴起,李明春以下乡知青的身份,从生产队监收员干起,生产队长,大队支部书记,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公社管委会主任,乡党委书记,区委书记,农村基层干部的位子几乎让他挨个尝试一遍。而今,这些职务绝大多数已消失,年轻人听来只会感到稀奇。

李明春创作《川乡传》的初衷有两个,第一个是他想为农民,为基层干部,为过去的岁月说一句“公道话”。包产到户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书写这段历程的小说近年叠出,其中不乏名家名作,但是李明春感到,这些文学作品里的很多内容偏激、失真失实,作者笔下的农民都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一个符号,这样会误导后人。

“改革动因的叩问,我总觉不能少了历史纵深感,一定要有人口与土地千年撕扯的痕迹,要有根源性思考。农民不能只是一个符号,要着笔于他们的利益、诉求、处境、个性……使之成为不同群体中个性鲜活的个体形象。”他表示。

第二个是他想做一个“明白人”。当谈到农村过去的改革时,大家从没有想过农民想改革的根本原因,只是人云亦云,而李明春认为抨击“大锅饭”不能只盯住工分,要看见根子在分配,基本口粮才是制度性缺陷,它不仅挫伤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还助长了人口盲目增长;当提到人民公社,大家常说它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剥夺了人的人身自由,可他们从没想过人民公社建立的初衷,它的积极意义——它是共产党想扭转几千年来人和土地的矛盾,变革土地制度,寻求长治久安的一种尝试。因为比别人想得多一点,所以李明春想把自己对这个世界,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感悟通过作品表达出来。

责编梁康伟介绍称,在整个新中国的乡村建设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有大量的乡村题材小说接力描绘这一历史进程,而近年的扶贫和乡村振兴政策,让这一主题更需要当今作家的文学反馈。四川文艺出版社一直重视相关题材作品的寻找和出版,几经辗转后和李明春一拍即合,留住了这部重要作品。

“李老师是一位目标明确且非常执着的作家,他对中国乡村尤其是改革前后阶段的了解是真正基于切身经历的,这让他的作品细节有真实的血肉感。他逢人就说他的异于常人的经历和认识,生怕大家错过,其实这些都已经包含在他的《川乡传》中了。”梁康伟谈到。

这部小说酝酿多年,2017年动笔,2018年四川省作协列入重点作品扶持项目,2020年中国作协列入重点作品扶持项目,2021年中宣部列入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其间,渠县县委宣传部,达州市委宣传部,四川省作协,中国作协创联部,鲁迅文学院分别组织改稿会,李明春七易其稿。

若说他笔下有什么期许,那就是真实

在李明春眼里,《川乡传》和其他同类题材作品相比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这本书写得最全,把农村改革这段历史里发生的大事在文字里一一呈现。第二,这本书对思想的挖掘最深,直指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几千年来改朝换代的根本动因。第三,作者有二十年“吃苦”“干粗活”“干细活”的亲身经历,获得过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成就,是凭借自己的生命体验来写作的。

梁康伟也认为,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它呈现的生活的真实感。主题出版的作品往往容易主题先行,写得空洞、生硬,《川乡传》因为基于作者长期的真实经历,避免了类似问题,翻开本书的前几章,读者就会感受到主题和细节兼具。

在搭建本书结构、描述故事时,李明春特别关注乡村改革的因果、过程,和如何通过一个人物的工作、爱情经历把它展现得真实、生动、好看,因此作品为此安排了最大的笔墨和设计。如李明春在本书《后记》中写道,“即使过来人,回望历史,断不能仅仅回首一瞥,容易偏见,应转身直面历史,看透浮尘,从历史沉淀中打捞真相,如实呈现事物的前世今生。”

为了体现“真实”,在描写从包产到户到2005年废除农业税这段历史的时候,李明春遇到较大的困难。因为这段时间里不投工分、不罚款、不分口粮了,靠人民公社的约束力消逝,旧有的道德规范不存在,然而新的规范和法制还没有建立,人民没有守法意识,农村的生活十分混乱。要真实,就不能片面地评价,要看到包产到户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它不好的一面。

小说中指出,包产到户只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并没解决农民的富足问题,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带来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把人民公社在精神层面上建设的一些东西又抛去了。“但缺点并不影响它的改革意义。包产到户最大的改革意义在于人的解放。这段历史有挫折,有转折,有阳光,有痛苦。我写到这里时,八个月没有写一个字。”李明春说。

李明春在《后记》中同样提到,“对苦难的状写,我力求表达农耕文明的窘困和无奈,传统农业的衰落和宿命。人与人之间,历史积怨与现实利益冲突,除了宣泄和爆发,还应有情感的宽容和时间的消解。生与死多由自然去选择,少一些厮杀逼迫。”

有趣的是,在《川乡传》的所有人物中,李明春最喜欢、倾注最多心血去塑造的角色并不是主角,而是乡下的那位辈分最高、学问最高的道德楷模“大先生”。大先生是从历史的深处存活下来的人,他兼任私塾先生、诗人、医生、阴阳先生、媒人、纠纷调解人、文书代写者等身份,是个“万事通”,备受尊敬,他一心期望自己从的规范和说教兴盛、得到发扬,但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社会变革最先毁掉的就是他从农耕文明深处带来的“封建”与“传统”。最终,大先生失望至死。他是被气死的,他的死在李明春笔下意喻农耕文明的消逝。

来自于农耕文明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在今天弥足珍贵

李明春以农民负担行走来诠释农村改革的前因后果,立根乡土来讲述笔下人物故事。他认为,小说写人与人的关系,讲的是人间的事,可脱离不了天和地,离不开自然。悲欢离合总得有个搁置的地方,时代和地域。李明春试图把人的所谓本性,置于自然真实的生态里去萌生、成长、转变。不回避失误,有坎坷才有起伏,写跌倒也写爬起来,写挫折也写转折,在不如人意处,呈现初心、艰辛,暗处总有阳光折射。同时,李明春也表示,小说写小,小人物小情节小情调之外,他尽力尝试格局大一点,格调高一点,蕴含接地气的家国情怀。同自己以往的作品一样,他不想欺世,也不想媚俗,自觉努力不去复制自己。

身为《川乡传》的责编,梁康伟对这本书的高度也有自己的体会,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四川大地上巴蜀文化的深厚。“具体到方言、川人的乐观精神,甚至本书几乎没有直接涉及的袍哥文化,也有其绵远的根脉。这是一个庞大的问题,可以从李劼人一路谈论至今。”

在谈到希望这本书带来的影响时,李明春告诉百道网:“我有很多农民朋友,我过去的领导、同事、房东也都是农民。农民身上的纯真、朴实、诚信的那股劲非常打动我,我想把这种求实求真的本性传递出来,它来自于农耕文明,因此在商品经济的洪流中弥足珍贵。另外,当代人很少有信仰,大家处于一种自我为中心的膨胀氛围里,我想借这本书传达我们的民族思想和传统道德等各种宝贵的东西,提醒他们不要轻易抛弃。”

李明春的下一本书也是一部长篇小说,主题是中医与中药,目前他已经写完了十万字的内容。和《川乡传》等作品不同,这次他不想太过依赖过去的生活经历,不局限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而是结合自己对中医、中药几十年来的思考,进行一次放开想象的翅膀的创作。因为他相信,想象才是一个作家最宝贵的品质。

“我们这代人,特别是小乡镇上的人,过去都是通过中医和中药治病的,我妻子怀孕的时候也是老中医确诊的。但是现在我孙子这代人,他们没吃过中药,对中医的可信度抱着怀疑的态度。中医是中国的传奇文化,我想通过我的作品把这种古老文化的美誉推向我们的后台,这也是为中医与中药的复兴尽一个作家应尽的职责。”李明春念念不忘的,还是对传统的传播与传承。

作者:刘瑞丽

编辑:道之

终审:令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